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引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石维友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音乐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想尽千方百计去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音乐;兴趣;培养;引导
  《音乐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说: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是的,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的个性倾向。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出积极、肯定的情绪。当然,对音乐感兴趣的人,对有关音乐方面的信息是很注意的,他们被网络、电视、音响资料、报刊杂志以及身边的音乐方面的信息所吸引,进而表现出津津乐道,甚至有意无意地便要试音练唱。
  大家知道,杰出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从小就热衷于植物标本,他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多样的趣味,沉溺于自我感兴趣的东西。”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肖邦从小就十分喜爱波兰民间音乐。可见,兴趣对一个人的爱好,甚至成才,有着多大的影响。
  我们的中小学生,正是处于个性倾向极易波动的年龄阶段,他们易冲动(激动)更易冷淡。由此,其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的培养与引导就显得尤为主要了,因为只有当学生对音乐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稳定下来,其音乐学习才会卓有成效。那么,如何培养和引导中小学生的音乐兴趣呢?我以为:
  一、狠抓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永远是中小学生学习的重要路径。任何学科的教师均希望自己的学科能让学生感到极大的兴趣。这样,学生才可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主动的情绪想从事学习和思考,进而对在面前展示的真理产生惊奇甚至震撼的情绪来,也才可能使他们在学习中意识并感觉到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我们应该知道,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过程。而认识事物必须的“攀登”与“挖掘”过程则是兴趣的重要源泉。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力争每堂课均能精心设计,制造一个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使其能积极参与的闪光点。如此,加上我们音乐教师细心地传授,生动的讲解,美好的弹奏,有强烈感召力的示范,良好的板书等等。要知道,音乐本身就是一门有其生动形象,能激动人心灵、情感的声音及时间的艺术。当学生感受到其美的、动人的所在之后,便能自然地生出种种想要吹、拉、弹、唱、跳的冲动来,“攀登”与“挖掘”便在不自觉中实现。
  同时,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技能加以运用。它能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如果一个学生广泛的阅读,那么我们在课堂上所讲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方法、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在实践中体会到的体系中去。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传授的学科知识,技能就有了特殊的吸引力,更能使学生体会到,这些知识是帮助他把“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规范,必不可少的。那么,其兴趣、欲望便油然而生并愈加强烈。
  二、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和其它学科比较,音乐学习可以不受学习时间和场地的限制。课堂内外,教室内外,学校内外均可以唱、可以跳、可以弹、可以听。因此,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尽力增强其课堂效果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对课外或书本外的音乐内容的兴趣,以此形成良好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是,利用课余时间、各种集会或集体活动时间,在学校广播中尽可能多地播放优秀的音乐作品,包括流行音乐中的那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精品,不断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为此,我们可以给学生大量地补听诸如《良宵》、《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满江红》、《八月桂花遍地开》等等作品,以此引导其注意力。我们知道,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更是声音的艺术。行之以声、动之以情,正是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音乐响起,当我们听到或感受到那《命运》之神紧张的叩门声;《高山流水》中大自然美妙的幻境;《义勇军进行曲》强烈的感召力;《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的呐喊声。不要说是精力旺盛、感情充沛的中小学生,大凡健全的人,都会陶醉在这绚丽多彩的声音艺术之中。当听到《牧童短笛》、《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那美妙的复调音响,《松花江上》那动人的歌唱时,我们的学生总会赞叹演奏、演唱者那高、妙的技巧和曲作者那独具匠心的创造力以及对生活的深刻见解。随之而来的,便是想要弹、唱、创作的欲望来。
  二是,多接近学生,区别对象进行必要的个别辅导。在学生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一次亲临辅导,往往会使学生“受宠若惊”,激动许久。因此,我们可以坚持不懈地,甚至手把手地教导,或与学生谈天说地拉家常,讨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如名人、歌星、网络、流行音乐等,都能使学生生出感激和亲近来。久之,老师便可能成为学生的知音、楷模甚至依靠。由此,你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变成不可更改的“圣旨”,你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就不言而喻。爱屋及乌,学生热爱音乐老师,必然热爱音乐学科,在这种交往中,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过来了,对音乐的兴趣便会更加强烈。
  三是,用书本外的典型事例来激励学生的音乐热情。在学生的音乐活动中,我们可以经常地宣扬本校毕业生考入高等音乐院校及参加各种音乐比赛获奖的事例。这些,让学生感到实在、可信、可行,并不由自主地产生向其学习、靠近的倾向。如今,网络、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体十分发达,各种音乐会、比赛、演出,歌星、音乐名流均是人们关注的对象,青少年学生对此更是津津乐道。对于音乐方面的人、事,听得多、看得多、谈论得多了,也就自然会形成一种浓浓的音乐氛围。这些,对于音乐学习兴趣的提高是有较大推动作用品。
  三、发挥竞争的特殊作用,引导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在音乐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不应忽视竞争的特殊作用。为此,我们一方面可在全校、各年级学生中,找出那些音乐能力特别强的,带动多数。同时,对这一部分学生进个别辅导,大势宣扬、鼓励。使其他学生产生这样一种心理,为什么老师那样重视他们?难道我比他差呢?不,我会比他懂得更多,练得更好,自觉地你追我赶由此而生。谁都知道,“好胜之心”是人的天性,何况我们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正是这种好胜之心,往往能使人求上进,往前奔。   另一方面,我们可在音乐教室设计两份表格,一份用以公布近阶段(一、两周)的学习内容、活动计划及要求,使学生心中有数、充分准备。另一份用以公布每个组或每个学生完成各项作业或活动的情况,优劣、差距一目了然。如此,好的肯定自豪、得意,而得意者并不总是会“忘形”。同时,差者便会反省、自惭。为着使自己脸上也写出“得意”之色,更多的学生便会振作、奋进。这种种有形或无形的激烈竞争会深一步地引导学生把兴趣向爱好等方面发展。而不服输,想要比他人更强的思想正是竞争生兴趣的动力所在。
  四、减轻负担,提供自我表现机会,稳定和发展学生的兴趣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对于参赛的运动员,如果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压力(思想包袱)等过重,总是想着要拿第几、第几,在比赛中就不易正常发挥。音乐艺术的学习也如此。
  为了实现稳定和发展学生音乐学习兴趣这一目的,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尽可能多表扬,少批评。即便非批评不可,也要注意用语,更要避免指名道姓地批评。因为太多的甚至是指名道姓的批评,往往会拾得其反,使学生背上过重的思想包袱,从而不敢唱,不敢弹甚至生出反感,这无疑会扼杀其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兴趣。
  同时,平时的作业或效果检查应该在注意方法的前提下严格要求,如一次未过关,允许在指定时间内补上,不能动辄就扣分或惩罚了事。在期终或学年评定成绩时再适当放宽要求,使绝对多数学生均能“轻松”过关。实践证明,只有去掉包袱、减轻压力,学生的学习才可能放得开、钻得深,才会卓有成效。
  其次,如果自己的长处,能够有机会展示出来,并能得到别人的称道,对于青少年学生学习兴趣的稳步提高是有积极意义的。因此,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的所长,每期举行二、三次班级课堂表演(此活动可提前一、两周指定主持人,让主持人自己去收集、组织、验收甚至指导节目),或年级歌咏、合唱、OK比赛,音乐会或把本校学生的一些作品拿出来让大家传唱。如此,学生有了吹、拉、弹、唱、跳、写等较多的实践机会,这些有自我、有集体的活动,无疑会使学生沉浸在激动和跃跃欲试之中,兴趣的稳定和发展,音乐知识、水平、技能、修养的提高尽在不言中。
  总之,兴趣的培养和引导,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把握得好,它不单对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修养的提高大有益处,它甚至可以影响人的性格修养,影响人的一生。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音乐博览会》薛金炎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4271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