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儿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医院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护理的质量。由于儿科护理人员的护理对象的特殊性,其心理的波动起伏幅度更大,对护理质量的影响也更为显著,对护理人员的长期发展和病员的回复非常不利。造成其健康水平偏低的原因来自自身和周围等方面,本文即通过对其自身和周围环境的综合研究分析,找出内在原因和有效对策。
  关键词:儿科护理人员 心理健康状况 对策建议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28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40-02
  社会大众对儿科护理服务和护理人员的要求也非常之高,无形之中给护理人员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这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又反作用于其护理服务的质量,造成恶心循环,如何引导社会大众理解、尊重儿科护理人员和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心理抗压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 儿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主要表现形式
  为客观、全面的了解儿科护理人员的普遍心理健康状况,作者到本地四家医院随机抽取了90名儿科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取不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掌握这个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从回收的90份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儿科护理人员普遍存在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灶等不适反应,反映在心理问题即为:感到或容易紧张、极易产生烦恼或激动情绪、做事焦虑不能当机立断或总感觉事情没有完成、过分孤独和担忧甚至抑郁、对前途失去兴趣和希望等。从其日常工作和生活情况来看,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对社会的认可度和满意度远远低于普通人群,甚至是一般医护人员。
  2 造成儿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的重要原因分析
  造成其偏低心理健康水平的原因,既有其自身因素,也有周围环境的影响,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过于琐碎重复的工作程序磨灭工作的激情。护理人员的工作存在着平凡、琐碎、繁重等多重特点,“三班倒”的轮换工作制度,让护理人员没有正常的生物钟,常因熬夜导致性情大变,对工作缺乏认同感,对生活缺乏兴趣,对外界缺乏好奇,对理想逐渐失去追求。特别是儿科护理人员,由于婴幼病员年龄、体重等的差别性,对药物等的需求和承受力各不相同,要求护理人员针对不同年龄结构的婴幼病员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特别是由于少儿好动、拒绝配合治疗,给护理人员的工作增添不少难度和工作量,从而更加重了儿科护理人员的厌倦情绪,久而久之,编队自身工作的满意度越来越低,抵触甚至敌对,并反映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2)社会的不理解导致儿科护理人员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当前,人们的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特别是对于大多数的家庭来说,由于是独生子女,对孩子的健康状况更显重视,只要孩子稍微显现出一点状况,便产生极大反应,无形中给护理人员造成压力。特别是有些家属随着患儿的病情变化,情绪波动非常大,心态偏激,易怒,容易冲动,对护理人员的要求非常的苛刻。对于大多数的护理人员,特别是年轻护理人员来说,便会感到焦虑、无奈和无所适从。
  (3)不可避免的自身因素导致对挫折缺乏真正的抗压性。一是日益更新的知识,让很多儿科护理人员感到无形的压力,据了解,80%以上的护理人员都是中专毕业,实践经验丰富,但是理论知识欠缺,但在职称评定、职位聘任之时却需要各种不同的考试,护理人员时间的紧张性导致其学习时间难以安排,增添了对前途的顾虑。二是病房的哭哭啼啼,让没有定力的护理人员容易产生焦虑厌烦情绪。三是同事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心理卫生知识缺乏,医院也没配备专门的心理医生进行疏导,社会对护理人员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认可。五是由于女性自身的生理特征原因,具有普遍性的高度焦虑倾向,作为儿科护理人员,基本都为女性,故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情况也相对较多。
  3 提升儿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分析
  (1)提升儿科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从事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我们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位认可,这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作为儿科护理人员,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生活,积极工作,加强对本质工作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自尊、自爱、自立,从做好本职工作出发,找准自己的位置,客观、公正地对待工作和生活,平衡自己的心理,找准心理支点。
  (2)加强儿科护理人员的技能水平。儿科护理人员娴熟而高超的护理技能,是保证其获得病人、家属及社会大众认可的最有效方式,如若护理人员因为不熟悉儿童病人的习性,或者因为患儿不配合而久久打不了针,或者久久不能让患儿吃药,势必会引起患儿的反抗,家属的指责。作为儿科护理人员,一定要熟练掌握各种护理技术,多学习、多观摩、多锻炼,尽量减轻患儿的痛苦,让患者和家属放心。同时,要多沟通、多摸索、多总结,熟悉每个年龄阶段儿童的习性,因人施法,争取最佳效果。
  (3)强化社会大环境对儿科护理人员的认可和呵护。隔行如隔山,社会大众对儿科护理人员的高标准、高要求本无可厚非,但是,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都要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场思考问题,决不能因为自身的需求而过于苛刻我们“白衣天使”。同时,要针对儿科护理人员数量少、工作繁重的特点,政府和院方可酌情加大投入,适当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补助,特别是夜班人员的加班补贴,在职称评定、进修改造等方面多加考虑,充分调动起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结语
  儿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方方面面,必须引起院方、患儿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共同营造良好的医护环境。心理方面的问题,影响的因素非常多,其情况的改善也非一蹴而就的,必须稳打稳抓、循序渐进,通过各方的努力,特别是其自身的努力来取得显著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长沙,1993:15-25
  [2] 邓莹迎、陈康育.儿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成都,2012.12(6)765-7685
  [3] 黄爱松、范景敏.护理工作应急源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大连,2001.17(15):54
  [4]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人民日报出版社,北京,2003,2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3619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