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以武术教育为载体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啸伟

  摘要:以武术教育为载体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需要高校树立大武术观。中国武术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融摄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化性是武术的灵魂。显然,在以武教育为载体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对策研究充满文化竞争的世界格局中,仅仅把武术当作一项体育项目来认识,已远远不够。应当把对武术的认识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充分揭示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文化魅力和文化价值,武术不仅可以健身、防身,还可以修身养性、完善人格,对人类的发展有新的贡献。
  关键词:武术教育;民族精神;大学生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武术的释义:
  武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以中华武术文化为理论导向,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运动形式进行传授和熏陶,从而达到对武术受教育者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武术教育活动过程。
  2、民族精神的界定:
  民族精神的概念界定为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民族共同的文化、性格、思维,心理、情感中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认同的行为和实践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体系、精神风貌等总称,是反映民族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积极的精神特质,也是这个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地繁衍和发展的活的灵魂与根本动力。
  3、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指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大学生中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新的时代精神,努力使大学生具有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精神状态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称。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直接指向大学生的精神领域,包括心理、情感、品格、价值观等几个层次,实质是民族精神教育。
  4、武术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在联系
  武术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相互辅助,紧密相连。民族精神并非孤立地存在着,而是渗透在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中,并通过优秀文化的传播而不断发扬光大。一方面,优秀武术文化运载着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有所依托,另一方面,民族精神寄寓于优秀武术文化之中,使优秀的武术文化永不离开民族的灵魂而长存不衰。民族精神培育,是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精髓的最重要的方式。民族精神的培育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武术教育是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以武术教育为载体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现状和问题
  1、重体育化,缺大武术观
  体育化的武术使武术的博大精神仅停留在“宣传”的层面,从而失去了实质的内容。现今普通高校武术教师大都从事竞技武术出身,有些武术教师从来都没有接受过传统武术修炼,武术传统修为水平参差不齐。官方长期甚至唯一的竞技武术发展之路,使高校武术教育仍然以竞技武术为教学内容,重技术、重体育化,使武术文化的整体传承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致使高校武术教育生存空间被其它同类体育项目挤压的越来越小,使武术教育名存实亡,难以起到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作用。
  2、独立的武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近半个世纪来,由国家武术行政管理部门主持编制和推广的“新编武术”,在计划经济和体育举国体制的框架内,几乎占据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全部领域。使我国武术教育未能和竞技武术区分,建立自己的体系。在武术教学中,武术训练替代武术教学,形成了“基本功、规范化套路”的武术教学模式。竞技训练式的武术教育,在众多体育项目的影响下发展空间越来越小,难以承担起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
  3、专业化的武资力量薄弱
  目前在高校武术师资高学历高职称较少、中级职称较多,在武术教学革和科学研究上向纵深发展较困难。从事武术课的部分教师中,很少武术教师真正是武术专业出身,没有经过系统的武术理论学习,仅在大学期间普修过几个基本武术套路。因此,他们在担任武术教学工作时,很难做到在教学的同时贯穿以武术教育为载体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充其量只能传授一些单纯的武术套路。
  4、教材陈旧,单一,学生缺乏兴趣
  目前高校使用的武术教材内容以24式太极拳、初级长拳、初级剑、防身术、散打等内容为主,很少选用攻防实战性与趣味性很强的防身术、散打的教学内容。很多高校的武术课甚至完全没有安排防身术、散手等学生喜欢且实用性强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的重点只放在套路的练习上,强调动作完成的规格与量,忽略了套路攻防技击解析和练习。调查显示80%的学生对武术课的内容不感兴趣。
  三、以武术教育为载体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对策研究
  1、树立大武术观,注重武术文化精神的渗透
  中国武术教育应回归到其中国传统文化母体的原点上,运用综合创新法,结合新时期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需要重新构建。树立大武术观是武术教育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关键。中国武术文化的修为表现在,一是习武者在武术技艺上追求不断提高,二是在道德上逐步完善。二者在习武者的修炼过程中相互融通,磨砺出习武者优秀的文化品质。我们应借鉴日本、韩国,武道的发展经验,在武术教育内容编选上,选择我国优秀拳种,创编十几种从易到难的动作组合,要求练打结合。武术礼仪的设计上贯穿武术学习的全过程。在高校的武术教育中注重武术文化精神的渗透,“由技悟道”充分发挥高校武术教育对大学生精神塑造、人格教化的功能。逐步构建起武术教育为载体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新体系。
  2、培养高素质武术教师队伍,承载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新任
  以武术教育为载体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高校需要大批武术文化修养高、技术出众武术专业教师。哈佛大学前任校长科南特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因此我国应该对大学的武术专业院系的武术教育体系进行改革,确立武术文化主体意识,进行武术课程改革,对所在区域的优秀拳种进行挖掘整理,应用到武术教学中。重新构建高校武术教师队伍,不但要具有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具有科学发展观、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现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且更要具有较高的武术文化和技术修养,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武术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并能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结合时代需要培养、引导学生,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真正做到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行动引导者,由竞技运动型,向研究型、深厚武术文化修为型高校武术教师角色的转变,为以武术教育为载体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提供优秀的教师资源。
  3、更新武术教材,以合理的考评制度引导高校武术教育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条件,教材是组成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之一,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品德,教材是这三方面知识的载体。武术教材应包含以下四方面内涵:一,教材规定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掌握武术本质规律、科学理论和文化内涵。二,教材规定了学生应掌握的技能体系,有助于武术能力的学习与提高。三,教材规定了学生应培养的思想品德,武术教材直接或间接地包含了奠定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及社会道德的理念。四,根据武术教育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需要和学生不同情况,恰当地选择教材和授课形式。构建现代武术教材体系,必须面对新世纪的特点,结合高校体育教育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设置高校武术教材。
  参考文献:
  [1]岳志荣.武术文化在学校教育中传承的研究[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07
  [2]王晓勇.西方现代解释学与中国古典解释学之比较.甘肃社会科学,2010(6)
  [3]孙熙国、刘志国.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4
  [4]邱丕相等.中国武术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7048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