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微日记”教学指导札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单劲松

  [摘要]受学生空间博文启发萌生的“微日记”教学指导研究,旨在呵护学生“我手写我心”的积极性,倡导写真话,吐真言,注重生活体验和感悟,学会以情动人,在燃起写作热情、鼓励肯定创作、适当归纳常用技法中提高表达欲望和能力。
  [关键词]微日记;兴趣;学生发展;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6-0049-03
  [作者简介]单劲松(1976―),男,江苏南通人,本科,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南莫镇邓庄小学教师。
  一、QQ空间里的美丽邂逅
  在笔者的QQ里,每届学生都按年份分类。平时,笔者常常浏览他们的QQ签名,关注他们的空间动态,以此洞察他们真实的心灵,让自己融入他们的世界。一次,笔者偶然邂逅一篇记录当天生活的小文,这让笔者不再局限于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而更关注他们的言语表达。因为,笔者惊讶地发现,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跟学生的实际写作,已经出现了很大的代沟。这篇博文是这样的:“有时候,她会恶作剧般地无缘无故打了你一下,然后装作没事似地仰面看天。而你呢,此时只能干生气,切不可跟她计较,否则就是默认自愿陪她玩。当然这时未得逞的她,就朝你做着鬼脸,还脖子扭扭,屁股扭扭。唉,真想找块豆腐撞死,找根面条吊死算了!”在学生平时的作文中,笔者很少能见到这样的情感流露,大多写同桌的习作,都停留在乐于助人、刻苦学习或调皮捣蛋的层面,不痛不痒地褒扬或批评一番完事。笔者不由再次留心学生的QQ,并惊讶地发现,他们的个性签名、空间、微博,事件是那么完整,语言是那么流畅,情感是那么真实。而他们的习作语言却是那么苍白,“无病呻吟”者有之,“夸夸其谈”者有之,“三言两语,颠三倒四”者亦有之。
  新课标对我们的作文课堂提出的要求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的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对学生提出“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里这样描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教师唯有调动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才能催生他们感人的文字。在QQ及其他网络空间里,学生无拘无束,视听体闻,喜怒哀乐,有感而发,畅所欲言,真正是“我手写我心”,因此文字也格外灵动流畅。而真实的习作指导课堂,往往是有的放矢,步调一致,圈囿了学生表达的时空。教师较大篇幅的技法讲授,更让他们畏手畏脚、不知所措。甚至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作文教学越严谨,方法指导越详实,学生越不会写。而临时创设的趣味活动情境,又因指导过于细致和针对性强,而导致学生的习作千篇一律,“留心周围事物”的能力亦被弱化。
  因此,笔者决定进行“微日记”的教学指导研究,希望能消除学生惧怕习作的心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养成观察的习惯,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和的快乐。同时,笔者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敢说真话,能吐真情,会写真事,以情动人,以文会友,逐步在努力写通顺、写生动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发展语言个性,张扬创新个性,从而推动他们在日积月累的良性循环中提高语文素养。
  二、微日记燃起表达激情
  所谓“微日记”,顾名思义,就是微型的日记。“微”来源于“微信”“微博”,表达上也和微信、微博、签名一样,用三言两语诉说心中的感慨。相对于一般意义的每天一记的“日记”,“微日记”的灵活性更大,学生倾吐形式更为丰富。相对于要求较高的习作,“微日记”显得更为隽秀,不会占用学生很多时间,也就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微日记”借鉴微信、微博的表达,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崇尚“平淡生活才是写作之源”。
  当笔者在班上宣布:“从今天开始,我们不再写日记了,改为‘微日记’交流。相信对‘微博’‘微信’耳熟能详的你,能猜出‘微日记’是啥玩意儿吧?对,它就是类似于微博的文字记录。你只要对当天的人、事有感而发就可以了,少则一两句话,不设上限。”学生一副怕入圈套的感觉:
  师:有很多话想说了吧,OK,尽情说吧!
  生1:真的不要写日记了?一句话说说就行?
  生2:我说班上的事,发发牢骚也没事?
  生3:真的可以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
  笔者一一给予了肯定,并强调他们可以像写微博一样自由日记。为彻底打消他们的顾虑,笔者还拿出上海《小学语文教师》暑期刊出的管建刚的作文专辑里的部分习作读给他们听。他们一个个眉开眼笑,立马放下了心理包袱。笔者还专门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练笔本,开玩笑说:“这是你们的第一本书,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书名自己取。”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第二天就有充满童真童趣的东西交上来:
  他比我起得早,那是因为他崇拜的明星是黎明。我崇拜卧龙先生……好啊,老妈,我崇拜李小龙。呀,我打――啊?快钻被窝!(吕鹏)
  和你吵架,真是我莫大的“荣幸”。当你犀利的语言滔滔不绝如黄河决堤浪潮澎湃激流勇进如雷贯耳,我也不甘示弱奋起反击以牙还牙练嘴皮子。(孙伟)
  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爱睡的人儿还在把梦做。 (于敏)
  游戏开始,当我们看到老师给出的纸条后,个个哧哧地笑出声来。只见第一个人指指老师,又指指同学,接着学了两声狗叫。第二人糊里糊涂地这指指,那指指,结果把自己给指上了,这还不算,接下来的那两声狗叫,哎哟,笑得我们肚子疼呀! 哈哈,“拷贝不走样”好玩吧?(田杰)
  那次午间,笔者大声朗读了这12条微日记,热情表扬了这些作者。到第二次收作业时,笔者发现学生们的话题明显拓宽了,心里话也吐露得更真诚了,质量明显高了很多。为了鼓励他们继续热情高涨地说好话,说真话,“我手写我心”,笔者还从每天的微日记中挑选出写得比较好的,编成小报,一周一期。第一期录用了15个学生的18条微日记,图文并茂。笔者把小报往教室里一贴,并给这15个学生每人三张样报作为奖励,意在刺激那些还没把微日记当回事的人。果然,当那些发表了“豆腐块”的学生眉飞色舞地看着报,大大方方把其中一两张送给好友时,其他学生都露出羡慕的表情。接下来的日子里,笔者继续热情洋溢地鼓励那些写得有条理、情感表达真切的学生,并适当地总结他们的写作手法,归结到一定的写作技法上来,进一步指导写好细节。笔者的想法是,每周一次集中点评,渗透一种写作方法,这样持之以恒,一定能带着学生充满兴趣地笔耕在文学的芳草地上。   在本学期的骨干教师展示课上,笔者将自己的这一做法向全镇的语文老师做了示范和解说。当时,笔者选择了学生练习本上写得比较好的片段,分门别类地进行了讲评,让学生归纳出让文字带着感情的写作方法,如借助环境衬托,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表现等。因为列举的是学生自己的语言,所以课堂气氛很是活跃,师生的心理距离拉近了、对作文的抵制情绪也不知不觉地消融了。在学生自己讲怎么想到这么表达、同伴谈从中学到的方法之后,笔者设计了“融会贯通”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带着归纳出来的方法去审视存在缺陷的片段,懂得多种方法连用,将会让习作更加具体,更加生动。最后,笔者尝试对整篇习作的讨论,则是对整节课的再一次深化,让学生建立起说话和作文之间的桥梁。这个环节,把读和写、写和评、写作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带来写作的轻松,阅读的快乐。在评课时,与课领导和老师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笔者把课堂真正交给了学生,学生的习作完全没有做作、无病呻吟之感。同时,佳作欣赏、亮点点评鼓励和启发了学生,教育无痕;出谋划策、融会贯通这两个环节则让学生“现学现卖”,品尝到创作的乐趣。
  三、日积月累的美丽珠串
  一天天坚持批阅学生的微日记,诵读个中的精品,编排班级小报,笔者从学生的微日记里,看到了他们在心灵的原野上奔跑的足迹,看到了他们为人处世的观点,内心对周围人与事的纠结。现在,学生已经没有了对作文的恐惧,写作的兴趣日渐提升,他们不再为迎合别人而刻意做作、无病呻吟、空喊口号,而是当作一种倾吐和交流的方式,饱含感情地倾诉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在自由习作中放松心灵,在畅所欲言中敢说真话、会写真事、能吐真情。最可贵的是,通过微日记,学生们已经懂得了生活是习作之源,明白了习作需要张扬自己的个性。他们由当初的片言只语,逐渐发展丰富,演绎出精彩小文。《让手指轻舞飞扬》《拷贝不走样》《和粗心先生拜拜》《粗心害死鱼》等二十多篇习作在《语文报》《小学生智力开发报》《小学生拼音报》等多家刊物发表。笔者由课堂指导萌生的习作技法,如《比出来的特点》《说自己熟悉的话题》《认真观察 讲明过程》等数十篇小文也见诸报端。《语文报》先后以文学社展示和《清新隽秀微日记》为题的形式两次专版刊载了这一成果。
  参考文献:
  [1]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陈金铭.“指向写作”的阅读课[J].小学语文教师,2013.
  [3]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4]朱作仁.小学作文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教育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2825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