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电影剧作构思中需建立的声音表达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罗丹

  摘要:视听综合运用与表意是电影本体表达的基本手段与方式。剧作是电影之根本,剧作构思不仅存在于剧本阶段,更见之于导演创作过程始终。视觉元素表达较之听觉感受更为直观,而听觉表现力的挖掘与应用却是更为内在的。从艺术角度充分认知声音表达的内在指向意义,并自觉在剧作构思中建立声音意识是电影发展的本体内需,更是电影不断丰富自身语言表达意义的必然走向。 关键词:电影剧作;声音表现力;声音意识
  中图分类号:J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5-8-3
  声音进入电影,从此一切因之而改观,电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技术条件的可能,最大程度的满足了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电影内在元素的审美需求,同时也反作用于电影艺术创作本身。
  巴拉兹在早些年前就已经预言了声音发展的必然取向:如果我们想使有声电影成为有独创性的,与其他艺术和无声电影是同一档次的新艺术,那么我们就不应该把声音当作戏剧场景的补充和丰富,而应让声音成为关键性、决定性的戏剧转折和情节的基调,成为主题,成为动作的源泉和成因,成为影片中的一个剧作元素。从而为声音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开辟途径。
  那么,电影剧作究竟是什么?它究竟涉及哪些方面?声音究竟在多大程度和范围内可能、并可以参与剧作?这对于本文的讨论是很重要的。因为一直以来,对于声音和剧作间的关系,在认识上始终是含糊不清的,甚至简单、错误地将剧作创作等同于剧本创作,从而限制了声音的发挥空间。
  《电影艺术词典》中关于电影剧作有相关的界定,它是按照对生活的体验、理解和评价,运用电影思维及其表现手段所进行的一种艺术创造。它涉及立意主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方面。同时还指出,电影剧作原则既存在于剧本创作中,也存在于导演创作中。……在编剧阶段,主要见之于剧本中,在导演阶段,则见之于影片中。这一概念的指出,对于上面疑问的回答已经很明朗了,从而为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声音与剧作的关系提供了依据。目前,许多电影创作者已经觉察到了声音在电影中所产生的、并必将给电影创作带来的积极作用,在他们对声音较成功的运用中,也使得声音的剧作功能、声音对于剧作的意义逐步显示出来。
  一、声音形象与剧作中的声音造型
  关于形象,这里有必要作以说明,因为它是声音参与造型塑造的基础。人们通常认为可视的事物才具有形象,果真如此吗?如果是的话,那么诗的意境、音乐的形象以及文学、神话中的形象又从何谈起呢?怕是也不复存在了吧!既然我们将最抽象的音乐形象都称之为形象,说明形象并非一定是可视的。
  声音作为人的听觉所感受到的世界与人的心理感知体验之间的关系的确是很微妙的。耳熟的声音总会唤起人们对其声源形象的联想和想象,并给人以愉悦或恐惧等不同的情绪感染。声音本身作为可听可感的物理存在,它所产生的形象是听觉的幻象,是想象中或感觉中的形象。因此它在引发自然联想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表征意义,从而为声音造型的深刻性奠定了感知的基础。
  电影的银幕空间和银幕形象是由光与声共同建造,而由视与听所共同感受的,因而,电影的银幕造型应当称作“视听造型”,而绝非单一的视觉造型。声音自身所具有的形象性,为声音能够参与造型塑造提供了感知体验的支持和依据。
  (一)声音参与人物造型
  我们对影片中人物的整体性了解是通过视听传达的综合信息所获得的。较之视觉画面所刻画的人物的外部特征而言,声音所揭示的是人物更为本质的、内在的性格特征。其中,人声是声音塑造人物的主要元素和手段,对人物的定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物的语言,及其声音本身的特征都对人物自身的性格起到相当程度的定性作用。加之人声本身还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从而,可以从声音上较完整地传达出人物本身的确定性的信息,来帮助观众进一步认知该人物形象。
  除了人声之外,人物动作所发出的音响也有它独特的形象表意性。比如性子急的人动作节奏比较快,动作音响比较重;而性子慢的人,则反之。所以动作音响通常是人物性格的一种外化的表现。
  同时,还要提及的就是作为人物造型元素的声音(主要指人声和由人的行为发出的音响),在它一经出现的同时,无不具有人物某种情绪的意义,有一定情绪的声音才有它存在的意义。人物的形象是有情绪的,以听觉为感知方式的声音所体现的人物情绪较之视觉所表现的情绪要细腻得多,深刻得多,所以声音的情绪赋予了人物造型以生命感和生动性。
  (二)声音成为环境造型元素
  首先,声音营造时代气息和气氛,塑造影片的时代环境。因为声音具有时代性,并且可以被广泛地感知和认同,因此,它可以作为有用信息来传达剧作上关于时间环境的构思。
  其次,声音塑造空间环境。声音的空间表现力是巨大的。只有当我们看到的空间是有声的时候,我们才更确定它是真实的,因为声音能赋予空间以具体的深度和广度。是声音使银幕空间具体化,使我们感觉到它活的气息。声音的空间表现力与剧作相结合,极大地拓展了原有纯视觉艺术的表现空间,延展了电影的整体时空。
  声音对于空间环境的塑造应包含两个部分:声音的空间效果和空间中的声音环境。
  声音在空间中运动,通过声音本身在传播过程中与空间的作用,会产生直达声、反射声和混响声,从而形成一定的空间感。它是我们对空间大小、形状及深度进行定位的重要因素,是我们感知画面空间环境真实性的重要依据。而它作用于人的听觉带给人的心理感受对于剧作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又不得不再次提到情绪一词,因为这种声音空间效果在剧作中的应用,更多的是通过对环境的感知来求得一种心理上的情绪与感受。
  声音的环境效果通常是指通过不同的声音,使人对所处的环境产生感知。当把这种声音环境纳入创作构思中,来借以传达它与影片其他元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综合表意信息时,它就不再是随意的,简单意义上的声音环境了,而是创作者刻意的运用和安排。环境中的每一个声音元素都有它内在的信息量,因而,从这个层面上讲,它具有了剧作意义。   (三)声音形象的写意化造型
  声音因为具有形象性,并且通常这种形象会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在人的心理上产生不同的主观感受。将这种形象感受附加在特定的造型上,便使声音带上了一种写意化的色彩。这在电影中也被大量的使用来表达人物与叙事。如《饮食男女》中梁伯母出场的视听造型,朱家珍的几次出场中音乐表情所赋予人物的性格内涵等等。二、声音是剧作内容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声音成为影片叙事内容和叙事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是声音参与剧作最突出的表现。声音往往成为影片情节发展的动机,有时甚至成为影片中的一个角色。当声音效果能对剧情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时候,声音的剧作意义就变得更深刻和更重要了。
  (一)声音的叙事功能
  声音所具有的形象性、描绘性为声音参与叙事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声音作为感知对象与画面一样是物质的,外露的,但人们对声音的感受却是心理的,因此,声音的叙事功能要比画面的图解叙事性更为生动,它所含概的叙事意义要更为深刻,这在很多影片中都有所体现。
  澳大利亚影片《钢琴课》无疑是一部对声音元素运用较成功的电影。影片中,钢琴曲的主题音乐成为叙事中最重要的组成元素。它既作为表现性音乐存在,又作为主人公所演奏的客观音乐而存在。它不仅承载着爱情生长的线索,也是艾达表达内心感受的特殊“语言”工具。
  再如影片《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中,音响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剧作功能。安迪越狱必须要砸开管道作为通道,而成功的条件是只有在听到雷声的夜晚才可实施计划,用雷声来掩饰砸管道的声音。在这里,雷声就成了具有剧作意义的重要自然音响。安迪的成功越狱是一个奇迹,而雷声无疑在这个奇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推动影片叙事的有力元素。
  相对于音乐和音响而言,语言是更为直接地参与到影片的叙事当中的。无论是对白,还是独白和旁白,它所传达的信息是最直接的,是叙事的主要推动力。声音参与叙事,使影片内容由感知达到感受层面,将叙事引入到了表意的空间。
  (二)声音在叙事中完成时空转换
  声音不仅在内容上参与叙事,而且对于影片结构也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单纯的画面问的切换总会给人不舒服、生硬的感觉,甚至有时觉得很跳,有了声音,则一切都顺其自然般地流畅了。
  声音具有音色、音高、力度、节奏等特征,不同的声音元素在某些特征上具有相近或相似性,这就为声音能够利用这种相近或相似性来完成镜头间的连接、时空上的转换提供了可行的依据。同时,同一声音元素本身可能由于在不同时空中作为相同或不同的主客观存在,也可以完成时空转换。
  希区柯克的影片《三十九级台阶》中有这样一段设计:房东太太在屋里发现了一具尸体吓得惊叫起来。希区柯克为这个惊叫的镜头配上了火车的汽笛声,紧接着画面转为火车的镜头。在这里火车的汽笛声与人的惊叫声在音色、音高上具有相近性,但在力度上要比人的惊叫声更强,更有听觉感受上的刺激性和冲击力,因此,它更能充分地表现剧中人的惊吓程度,并带上了一种悬疑色彩,给了观众一个震惊,并且为镜头的转换找到了一个契机。
  三、声音表达和推动电影创作内在情绪与情感
  电影作为艺术,不是简单的对现实的再现,而是要通过再现来引发对现实的思考,作为电影视听媒介之一的声音,也应当有同样的追求。单单为影片提供可信性,起到认识作用已经很不够了,它应该更具有情绪和思想的力量。声音,从来都是人类精神和意志的象征。在电影中,声音比之画面更具想象的特征,更具抽象的能力,更接近人们的心灵,因而,声音本身更具有情绪的表现力。电影中的声音可以,而且必须在参与银幕造型、影片叙事的同时,恰当地表达创作者或剧中人物在某一片段,乃至全片所希望表达的情绪。情绪的因素存在并贯穿于声音出现的始终。没有情绪的声音在电影中的存在是缺乏表现力的。因此,是没有意义的。
  人声是表达人物情绪的重要手段。因为人声本身就是具有一定情绪的人声。内容加上情绪才能使人声的信息具有确定性,这与我们的感知体验是相通的,也是最容易理解的。
  音响在电影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情绪作用。它的存在也不是简单的对现实声音的还原,而是完成对情绪、心理的一种真实再现,并因为有了意义,而变得意味深长。
  音乐无疑是所有艺术中最具情绪力量的。音乐作为艺术,它表达的不是生活的存在,而是人们对这种存在的情感反应,因此,它具有一种潜在的力量,能够洞穿人们的心灵。如果说准确无误地表达逻辑与思想是语言最值得骄傲的特长,那么,音乐在表达情绪与思考方面的抽象能力则是无与伦比的。
  声音表达情绪或情感似乎与生俱来,因为声音被感知并作用于人的主观感受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具有感情色彩的。在这里讨论声音的这种表现力对于剧作的意义,是要说明,在剧作中应当充分注意到、并利用声音的情绪力量,使这种情绪的表达更具思想性,使它成为艺术中的情绪表现手段。
  四、声音传达、强调、深化着电影的表现主题
  声音最终要完成的任务是对于电影创作主题的表现,对于这一内容的讨论其实是对以上三方面内容的一个总结和确定一个最终的归属方向。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环境造型,都是影片主题下的物质承担者;叙事的过程也就是影片主题逐步展现的过程;而艺术中的情绪本身就是思想,且比理性的分析和阐释更为深刻的思想。声音参与并最终完成影片思想与主题的表现,是声音对于剧作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五、“无声”的境界
  “无声”作为声音在有声电影中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给电影带来的是一种新的感受境界和心理气氛。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声,而是一种“静”的效果。而今,它已经广泛地介入到电影剧作当中,来表现创作者所希望达到的一种“非常”的艺术境界。动静结合形成张吃驰效果。
  除了安静的存在,“无声”也往往通过对真实声音的变形处理来获得它所形成的心理感受。最常见到的表现手段就是“失聪”效果,这在多部影片中都有出色的运用。同样,它也更多时为有声的出现做心理上的铺垫,使声音的出现更具有冲击力和刺激性。如大战前的安静,危险来临前的死寂等等。在大量的恐怖片中,这种“无声”效果的运用更为多见。在有声片中介入片刻的“无声”,让人紧张;或在“无声”、不安的沉寂中,注入突如其来的厉声,使人惊悚,从而从听觉效果上营造其恐怖的心理氛围。
  六、声音是创作者进行主观表达与引导的有效手段
  谈了诸多声音对于电影的意义。其实,与其说声音为电影服务,不如说声音是在为电影的创作者服务。因为电影是在创作者的构思下,运用一定的创作手段所形成的产物,是人的产物。因此人与生俱来的各异的思想性,注定了他们彼此间在对人及世界的认知上必然的与众不同的主观性。并且人会将这种主观性带人到它所涉及的任何领域和方面。电影艺术也当然被包括在其中,甚至它所融入的主观性要更为浓重。即便是再追求客观再现的电影,也不乏一定程度上的主观倾向和主观色彩。
  其实,对于前面几部分的论述无不渗透着主观性的因素。无论是人发出的声音,还是被人感知的声音,一旦进入人所生存活动的空间,进入人的感知领域,则必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综其以上所述,声音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并必然承担电影的剧作内容。因为声音由价值的介入,而变得更具艺术魅力。两者彼此间的日趋认知与融合将是电影发展的必然。
  声音从其进入电影直至发展到今天,它已经在我们的无意识中有意识地进入到电影表现的各个方面,并产生了重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也就是说,声音已具备并担负起了它本应有的剧作功能。
  当然,有声电影是视听艺术的综合体,视觉画面与听觉声音同等重要。然而,视觉艺术的发展史由于电影自身发展的原因要远远超过声音所走过的历程,甚至在默片时代它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对于声音的意识,对于声音的认知程度还远未达到它应有的高度,从而使电影的发展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之中,使它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活力,因此,声音纳入剧作构思不仅是其发展的必然走向,也是电影对于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电影作为艺术,随着它不断发展的趋势,它所要追求的是发现和表现超越物质现实的心理现实,无疑,声音较之画面更具心理表现的能力,因此,对于听觉元素的构思及深入思考,电影可听性的发展,必将意味着电影自身的进步与未来。
  电影中声音艺术的逐步崛起,并最终参与剧作之时,电影才成其为真正的视听艺术,才成为真正的“活”的存在,不仅建构于剧本之中,更应建构于导演创作过程的始终。因为,它的存在不仅让电影开口说话,更重要的是,让电影学会如何说,怎样去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1903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