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李世俊先生的书法艺术风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韬 刘顺德

  李世俊 1958年8月生于天津,满族。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专业毕业,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美国加州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毕业,获MBA硕士学位;现任辽宁省新闻出版局(省版权局)副局长、民建辽宁省委副主委、辽宁省政协常委、省政协学宣文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990年在文化部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举办的国际文化交流赛克勒杯中国书法大赛中获二等奖;2006年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当代中国书法名家作品展”。
  当代行草书创作,“尚意”、“尚情”者众,形成主流态势,标志着当下行草书创作成就。李世俊先生即是当代行草书创作阵营中风格独特的中青年书法家。
  宁和淡泊的人文情怀。李世俊先生的人文情怀、生命状态虽不敢言比肩宋、元、明、清文人士大夫,却也充盈着一种清丽之古风:温文尔雅,谦谦君子之风。试图在体验一种不执着的生活,享受放下的快乐、放下的智慧。李世俊先生很懂得生活与艺术的智慧,对待生活,看重在挂碍中放下,在贪恋中放下。心性的修行在时空之变换更替中,于衣食住行、举手投足中,潜心感悟。对待艺术,他有执着与不执着的方式。执着,是对书法艺术的一往情深,将研习书法艺术作为心性修行的生活态度,享受积极、快乐、健康、向上的生命状态。不执着,即是对名利的淡泊。李世俊先生出道很早,1987年“全国第三届书法展”及“国际临书大展”即榜上有名,全国书法圈内便熟知了他。一直到2005年第5届楹联书法展作品获奖,他仍执着、心爱着书法艺术,阶段性的全国权威书法大展,几乎都有他的作品参展、获奖。能执着坚持,在书法家园深耕细作30年并积极参展、入展、获奖的中青年书家,在当下屈指可数。这一点我们不如他,值得向他学习。我们问他,有何感想。他很淡泊:入展、获奖当然高兴,但它是一时之事,过后放下,不断地学习、研究,临帖、创作体验的过程,是生活的快乐,是生命的快乐。
  道存通灵的文化信念。李世俊先生的文化信念坚定,锲而不舍。他认为一个人的信念很重要。中华民族有国家的信念,人有自己的信念,所有的信念都以文化为根脉。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彰显;文化,是人的脊梁。书法家的文化信念,首先是要热爱艺术,忠诚艺术,对书法艺术怀有景仰之情。由此,1990年,他负笈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师刘江、陈振濂诸先生学习书法、篆刻、中国画。江浙文化,瑰丽多姿;浙派艺术,是人文艺术之渊薮;浙江美术学院,正是人文艺术的摇篮,一代代人文大家,黄宾虹、潘天寿、沙孟海、陆维钊等都生活于此。苏东坡、李叔同、吴昌硕等一代代大师见证了西湖绝佳的风水宝地,孕育了杭州天堂神话,每一个置身于天堂的学子,时刻都分享着一份荣光。李世俊先生也一样。只不过他的分享方式,是将自己的文化信念、艺术理想融入这天堂般美丽的生活状态。听课、读书、临帖、创作,做好案头扎实工作;跑西泠印社、博物馆、图书馆、古籍书店,扩展艺术视野;去虎跑、苏堤、绍兴兰亭,凭吊大师的英灵,寻觅创作的灵感。浙江美术学院学科化、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的书法艺术专业教育洗礼,使李世俊先生的文化信念,艺术理想得到实质性的回应,他将甲骨卜辞,三代吉金,石鼓文,汉隶,简帛墨迹,魏晋墓志,楷书、章草,敦煌残纸,“二王”行草,大唐楷法、颜真卿、孙过庭、“颠张狂素”、“宋四家”,元明清书法以及篆刻,进行系统、精心地梳理。李世俊先生深知“技进乎道”不能仅停留在技术、技法实践层面,拓展学术视野,提升文化品位,提高理论素养才能挺直书法艺术家的文化脊梁――技进而得道,道存而通灵。于是,研读与书法有关的艺术史学、批评、美学等相关理论课程。浙江美术学院学习生活,为李世俊先生的文化信念、艺术理想注入了鲜活基因,奠定了坚实固牢之基础,他的艺术创作之所以像常青树一样蓬勃旺盛,很重要得自于此。而他获得文学硕士、MBA硕士双学位,正是李世俊先生文化信念、艺术理想丰厚的内质资本积累。
  “取法乎上”的艺术观念。随着学术视野、艺术胸襟渐次开阔,李世俊先生取法艺术之路也渐次清晰。他割舍、放下了贪恋的金文、汉隶和魏碑、楷书,将行草作为心性修行的外化形式,在春秋冬夏自然更替秩序中,顺延着他的生命状态。行草书中尤以《集王圣教序》、《书谱》、苏轼、米芾、文徵明、董其昌用功最勤。当然,贪恋的金文、汉隶和魏碑仍作为日课后的余事而勤勉。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辽宁省书法家写书谱者众,百人千人当不为过,“全国第三届书法展览”辽宁省入选作品,取法《书谱》风格占多半,代表着辽宁书法创作的时代高峰――辽宁小草《书谱》风。就像河南的书家人人都倾心汉隶一样,辽宁的书家则是大多倾心于《书谱》。身处《书谱》风大潮中,李世俊先生另辟蹊径,取法直追怀仁《集王圣教序》。1987年“全国第三届书法展览”,李世俊先生以《集王羲教序》风格,敲开了全国书法大展殿堂的大门。要知道,那个时代参展的书法作品,几乎都是大家、名家。参展的荣光,对青年的李世俊先生而言,是非常值得自豪的。这一年,李世俊先生还未到而立之年。在开封举办的“国际临书大赛”,李世俊先生临《嵩高灵庙碑》作品入展。入展国展的作品,从技术法则、笔墨形式语言到风格追慕,从形到意,基本上是《集王圣教序》范式,还未能显见个人的语言陈述。纵览中国书法史,卓越成就的大师、大家,皆是在传承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风格独具的艺术作品。颜真卿之于“二王”,苏、黄、米之于“二王”、颜真卿,“吴门书派”之于“晋韵”、“宋意”,王铎、徐渭之于晋、唐、宋、元,皆是如此。故而,倡导“对经典的承传、拓展与颠覆后的再创造”当代书法创作价值体系,融入科学发展观念,正是当代书法创作赋予每位书法人的文化思考,艺术担当。李世俊先生的书法创作在顺延的生命状态中,同样融入了他的文化思考、艺术担当和艺术观念――以“二王”为坐标系,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延伸。
  清丽、柔和、空明的审美倾向。以“二王”为坐标系,李世俊先生享受着生活的快乐和智慧。纵向渗透,他以“二王”、颜、苏、米到文徵明、董其昌为主线,从技法原则、风格范型到审美意境,都精心体悟。大约从上世纪之末,李世俊先生的行草书审美已经悄然发生着变化――“二王”之韵,宋人之意在他胸中融会,渐次转换为清丽、柔和、空明的心性,在笔端汩汩流出,与其儒雅、恬淡、简约之生命状态相向生发,物我合一。行草书中堂《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谓之代表作品。以技法原则论,《集王圣教序》中锋为主、侧锋取研笔法依然,而横、竖、方折笔触被转换为圆意圆势,以己意而出;翻折、横折方势淡化而增加了圆意;字构外形式在平稳中更强调奇侧视觉阅读,内空间亦稍见空疏。以审美倾向认知,少了王羲之骨质遒媚,俊逸神飞,姿致萧散之晋韵,而平添了清丽柔和及至空明。魏晋文人清简为尚、虚旷为怀风度,在李世俊先生心性中亦有所体悟,笔端作品自能信手拈来。此者,相向于“萧散吐纳”的董其昌。董其昌为中国传统文化文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性和,通禅理,萧散吐纳,终日无俗语”。他的精神是禅学思想,深遽而智慧,书法风格是正统的王羲之晋韵之风,意境却是透亮、空明甚至暗示着禅学的虚无。我们不知李世俊先生心性修行的生命状态中是否有禅意渗透,亦不知李世俊先生对董其昌充满禅意书风之研习、悟得,但从其书作中已分明透出某些暗合消息。
  李世俊先生的“长随白鸥卧烟雨,更觉绿竹能风霜”七言联,仍旧充满着清丽柔和的恬淡意态,却多出了一些碑版意味与王铎意蕴。笔动力中锋、按笔、顿、挫笔加重,线质厚度感、水墨洇染效果增强,不经意中提升了阅读层次。蔡襄说:“篆、隶、正书与草、行通是一法。吴道子善画而张长史师其笔法,其有异哉!然其精粗,系性之利钝、学之浅深。古人有笔冢、墨池之说,当非虚也。”当代大家沙孟海、陆维钊诸先生亦主张研习行草书者,必研习篆隶,否则徒为大家。李世俊先生清丽柔和的“尚意”审美倾向,不能忽略了他研习金文、汉隶、魏碑墓志之功。
  宁和淡泊的人文情怀,道存通灵的文化信念,取法乎上之艺术观念,清丽柔和的审美倾向,与其儒雅、恬淡、简约的生命状态相向融合,构成了李世俊先生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和人格向度,虔诚的守望着古典大师的微笑,宁和地践行着他心性修行的生命状态,平静的读书、临帖、创作,这只是他的副业,而正业则是辽宁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副局长。他坦诚地做官,敬业奉献,以己所长,广结善缘,同心同德,真诚地为振兴辽宁省文化新闻出版事业,实现辽宁省书法艺术伟大复兴出力尽心。
  
  责任编辑/曹丽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5403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