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项目环评工作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小杰

  摘 要:总结了当前建设项目环评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思考,以期完善项目环评工作,为项目环评节能减排和改善环境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设项目;环评工作;问题;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 X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8-102-02
  1 项目环评概念及作用
  自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引入环境影响评价概念以来,环评工作在我国已走过近40a的历程。在此期间,最先开展的是工业企业建设项目(包括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的环评和项目“三同时”(三同时是指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运行的制度)验收管理工作。至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实施,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一系列配套管理措施相继出台,我国已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项目环评管理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条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这一制度的有效实施,为项目的选址和布局、项目污染治理设施的设计和项目审批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对预防项目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把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控制在决策源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
  然而,正如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年会上的讲话指出的那样:“当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强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究其原因,除了交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以外,更主要的是工业企业污染排放的增加。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经济总量的增加可能导致工业污染排放的增加,但是,如果企业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工作切实有效,就可以避免这一现象。因此企业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措施是环评报告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环评工作者应该更深刻地思考环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之道,以使环评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2 环评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2.1 环评单位普遍缺乏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经常导致项目污染源核算出现偏差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政策性和技术性极强的知识密集型行业,需要多种专业知识背景的人通力配合才能完成[3]。尤其是高污染行业项目污染源分析和污染防治措施评述这两部分内容,不是真正的行业专家很难搞清楚建设项目的工艺流程和污染物产生环节,更弄不清此类项目应该采取哪些切实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至于高污染行业的特征污染物和无组织排放情况就更难把握。再加上目前在建设项目环评工作开展时段,建设单位大都不能提供较详细的工程设计资料,这就很容易导致工程污染源排放种类和数量出现偏差,进而导致项目的污染防治措施效果不佳。
  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环评单位要注重引进不同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在具体高污染行业项目环评工作启动前,环评单位可以聘请资深的行业专家担任项目顾问,全程跟踪指导项目的环评工作。这样才有可能使该项目的污染源分析准确无误,污染防治措施切实有效,事故污染排放源估算合理,风险应急控制措施及时高效。
  2.2 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通过环评审批的建设项目都能做到污染物浓度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量满足地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要求。可是若干年来,地区环境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却越来越差(经济较发达地区尤其如此)。主要原因在于地方区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失当,没有对区域、流域的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做出科学的分析论证,没有考虑到众多项目的污染叠加影响。环评报告中的环境影响预测分析参数偏少,无法预测区域、流域综合因素的影响,且这种预测分析结果大多没能得到及时的验证和修正。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地方政府必须做好区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规划中通过科学论证确定区域、流域的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并据此制定出地方相关环保标准。在此前提下确定单个项目的污染物排放达标浓度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这样才能确保区域、流域环境质量不降低,甚至有所改善。其次,在项目正式投产后,尽快对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源和项目影响范围内的环境要素质量进行监测,这样做既可以验证环评报告中的环境影响预测数据,一旦发现问题,又可以及时对项目的污染防治措施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以便及时减少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
  2.3 公众参与问题 公众参与是环评决策民主化的重要保证[3]。项目环评中的公众参与是让项目所在地周围即项目环境影响范围内的公众充分了解该项目的内容,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提出建议,使项目采取更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和敏感保护目标不良影响的重要途径。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项目信息公开不全面,公开渠道狭窄,公众不易全面了解项目的实际情况;二是在公众意见调查表发放过程中公众选择的代表性不够,所选公众一般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不能很好地反馈对项目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在环评结论中对公众的反对意见和合理化建议重视不够,甚至完全忽略对项目不利的意见。导致大多数环评报告结论中几乎没有公众的反对意见,使本来十分重要的公众参与流于形式。
  解决这些问题,首先环评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督促环评单位在环评工作中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项目信息在大众媒体公示,公众参与调查时要选择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行业和职业的公众参与填表,切实做到能够代表项目影响范围内的公众意见。另外,争取每个项目都能召开听众会,更好地收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在环评结论中积极采纳公众的合理化建议,从而不断提高环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度。
  2.4 评审专家问题 环评审查专家是环评行业的重要资源[3]。评审专家的意见是环保管理部门审批环评的重要依据。好的专家团队有助于提高环评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在许多地方,既懂环评专业知识,又懂项目所属行业专业知识的高级专家严重缺乏。通常情况是不同行业的项目环评评审同样都是那几位专家,评审“专业户”现象比较常见。有的专家已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多年,年龄偏大,知识老化,观念陈旧,既不能发现环评报告中的实质性问题,更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有的专家甚至因为某种利益的关系,导致评审意见有失客观性和公正性。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求相关管理部门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地方专家库,规范专家人选的产生办法。用法律形式规定专家应对自己的言论负责。环评项目涉及各行各业,每个项目环评评审的专家组成员必须由项目所属行业专家和环评行业专家共同组成。规范评审专家咨询费支付方式和数额,加强教育,要求专家以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负责任的态度参与评审,对环评项目进行严格的技术把关,从而为项目审批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2.5 项目投产后的跟踪评价问题 目前,大多数项目通过环保“三同时”验收后常态化监管严重缺失。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企业项目做环评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取得环保管理部门的批文,为项目开工建设扫清障碍,对环评及批文中要求的污染防治措施敷衍塞责,只求在“三同时”验收时蒙混过关。甚至为了节省投资,减少污染治理的“麻烦”,乱排偷排污染物,直至向深层地下水直接排污。这也是环境污染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环保管理部门要依法加强例行监管,奖惩分明。对污染治理做得好的企业通报表扬,并给与治污资金和税收方面的奖励;对有问题的企业严罚重罚,大幅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直至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而不是等到污染危害已经造成,有人举报才去查处。其次,要组织有关部门定期对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运转情况和排污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和跟踪评价,形成常态化监管机制,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3 结语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环境保护是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重大民生工程。环评体制是否健全,环评工作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公众环境权益与社会的和谐稳定[4]。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正确战略思想指引下,明确环评既为经济建设服务,又要担负起节能减排的重要责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切实有效地督促企业做好污染控制和节能减排工作,为改善环境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童健,李科林,王平.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31(7):195-200.
  [2]周生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J].世界环境,2013,142(3):16-19.
  [3]和晓荣,张嫦.关于云南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思考[J].环境科学导刊,2012,31(4):86-88.
  [4]孔德权.环评体制的问题与对策[J].绿色视野,2012(5):41-42.
  (责编:徐焕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2080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