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家都有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复旦大学投毒杀人案已落下帷幕。不少社会公知借此抛出一个问题:一个名校硕士,为何要毒杀同室同学?类似毒杀同窗的事件最近频发,究竟大家都有病,还是社会病了?
  这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问题。诚然,复旦大学投毒杀人事件的类似案件可以列出一份清单。这是一个生命的悲剧!但较之其更悲剧的是,媒体有意无意地把这样的校园凶杀案不断渲染,追寻“病”根,这才是一个更可怕的病。笔者接触过很多报道复旦大学凶杀案的一线记者,问他们打算怎么报道。A很兴奋地说:“我明天南下,去林某家里,去见见他父母。”典型的目的先行,A想要印证他的结论――林某父母的教育一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B则表示会去遇害同学家中,找他亲人谈谈。B要的是什么呢?无非是想向世人展现一个悲剧的家庭。
  这就是媒体病!A对凶手父母无疑是构成二次伤害,哪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凶杀犯呢?林某在广州读了四年本科,在上海读了三年硕士,是个文化人,他离开父母身边已经很久了,不是一个需要监护人时时刻刻在身边指点该干这个不该干那个的孩子。他毒杀了同学,就能说明其父母教育有问题?B打出悲情牌,你写的稿子可能的确比较好看,但对采访对象而言,那是把他们一辈子都无法愈合的心灵重创,毫无保留地展现给世人,血淋淋的。
  社会没病,媒体病了。沾沾自喜的记者和编辑们又一次把读者给代表了,却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人!A和B的相关稿件都发表了,但这能阻止校园凶杀案再度发生吗?杀人事件每天都在上演。因为是在校园、因为是在名校,所以被媒体无限地放大了,仅此而已。别说什么父母教育不力、学校心理辅导不足!如果林某是个上班族,媒体是不是也会责难聘用单位没有心理疏导呢?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一句话:一人做事一人当。
  复旦大学投毒杀人事件已经过去快三个月了,网民们只记住了一句话:谢当年同学不杀之恩。虽是调侃,但这才是正能量!
  10本书解读“谢室友不杀之恩”
  先别急着谢同学当年不杀之恩,等七年后你还活着再说……
  《终点站杀人案》
  作者:西村京太郎
  你欺负过你的同学吗?忽悠过你的室友吗?什么?没有?再想想,说不定你没当回事,人家都记在心里呢,而且是深入骨髓的痛!痛!痛!7个高中同学,毕业七年后他们相约一同回故乡旅行,然后悲剧发生了。某人逐一杀掉了昔日同窗!复旦大学的林某毒杀同学是出于生活琐事,这位哥们何尝不是如此呢。
  《沉默的教室》
  作者:折原一该书是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获奖作,也是一个毕业多年、报仇不晚的故事,且更夸张,某人的目标是杀光全班同学!折原一堪称叙述性诡计之王,读他的书,往往会发出“被作者耍了”的感慨。啊,别,别撕书,这本书很贵呢!
  《放学后》
  《毕业》
  《同级生》
  作者:东野圭吾东野圭吾的这三本书是“有仇即报”。东野的前妻是一位中学老师,家庭闲聊给了他无尽的灵感。此外,《毕业》一书在日本原版和中国台湾繁体译本中,都有个副标题叫《雪月花杀人游戏》。帮你找书:东野圭吾的著作,迄今中文简体译本(截至今年5月底)已有54种,不难找,各大书店有售。东野的校园凶杀案小说共有四本,另一本《大学城杀人事件》目前尚无译本。
  《大逃杀》
  作者:
  高见广春如果说前6本“校园凶杀”的凶手都有作案动机的话,那在《大逃杀》中,杀人是不需要理由的,或者说理由只有一个:活下去。《大逃杀》系列电影在几年前曾风靡大陆,但原著今年方才引入。影片容量毕竟是有限的,这其实是一部反对集权制的政治寓言。
  《替身》
  作者:绫过行人
  某校受到诅咒,每月必须死一个学生,但死掉的同学总会复活,大家又习以为常地当其没死。这是遇鬼了吗?当然不是,具体玄机不便剧透。总之,相较于《放学后》这样本格推理,《替身》是一部另类的推理小说。
  《请匆在此处丢弃尸体》
  作者:东川笃哉
  漂亮的女大学生有坂春佳误以为杀了个陌生女子,慌乱间拨打电话给她的废物姐姐求助。东川笃哉走的是幽默路线。
  《阿基米德借刀杀人》
  作者:小峰元
  一个女高中生死于堕胎,自始至终都没说出“孩子他爹”是谁,只在临终梦呓时喊了两声“阿基米德”。此书是江户川乱步奖获奖之作。小峰元的经历丰富多彩,做过生意,当过老师和记者,奠定了其青春推理的路数。
  《教室里的亡灵》
  作者:内田康夫
  美丽清纯的彩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屡屡受挫,等到修成正果,她代为授课的资深教师却意外死亡。提示,这本书可不是同学互戕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2919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