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武当武术文化的当代传承方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时保平 黄丽英 王哲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武当武术文化概念的阐释,论证了武当武术文化的当代传承方式:学校教育是主渠道;竞技化发展是推动力量;大众传播是有效手段;师徒传承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传承方式;法律保护是重要保障手段。
  关键词:武当武术文化 当代 传承方式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9―0016―03
  1 武当武术文化阐释
  武当武术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武当地域文化相互激荡过程中,在以武当山为中心的地域内,由张三丰为代表的历代武当拳师在探索武当武术技击之道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不仅包括与武当武术密切相关的武当武术传承流派、武当武术拳术与器械、武当武术技击功法理论等外在文化产品,以及蕴藏在上述主要内容之中并且主导其创造活动的拳法自然、由拳悟道,由内而外、由术人道,崇祖尊师,循宗问道等内在文化精神,还包括由这些基本内容所折射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武当地域文化内容,以及由这些基本内容所延伸出来而体现在其他地域武术或武术门派中并与它们共享的文化内容”。武当武术文化是以道家哲学思想、道教精神为基础,融入儒家、佛家、中医学、兵学、导引、养生等思想,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荆楚地域文化的孕育下,经历各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和沉淀下来的物质和文化的综合体。
  2 武当武术文化的当代传承方式
  2.1 学校教育是武当武术文化传承的主渠道
  传承是传统文化的根本性特征,是文化的延续。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这其中,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校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目的性、系统性等特点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方式。只有通过学校教育,进行辐射,才能扩大群众基础。武当武术其厚重的文化根基,丰富的功能价值,对于培育大中小学生的民族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品德修养,以及强我种族,健康国民都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对于高校而言,首先应该将重点指向体育院校(或体育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化水平,在较好的学习和训练环境中,能够更好地将武当武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也是武当武术文化的一线传播者。他们将是武当武术及其文化的专业素质较高的有能力、有权威的代表性人群;其次是针对普通大学生,这一高素质人群对于武当武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的导向作用。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设武当武术课程,让其学习武当武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法,达到健身、养生、锻炼意志品质、提高道德修养的目的。通过开展武当文化、武当武术文化、道家养生理论等文化讲座或专业理论课,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传统文化和养生理念。对于中小学而言,武当武术进学校要从地方、地区抓起,以点带面,逐步向全省、全国推广。在实施武当武术进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要加强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武当武术基本技能的培训,落实武当武术“一拳”、“一剑”、“一操”的教学内容;逐步推行《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制度,拓展武术人口,使学生在武术段位制的考评竞争中得到健身、修身的锻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学校作为开展民族体育运动的主渠道,要让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融入学生健康生活中,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选择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精选终身锻炼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种资源价值理念,为弘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使民族体育进入学校,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体育价值观的过程,是传承国土文化提供经验的绝佳选择,是丰富课程发展的契机。学校是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要充分发挥学校载体之优势,不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健身知识和方法,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为培养终身体育能力奠定基础。而且他们也是中国文化的传人,他们必须懂得接受我们民族的体育文化,同时具有现代意识和精神。这样,我们优秀的民族体育传统文化才不致于消亡。
  2.2 竞技化发展是武当武术文化传承的推动力量
  竞技化发展是推动武当武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武当武术的竞技化是指武当武术通过竞争的形式使其向着更好、更高的方向发展的一个过程。通过竞赛、比赛活动,可以使武当武术水平得到提高和普及。竞技(或比赛)是武当武术技术、文化的交流平台、也是武当武术技术、文化的传播途径。在武当武术的竞技化过程中,要以训练促技术,以技术促竞技,以竞技促整个武当武术的全面发展。在武当武术竞技化发展问题上,应将其看作一个大的系统,不能将其分割,必须整体的发展。目前,传统武术的竞赛是从三个方面独立进行的,即套路、功法、搏斗。三个完全独立竞赛,互不关联。让人们看不出他们都同属于传统武术体系,也看不出个人在武术方面的修为到底有多深。所以,武当武术竞技应从功法、套路和搏击三方面进行,每人必须进行三个项目的全能比赛,三个项目的得分之和决定名次,从而真正体现一个人在武当武术方面的修为。对于武当武术而言,其挖掘整理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以技术整理、开发为重点,挖掘研究出一整套武当武术的精品套路、功法体系,突出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的实战特点,以具体活动为载体,展示武当武术的风采,树立形象的特色。使武当武术逐步进入竞赛的大雅之堂。武当武术竞技化的实施,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举办高规格、高水平的武当文化武术节、武当国际文化旅游节,积极争取承办国内外重大武术赛事,定期举办不同等级的武当武术比赛,给武当武术爱好者提供一个技艺交流的平台,举办武当武术擂台赛、武当论剑等活动,定期海选武当武术高手,并授予荣誉称号。结合武当山庙会举办武术竞赛和表演,利用“三月三”、“九月九”真武祖师大法会,朝山香客多的特点,宣传武当武术,以此多样的竞技、表演形式对武当武术文化的传承具有强大的推动力量和辐射影响能力。
  2.3 大众传播是武当武术文化传承的有效手段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模的传播活动。“在信息时代,大众传媒成为影响受众个体认知、价值判断的中介,它不仅影响着社会的意识形态,帮助受众树立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对于民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与进步、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武当武术本身具有民族性和普及性,其“以养生为主”的特色,具有修身、健身、防身等功能,他以人为本,追求人体的自身和谐,是全民健身的俱佳选择。个人可根据喜好和身体状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进行健身养生活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传媒手段日益发达,电视、电影、网络、书籍杂志、影像资料等逐渐普及。武当武术文化同样可以借助这些手段进行传承。比如,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武林大会”、河南电视台的“武林风”等节目就是通过电视这种途径来对武术进行宣扬和传播的;武当武术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武林大会”,对其宣传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也可以借鉴河南电视台的“武林风”,在湖北电视台开设武当武术专题栏目(擂台、养生、教学、理论等)。同时在网络、报纸媒体等也开设武当武术专题栏目,系统介绍武当武术并解答武友的疑难问题,大力营造起武当武术风采的良好宣传氛围和环境。拍摄古代道家、武当武术名人健身养生传奇功夫片,摄制一批高质量的、以武当武术为题材、在国内外有轰动效应的电影、电视剧,使武当武术风靡国内外,深入千家万户。编辑发行武当武术专业的书籍、杂志、光盘等拓宽人们了解武当武术的视野,增加人们学习武当武术的途径。另外,通过体育旅游、节日、以及各种形式的比赛和表演,宣扬和推广武当武术文化,提升参与者人气。让世界各族人民了解武当武术文化并身体力行于其中。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大众传播不失为武当武术文化传播的良好途径。   2.4 师徒传承仍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传承方式
  师徒传承,是中国武术最古老且存在时间最久远的延续途径。它是由“师与徒双方聚合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和权利义务,以传习武术技艺为纽带而组成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它作为承前启后的链接,发挥着武术内涵纵向继承与外延横向扩展的作用,从而使中国武术更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性。师徒传承是民间自发的组织体系,它通过模拟血缘维持关系,对武术技术传授没有刻意追求统一与标准。打练结合是体认中国武术技艺的路径,传授方式多采用一对一,相当于精英式的教学,以拳种为传习载体,来感悟其蕴含的传统文化。武当武术的当代师徒传承,更有助于武当武术文化的提高和创新,对于武当武术文化的纵向承传至关重要。因为人是一切文化的主体,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武当武术要发展,要生生不息,就必须后继有人。虽然师徒传承这种方式在时代变迁中慢慢的弱化,但对于技术复杂,体系庞大的武当武术而言却是最能完整继承武当武术文化的传承途径。武当武术若没有师带徒的技艺传承,“武术人”是无法掌握具有文化价值的武术技艺的。在传承过程中,传承人对技术和理论的准确把握是有效传承的先决条件;能否选择较好的人才;进行考察、甄别和分类,从而“因材施教”是有效传承的主要前提;继承人能否主动学习,刻苦钻研,反复探索实践,是有效传承的重要基础;传承人的言传身教,对继承人掌握传承内容有着直接的影响,甚至影响到该项目将来的发展,是有效传承的关键。
  2.5 纳入法律保护是新时代武当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保障手段
  武当武术运用《易经》中以静制动、阴阳五行等原理,参以道教内功丹法,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拳功拳法和独特风格。其魅力在于以道理为指导,尚意不尚力;以养生为宗旨,内外兼修;视技击为末学,体现人与人和谐共处;以戒律为门风,尚武德;以自然为神韵,处处体现出圆、圈、旋的有机交合运化之势。并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凝聚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维系人类创造力、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纽带。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单靠“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等保护措施是不足以防止“不当利用”行为的。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地保护,就必须考虑建立有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机制、构建相应的规则体系加以解决。武当武术文化的当代传承也面临如此困境,法律手段是其保护的最有力的保障。对武当武术文化传承的保护应站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进行,从文化角度、体育角度和知识产权角度给予保护,其中给予知识产权的保护是现行最有效的法律保护。公法和私法相结合的法律保护模式最适用于目前的发展形势。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
  3 结语
  武当武术文化在传统文化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发展,融汇了易学、道学、中医学、伦理学、兵法、天文、地理、养生等传统文化,它以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九宫等“道”理为指导和规范,其文化内涵深厚,功理深博,功法精妙。武当武术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是民族感情的需要,对振奋民族精神、唤醒民族意识、维系民族感情,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更好的珍惜、保护和传承。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武当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武当武术文化,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吸取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以服务于大众的姿态走向社会,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具有中国特色的武当武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参考文献:
  [1]龙行年.武当武术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4.
  [2]张云崖,牛爱军,虞定海.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性传承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7):54-57.
  [3]邱志钊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2):15-16.
  [4]容中逵.论当前我国大众传媒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城成问题[J].现代教育论坛,2008(2).
  [5]郭礼.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途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157-160.
  [6]邱丕相.中国武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34.
  [7]卢白蕊.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6610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