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用亲情浇灌德育之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庄悦君

  摘要:德育作为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方面,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和招生条件限制等,普遍存在教育难和管理难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结合实例,阐述了亲情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职学生 德育 亲情 家庭教育
  2001年,新课程标准开始在全国逐步推行,由此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的主旋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坚教授曾指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三个基本问题,即:什么样的教学是好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好的教师?什么样的学生是好的学生?”这三个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对学生的评价有关。德育作为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方面,必然成为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一名班主任,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也是我班级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职学生普遍处于青春的叛逆期,这个年龄的学生有自己特立独行的思想和处事方式,尤其喜欢与成年人“对着干”以显示自己的“长大”与“成熟”。而且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家长认为参加高考是正途,不愿意让孩子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导致这类学校的招生对象基本上是初级中学的“差生”,他们比一般学生更不愿意服从教师的教育和管理。然而,由于人生阅历尚浅以及心理发展不成熟性的制约,他们当中的大多人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道德标准,因此也就缺乏了判别是非的依据和能力,往往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其思想、行为发生偏差。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最令我感到头疼的事情莫过于“无效教育”,即制定的行为规范学生不遵守,苦口婆心的说服教育学生不接受。究其原因,很可能是我的教育工作还没有真正地触及他们的内心。当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晓谕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当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由此可见,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仅仅靠纪律加以限制和简单的说教是行不通的。那么,如何才能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中去呢?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交流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从事班主任工作以来,我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实践中深切体会到,要发挥德育工作的情感效应,不仅需要培养和谐的师生情,还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利用亲情来感化学生。
  首先,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成员间存在着一种深厚的、天然的爱的感情,这种天然的情感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不可能具有的特点。“人之情性莫爱于父母”,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的话语道明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可能超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马克思也曾指出:“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着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可见,亲情具有无可比拟的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其次,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师通过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与沟通,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和课余生活情况,更好地把握他们的个性特征,进行针对性教育。
  此外,教育工作讲求系统性、统一性和延续性。中职学生活动的场所主要集中于学校和家庭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家庭的环境中形成的。其中,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作为学生的启蒙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言传身教,可以说,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而家庭的德育在个人的整个思想道德建设中起到奠基的作用。
  因此,德育工作离不开亲情的感染与号召,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与配合。与学生家长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德育,是我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实践证明,这样的方式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记得本班刚成立的时候,班里有几个所谓的“问题学生”,小C就是其中之一。迟到、旷课、化妆、染发……一点儿学生的样子都没有。而且,她上课的时候不是说话就是睡觉,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除了语文之外其他科目全部挂了“红灯”。我几乎每天都得把她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每次她都是非常爽快地承认错误,检讨书、保证书写了不少,可是说过就忘,写过就算,可谓是“意见接受,态度照旧”。我打电话向她的家长反映情况,请他们来学校面谈,夫妇二人总是推说太忙,没有时间,并表示会尽力约束和教育她。就在我感到束手无策的时候,我无意中在语文教师的办公桌上看到了小C的作文本,在一篇描写母爱的文章里,小C叙述了她小时候因为习惯性做恶梦而惊醒、尿床,她妈妈经常彻夜不眠地陪伴、照看她的事情。看着这篇文笔稚嫩却满含深情的文章,我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十分单纯的孩子,所以她才能够在需要上交的作文里毫无顾忌地披露自己尿床的往事,并且她对自己的母亲充满了深深的感激和爱。于是,我决定到小C家进行家访,希望能够通过与小C父母的沟通和交流,使他们了解自己孩子存在的问题,并得到他们的支持与配合,和我一起帮助小C改正错误。电话预约之后,某天下午放学我随同小C一起返回她家,她的父母亲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交谈中我发现,他们并不是我一开始想象的那种不负责任的父母,因为夫妻双方都是下岗工人,只能靠每天早出晚归打零工维持生活,有时候小C姐弟俩的学费还需要向亲朋好友筹借,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过问子女的在校情况。而且,小C从小学到初中,虽然学习成绩不出色,但一直是个懂事、乖巧的孩子,他们一直不相信自己的女儿会坏到哪儿去。我把小C在校期间的表现详细、如实地向他们反映。期间,她母亲数次难以置信地看着她,最后更是不可抑止地流下了伤心的眼泪。看到母亲哭了,小C再也忍不住,也哭了出来,边哭边抱着自己的妈妈向她保证,她一定悔改。小C的母亲擦干眼泪,让小C马上拿出纸笔写一份深刻的检讨和保证书交给我,最后,她也在末尾签上自己的名字。她告诉小C,她用自己的人格为女儿向老师保证,今后一定改正所有的错误。小C也向母亲和我承诺,今后一定将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争取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不辜负母亲和教师对她的付出和期望。打铁趁热,第二天,我再次把小C叫到了办公室,我向她分析了她们家庭的生活压力,指出了父母供她求学的不易,告诉她必须为她年幼的弟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最后,我对她说:“你可以让自己失望,可以让老师失望,可以让周围的人失望,可是,你绝对不可以让你的父母失望。”小C坚定地朝我点了点头。此后,小C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不再旷课,很少迟到,素面朝天扎起了黑色的马尾,上课认真听讲,专心做好笔记。课后,我还经常在办公室里看见她向各科任教师请教的身影,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终于在第三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她第一次全部科目都获得了通过,我专门打电话向她的父母亲表示祝贺,她自己也感到十分高兴,体会到一种成功的喜悦。
  从以上实例中可以看到,亲情的感染与号召,家庭教育的支持与配合,对提高德育工作的教育效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德育工作者和班主任要努力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和沟通,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促使亲情得以充分发挥出其积极的作用,保证教育的系统性、统一性、延续性,促进学生稳定、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瑞.探寻深化课程改革的现实起点和未来方向――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坚教授[J].今日教育,2012(6).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编 张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3108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