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三国志》中功勋卓著的军事统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静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生于官宦世家。他身高八尺,面如冠玉,加以少年得志,可谓一才貌双全的公子哥。
  陆逊是一位风雅英俊、运筹帷幄的儒将,作为三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他助吕蒙取荆州、擒关羽;夷陵之战,击败刘备;石亭之战,大破曹魏十万大军,为孙吴三分天下立下赫赫战功。
  在《三国志》一书中,除三国之主外,凡将相大臣多为数人合为一卷,唯有诸葛亮、陆逊两人是单人独占一卷,由此可见陆逊在三国史上的重要地位。
  陆逊一生的主要功绩集中体现在三次战争中:荆州之战、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下面仅就陆逊在这三次重大战争中的精彩表现,分别略作论述。
  荆州之战
  孙吴政权建立后,长期与曹魏、刘蜀鼎足而立,大小战事连年不断。但关系东吴立国及生死存亡的战役主要有三次,即赤壁之战、荆州之战、夷陵之战。赤壁之战的主帅为周瑜,陆逊那时尚还年轻,且出仕未久,资望甚浅, 因而未能建功立业。荆州之战――孙权杀关羽夺荆州是三国时期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战役之一,以往论者都把战功归之于吕蒙。其实,陆逊在这次战役中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是他与吕蒙配合默契,共同上演了三国战争史上一幕有声有色的活剧。
  陆逊认为吕蒙装病正可麻痹关羽,引蛇出洞,他说: “云长倚恃英雄,自料无敌,所虑者惟将军耳。将军乘此机会,托疾辞职,以陆口之任让之他人,使他人卑辞赞美关公,以骄其心,彼必尽撤荆州之兵,以向樊城。若荆州无备,用一旅之师,别出奇计以袭之,则荆州在掌握之中矣。”吕蒙深以此计为妙,遂“托病不起,上书辞职”,并极力向孙权推荐陆逊取代自己:“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孙权于是拜逊为偏将军、右部督,代替吕蒙统领上流大军。吕蒙离任后,关羽仍迟迟不肯调江陵守军增援前线,吴军无机可乘。陆逊再施妙策,他写信给关羽,恭维备至。关羽览信后,洋洋自得,再也不把陆逊放在眼里,遂将留守后方之军大半调至樊城。陆逊见偷袭荆州的时机已经成熟,立即上报孙权。
  关羽之所以最后被吕蒙擒杀,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从江陵至峡口、秭归等通往蜀地的道路全被陆逊封堵。这对战局发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切断了关羽西逃入蜀的必经之路,使关羽陷入四面楚歌之境;另一方面,刘备若从蜀中派出援军营救关羽,就必须顾忌在夷陵戍守的吴军,如果没有足够的兵力,就无法东进。吕蒙料定关羽兵败麦城后必从临沮方向突围,实因关羽仅余此一条通往蜀地之路,故吕蒙预伏吴军,生擒关羽。可见,陆逊在孙吴攻取荆州的战役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夷陵之战
  如果说,陆逊在夺取荆州的战役中还是配角的话,那么稍后的夷陵之战,陆逊则成为吴国三军统帅。此战的胜利,奠定了陆逊的历史地位, 使这个不为时人重视的儒将成为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军事家之一。夷陵之战,陆逊能大获全胜绝非偶然,也绝非易事,这与陆逊的智勇兼备、审时度势、奇谋迭出、指挥得宜是分不开的。
  夷陵之战前,陆逊声名不显,刘备对其相当轻视:“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 刘备为报关张二弟之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群臣劝谏,亲率大军伐吴。面对气焰正盛的蜀军,陆逊采取主动后撤,诱敌深入,集中兵力,相机破敌的方略。面对蜀军的频繁挑战,陆逊坚守不出,以逸待劳。吴国将领以为陆逊畏敌,各怀愤恨。刘备派兵围攻驻守彝陵的孙桓。吴军诸将请求陆逊派兵增援,陆逊有意让孙桓牵制蜀军,而坚持不予分兵,为此向诸将辩解道:“吾素知孙安东深得军心,必能坚守,不必救之。待吾破蜀后,彼自出矣。” 而“众皆暗笑而退”。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而能让麾下做到令行禁止则是一名军事统帅率军打仗的最基本条件。面对吴军诸将不断的质疑和刁难,“雄才大略”的陆逊自然不会手软,“陆逊听毕,掣剑在手,厉声曰:‘仆虽一介书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汝等只各守隘口,牢把险要,不许妄动,如违令者皆斩!’众皆愤愤而退。” 顶着重重压力,两军相持了半年之久,盛夏暑热,蜀军无法急战速胜,兵疲意懈,陆逊决定适时转入反攻,并迅速定下了火攻的策略。趁着火势,吴国发起全面进攻,迫使蜀军撤退。陆逊命水军封锁长江,孙桓扼守夷道,将蜀军分割于大江东西,遂行各个击破。吴军继续实施火攻,火烧连营40余寨,蜀军死伤惨重。
  夷陵之战,蜀军仓皇败走,但陆逊并没有乘势攻蜀,在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他认为吴国虽胜,但曹丕虎视在旁,正作渔翁之势,所以在本已做好一定准备的情况下,仍然果断停止追击。果然,不久魏军发兵攻吴,但已无机可乘。一个年轻的统帅,显示出超凡的智慧与罕见的沉稳,较之周郎赤壁,又更胜一筹。
  石亭之战
  以国力而论,吴、蜀二国相差无几,故陆逊打败蜀国,取得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的胜利尚在情理之中。然对付曹魏,孙吴则明显是以弱抗强。王夫之曰:“蜀汉之义正,魏之势强,吴介其间,皆不敌也。而角立不相下,吴有人焉,足与诸葛颉颃,魏得士虽多,无有及之者也。” 吴国虽小,但与“势强” 之曹魏、“义正”之蜀汉“角立”,从来就不居“下风”,其原因乃是“吴有人焉”。 孙吴“英杰”前仆后继,源源不断:赤壁之战周瑜大破曹操,孙权在江东的基业得到了巩固;鲁肃继任周瑜,进一步稳定了江东基业;接着,吕蒙又夺取了荆州,孙吴的疆域进一步得到扩大。但迫于“魏之势强,蜀汉之义正”,孙权迟迟不敢称帝。孙权在等待时机,即要在吴国不仅能战胜蜀汉,而且要打败曹魏,在气势上完全震慑住魏、蜀二国之后才谋登大位。公元228年,魏、吴石亭之战爆发,陆逊再立战功,大破魏国大司马曹休于淮南石亭。此处出现一个意味深长的对比,夷陵之战前,“诸将疑逊”,而且频频质疑、刁难;而当石亭之战打响之前,陆逊在东吴的声望已经可以说无人能出其右,当孙权询问“诸卿有何高见?”时,“顾雍进曰:‘此大任非陆伯言不敢当也。’权大喜,乃召陆逊,封为辅国大将军、平北都元帅,统御林大兵,摄行王事:授以白旄黄钺,文武百官,皆听约束。权亲自与逊执鞭。”人臣之权势声威已达极点。演义中关于石亭之战的落墨本就不多,因而陆逊在是役中的动作也只是了了几笔。在保举了两位副手朱桓和全琮后,听了朱桓“唾手而可得寿春,以窥许、洛,此万世一时也”的策略后,陆逊当即否决,“此非善策,吾自有妙用。” 而陆逊认为朱桓所献计策“非善策”,历来为众多论者所不解。但我们可以看出,朱桓的策略带有明显的主动进攻性质,而陆逊历来为论者诟病不善主动进攻,而是更擅长打防御战,无论是荆州之战还是夷陵之战,确实都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可不管怎样,能逮着老鼠的就是能猫,无论是荆州之战、夷陵之战,还是此次的石亭之战,陆逊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陆大都督又何须顾忌后人的“求全之毁”!陆逊在石亭获得全胜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这不仅进一步显示了陆逊杰出的军事才能,而且使东吴在三国中的地位大大提高。石亭战后第二年,孙权于武昌即皇帝位,改年号为黄龙,表示与魏、蜀二国在名分上完全平等。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王永平.陆逊与孙权之关系及其政治悲剧之原因考论[N].扬州大学学报,200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3049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