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聪明误》喜剧中的悲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旭

  摘要:格里鲍耶陀夫是俄国十八世纪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聪明误》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该剧为俄罗斯文学史上杰出的戏剧经典之一。该作品以四个人的爱情故事为线索,通过其中的情感瓜葛展现出了当时的社会状态与矛盾。这是个喜剧,可带给人的反思其实是莫大的悲剧。格里鲍耶陀夫的《聪明误》对后来的俄罗斯戏剧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聪明误》;民族感 ;喜剧;悲剧
  格里鲍耶陀夫是伟大的活动家、思想家,俄罗斯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之一。出生于贵族家庭的格里鲍耶陀夫,自幼聪颖好学,人至少年便已满腹经纶。又心怀祖国,拿破仑侵略俄国时期,他投身于部队。思想进步的格里鲍耶陀夫,少年时就与“十二月党人”交好,这对他今后的作品乃至是人生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赫尔岑曾指出了其作品《聪明误》中有近似于十二月党人的艺术形象。他的人生因十二月党人的起义失败受到牵连,被“政治流放”到波斯,次年与波斯使馆遇难身亡。他是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剧作家。作品有《佯装的不忠实》、《大学生》等。他的代表作《聪明误》是一部诗体喜剧,该戏剧艺术技巧突出,虽然人物很多但每个都刻画的独具特色,言语生动通俗又不乏美感,摆脱了古典主义文学戏剧写作的单一模式,增添民族感。该作品本身题材为喜剧,却同时带给读者无边的悲剧感受。
  该作品讲述了十九世纪初,俄国社会被点头哈腰、媚上欺下的不正之风笼罩,上层社会中只有诌媚奉承,卑鄙无耻的人才能有一席之地。然而人们大都早已习惯这种奴隶般日子的生活,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该作品在当时以喜剧的形式登上剧院的舞台,哄笑过后其中的讽刺同暗藏的民族可悲现状敲打着每一个观众的心。该作品深深撼动了当时不少的麻木的俄罗斯人,像一把利剑直刺腐朽社会的骨髓。令人痛心的爱情故事是《聪明误》的主要线索,把剧中每个主人公的形象刻画的生动、形象。几个观点立场毫不相同的人物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两种立场。一面是以大贵族法莫索夫为首的愚昧、顽固的守旧派,另一面是以恰茨基为首的渴望文明、自由的新青年派。他们的观点、立场势不两立。在短短一天的故事情节中,两派以诙谐的方式展开无硝烟的战争。虽然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势单力薄的主人公还是以失败收场。空有满腔热血却无法改变社会现状的恰茨基接受不了这样的社会,最终只能选择了离开。这样的选择断送了他的梦想、更埋葬了他的爱情。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烂给人看;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主角恰茨基将上层社会的腐朽、丑恶撕烂了。 在这个新人的抨击下,还是有人觉醒、有所改变的。这是让人欣慰的喜剧。从社会影响出发,该作品当仁不让的是喜剧,带给莫斯科人们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但故事的细节中,恰茨基的经历是痛苦的,出国游历学成之后本想报效祖国、有所作为,却无奈莫斯科腐朽、愚昧无知的社会风气。他对索菲亚爱的真挚、爱的执着,到头来等到的只是心爱姑娘的背叛与讽刺,被公认为精神病患者。内心的挣扎、痛苦,夹杂着被社会排斥无处施展才华的抑郁,让本想正常评价社会改变社会的恰茨基变得激进、愤怒,尖酸刻薄的怒骂这莫斯科的一切。他亲手把有价值的东西毁了,毁掉了理智的自己,也破灭了曾经为国效力的热情。这样的悲剧让人痛心恰茨基爱情事业的无所成。
  该作品唤醒了被黑暗笼罩下俄罗斯子民的正义感、爱国情,狠狠的鞭打了那些阿谀奉承,毫无思想的寄生虫。这部作品在写作手法上结合了中俄两国最有代表性的大家的著作特点:鲁迅的作品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果戈理作为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作创造了著名的“噙着泪的笑”的写作手法,旨在喜剧的哄堂大笑中给人沉重的反思。《聪明误》格里鲍耶陀夫在《聪明误》中即把手里的笔化成有力的刀枪,敢于揭示社会现实,召唤民族觉醒,又在喜剧中展现爱情悲剧。多种人物形象刻画淋漓尽致,塑造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又一典范之作。可以与果戈里媲美。该作品的讽刺手法辛辣入骨,却又暗含于喜剧之中。这是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以其鲜明真实、典型个性的人物形象,通过恰茨基、索菲亚、莫尔卡林、丽莎,这四大主人公的多角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贯穿全文。将这表象为爱情伦理喜剧的作品带给读者批露社会问题悲剧现象的启发。
  生活乐观、积极向上的恰茨基是整部作品中唯一一个活的灵魂。从小父母双亡的他寄宿在法穆索夫家。身为地主的已故父母留给了他一些土地和三百多奴隶。他与法穆索夫的女儿索菲亚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少年时一起幸福的经营着两人的浪漫爱情。后来有理想有抱负的恰茨基为了开阔眼界,有所成就,不得不告别心爱的姑娘,背井离乡告别自己的祖国去外国求学。多情、快乐和聪明的恰茨基在告别索菲亚时眼泪不断的落下,仆人丽莎问其原因,他回答道:“丽莎,我怎么能不哭呢?谁能知道等我回来时小姐对我的感情是否已变卦?”这份爱情在他的心里已经扎下了深根。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彼此思念的煎熬后,索菲亚变心了,她喜欢上了父亲身边的秘书莫尔卡林,这个生性胆小、害羞,身份卑微却善于经营人际关系的卑劣的家伙。他父亲的遗言是:要求他无一例外地使每个人对其都满意,就是对看门人的狗,也要客气、周到。索菲亚像个少女般对莫尔林爱的火热,分秒都不愿意离开这个人。将曾经与恰茨基的感情与誓言抛到了九霄云外。莫尔卡林是利用索菲亚对他纯真的爱欺骗着她,为了不得罪任何人与索菲亚逢场作戏,以便让他的工作做的更顺利,在上层社会能活的更如鱼得水。但终究每个年轻人的内心中都是有对真爱的向往与渴望的,莫尔卡林内心真正喜欢的是冰雪聪明,活泼俏皮的法穆索夫家女仆丽莎。他偷偷跟丽莎表白的时候被索菲亚听到了。索菲亚看清了这个小人的面孔,不得不忍痛撵他走。不远万里赶回来迫不及待的与索菲亚相见的恰茨基,面对索菲亚的冷漠、拒绝、讽刺与背叛,心灰意冷。受到丑恶社会和爱情背叛双重创伤的恰茨基终于失去了理智,肆无忌惮的对这个他厌恶的莫斯科批判、怒吼,好像这样就能抚平一点他内心的伤痛。由于他的话语影响到了上层达官贵族的利益,他被称为精神病,就连他内心最爱、最美的索菲亚也否定他的存在,说他只会挖苦人。这个社交圈子里的一切都在排挤着恰茨基,最终他不得不再次离开莫斯科,选择永久性的告别这个伤心之地,这个在他看来已经毫无生机的腐朽奴性的阶级。
  剧中的爱情悲剧不仅仅是断送于索菲亚和莫尔卡林手中,更是这让人窒息的丑恶社会形态造成的。对于这段感情莫尔卡林的两次离开都实属无奈,只是第一次的离开是为了理想抱负、为了有所成就。第二次的离开将是永久的告别,更是对他自我人格的一种澄清、是对昔日恋人侮辱的一种反抗,更是对俄罗斯阴暗社会的一种抛弃。他明白固然他性格再怎么骄傲且不屑与社会同流合污,在这种局面下凭他的力量根本无法改变社会现状,无法发挥个人的满腔热血。莫尔卡林作为剧中最被唾骂的人物最终也没得到好结果,他的存在就是一种悲剧,没有好好的享受生活。只是每天为了微不足道的利益谨小慎微的生活着,为了生存,抛弃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欺骗着他人,更是欺骗着自己。这典型的形象代表了当时的大批卑躬屈膝的、不会思考自我存在价值的人。深受莫尔卡林蛊惑的索菲亚,是这场爱情悲剧中的凶手更是受害人。她爱的单纯爱的炙热,她的爱不参杂任何功名利禄,放弃了小姐的规矩束缚投身与莫尔卡林的爱情,却无法逃脱人们对权利利益追求的伤害。
  莫尔卡林作为《聪明误》中唯一的有思想的活的灵魂,代表了作品之外的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拥有和莫尔卡林一样的抱负与思想,想要改变十九世纪莫斯科黑暗、唯利是图的社会现状。想让人们意识他他们被社会同化的卑躬屈膝、俯首帖耳的奴性。将新思想、新生活带给全体俄罗斯人民,他们期待着俄罗斯能开出向阳花,在蓝天下自由自在的生活。莫尔卡林就是作者格里鲍耶陀夫的内心写照。真实勇敢、有理想有抱负。他们渴望的是自由的生活,言论的自由、尊严的自由。他们就是时代的新人。《聪明误》这部充满悲剧的喜剧,站在喜剧的角度为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又树立了一块丰碑。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第六卷)[M].1981.
  [2]格里鲍耶陀夫,李锡胤译.АлександрС
  ергевичГрибоедов Гореот
  ума(聪明误)[Z].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08.
  [3]曹靖华.俄罗斯文学史(上卷)[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责任编辑:褚永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6974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