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重质量,轻数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钟叶钢

  摘要: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我们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几分钟时间内,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没有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忙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而忽略了总结、归纳知识,思考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构建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才是学习的目的。本文针对地理课堂上指导学生复习的相关内容,开展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地理课堂;复习;重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30-0116
  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我们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几分钟时间内,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没有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忙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而忽略了总结、归纳知识,思考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构建本学科知识体系,才是学习的目的。这就使笔者想到了我国的经济,需要的是质量,而非单纯的数量。下面,笔者想从地理课堂教学复习中的角度谈谈这一看法。
  一、在地球运动这一学生“最怕”的知识点上
  在高考中,学生失分最多的知识点是地球运动这一部分。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中的分组约占百分之十几,不可谓不重要。也是教师复习时的着重点。从要质量不要数量出发,笔者除要求学生动手绘制光照图外,还替他们归纳了解光照图是对“晨昏线”这一关键问题的知识点:
  1. 概念:晨线是指沿自转方向(自西向东)由夜入昼的界线(日出时分),而昏线则是指沿自转方向由昼入夜的界线(日落时分)。
  2. 与太阳入射光线的关系(绘制要点):永远与太阳入射光线垂直,即随着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晨昏线与赤道(地轴)的倾角也随之变化,角度关系为互余。
  3. 与经线的关系:与经线斜交,特殊情况下重合,即春秋分时。
  4. 与纬线的关系:a. 与纬线相交,把纬线切割成长短不一的两部分,即为昼夜长短的比例;b. 与纬线相切,即为极昼极夜的最大范围;c. 与纬线相离,则为极昼或极夜。
  5. 性质:a.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b.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的则为18:00。c. 晨昏线与纬线相切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00(与极昼最大范围的纬线圈相切)或12:00(与极夜最大范围的纬线圈相切)。
  随后以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考题为例,运用这几方面的内容予以解答,避免了大量的记忆内容和题海,让学生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掌握地理原理。
  二、在“大气运动”这一对文科生来讲最“理”的知识点上
  文科生在高考文综中失分最多的是在地理学科上,因为它是跨文理的大领域的,尤其是偏理科方面的自然地理部分的气候、等压线等等值线问题,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提高,学生难以把握,笔者在教学复习中也加以压缩:
  1. 主干知识之气候类型在地表的分布:
  地球上距太阳直射点的远近不同→太阳高度角有大小→收到太阳辐射有多少→地表气温有差异(冷热)→大气垂直运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水平方向气压有高低→大气水平运动(即风)→地球近地面大气环流→形成7个气压带、六个风带→陆地上不同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降水多少→气候类型不同。
  2. 解题技巧之等值线判读
  递变规律大部分等值线,即等温线、等高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在判读中一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递变:例:等温线的递变可判断某区域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等压线的递变可判断风向和气压中心(判断晴天、雨天)等高线的递变可判断该区域为山地或盆地,迎风或背风。
  (2)走向:例:等温线的走向沿温度则受太阳辐射影响,沿经线(海岸线)则受海陆位置影响;等压线的走向形成低压槽或高压脊(晴天多);等高线的走向表明地势延伸方向,进而影响气温分布和降水分布。
  (3)弯曲:例:等温线弯曲,则表示该区域气温分布除受太阳辐射或海陆位置影响外,还可能与大气运动、洋流、地形等因素有关,其判读可归纳为“高高低低”四字。等高线(面)弯曲,则表示该区域受不同的气压中心控制,其中等压面的判读也可引用“高高低低”四字。等高线弯曲则表示地形起伏,相邻两条等值线内出现闭合曲线,其内部数值可引用“大大小小”四字。
  (4)疏密:例:等温线的稀疏表示温差小,密集则温差大;等压线稀疏则气压差小、风力小,密集反之;等高线稀疏则高差小、坡度缓,密集反之。
  三、在人文地理区位因素分析这一最“忆(易)”的知识点上
  高考复习中,教师们所花时间最少的复习恐怕就在这一知识点上。因为无论哪一种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区位因素都可以归纳成简单易记的两大方面,然后指导学生答题时注意审题:是要求你从全面分析还是自然抑或社会经济方面分析,分析具有是条件抑或限制性因素,并分析主次,例: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包括:
  1. 自然因素:地形(岩石圈)、气候(大气圈)、水(水圈)、植被(生物圈)、土壤(联系自然环境四大圈层的中心环节)。
  2.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资源(指燃料)、劳动力、科技、政策、环境等因素。
  3. 注意区位因素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
  相当多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困惑:课堂上能听懂,但做题时却无从下笔。其根本原因在于对知识的把握不够深刻,无法灵活运用,有时候也因为知识点没有形成体系,不知调用哪些知识来解答题目。正因为如此,我们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这样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获。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周巷中学 3153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2079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