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善治”的学院内部治理机制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宏国 刘胜辉 唐光义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发展至大众化教育阶段,但二级学院的内部管理模式并未得到改善。针对高校管理中学校、院系之间权责利划分不对称以及重行政轻学术的现象,提出了基于“善治”的科学高效的内部治理机制的构建原则与实现“善治”的措施。
  关键词:善治;内部治理;软件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061-02
  
  随着我国的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原有的教育管理模式与现在的大众化教育已经不相适应,导致高校出现了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质量下降、毕业生就业难、企业又找不到人的尴尬局面。而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体制的问题,我国的大学普遍是校、院、系的三级管理体制,最终承担教育教学工作的要具体到系,但是在大学内部的学校与院、系的权利分配不合理、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力失衡的现象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1]。
  一、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综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自1953年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到后来出台的“高校60条”等各项措施,其实不难看出,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一直处于“管制”状态。通过“管制”使高教管理规范化、统一化,指导各个高校在学历学位教育方面稳步发展。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体制改革的深入,“管制”的消极意义也日益凸显,“钱学森之问”就是一个典型问题。现在各个高校内部的这种“管制”局面依然存在,对各个院系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其主要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高校实施的三级管理体制当中,学校的管理权力过大,院系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非常差,权力过小,导致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学校与院、系权利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在高校中各个院系承担学校绝大多数的教育教学工作,但是资源却由学校统一调配,各个院系很难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教育教学的调整,往往出现院系资源短缺的现象。
  第二,由于各高校的学术委员会既是学校最高的权力代表,也是学术的权力核心,在各高校的学术委员会中绝大多数成员都具有行政权力,在这种双重身份下会导致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混淆,势必导致重行政、轻学术,致使我国大学普遍存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失衡的现象。
  二、学院内部治理机制的构建原则
  “善治”在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当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校的内部治理最初来源于“学术自治”,特别是现在中国的高校正处于内部治理的讨论热潮当中,善治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学术自治。高等教育作为思想传承和学术研究重任的承担者,学术始终为立身之本,学术主体在学术自治当中要处于更为重要的地位,这对实现“善治”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参与主体多元化
  在学院的办学过程中,要与各个行业、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同类学院、教职员工等进行深入沟通,了解他们对学院发展的关切,他们都是学院发展的利益主体。对于学院发展的大事,不能由学校、学院的领导一拍脑门就决定,而应该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目前学院内部治理的情况来看,学校的管理权力过大,各个行业基本不参与,企事业单位的参与度过低,教职员工话语权不够,学生不关心。在构建科学高效的内部治理机制的过程中,首先要改革办学机制,引导各个行业、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学院的办学过程,使其对学院发展的重大事项具有一定的决策权;其次建立健全民主参与机制,把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利益放到突出位置,使其具有更多的话语权,把参与主体多元化的办学机制落到实处。
  (二)彰显学术特性
  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具有鲜明的学术特性。在构建内部治理机制的过程中,要坚持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基本原则,明确在参与主体多元化当中,学术的主体地位,即教授(教师)是内部治理的主体。由于软件学院的办学属于校企联合办学,从企事业单位外聘的教师也应纳入教授群体。失去学术地位,行政管理就无任何意义。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当中,学术权力处于主体地位,行政权力处于为学术发展和教学服务的保障地位。
  (三)责权利明晰
  在实现“善治”的内部治理机制当中要有明确清晰的责权利界定,无论是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还是引入外部参与者,都要处理好参与主体的责权利关系。否则,就可能出现决策效率低、争权夺利、出现问题相互推诿责任等不正常现象。责权利的划分不明确也会导致一些参与主体如行业、企事业单位参与办学流于形式。
  (四)健全监督机制
  没有健全的监督机制,内部治理就很可能出现混乱的局面。在构建学院内部治理机制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企业内部治理的模式,建立一套“决策―执行―监督―决策”的管理体制。在决策环节,要让多元参与主体一起为决策出谋划策,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建立由教授专家组成的团队进行咨询和论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在执行环节,要加大学院党委、工会的监督权力,由党委对学院的重大决策进行全程的跟踪和监控,并建立定期汇报的制度;在监督环节,需要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查改,吸收经验和教训。
  三、构建学院治理机制的措施
  为了解决高等院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中把推进试点学院改革作为三十条意见之一。随后教育部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推进试点学院改革的指导意见》(教高[2012]11号),进一步给出了包括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在内的试点学院“三改革一完善”的实施指导意见[2]。建立和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的目的是推进学校行政管理重心的适当下移、学术管理重心的适当上移,促进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有机结合,通过将包括教师聘任与晋升权、招生权、学科与课程设置权等学术权力从学校下放到学院,使得学院切实落实和扩大教学、科研和管理的自主权,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主体。
  (一)确立民主治理机制,加大教师的参与权
  现在各个学院中普遍存在学院事务管理,教师参与热情不高的现象,一方面是没有充分给予教师参与权,另一方面是教师觉得学院的管理与发展跟自己没有关系,无心参与。在学院的办学过程当中,应当建立民主治理机制,加大教师的参与权,尊重每一位教师,让每一位教师都具有话语权。
   (二)建立院内矛盾协调机制,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
  在学院的办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等方面的矛盾,在矛盾的处理中,要坚决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以免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为此, 在学院的内部应建立矛盾解决机制,及时解决在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里需要加强工会的管理与协调功能,建立院内的协商机制,加大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评议权等。只有切实维护了教职工合法权益,才能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为学院的发展建言献策,学院也才能得以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健全发展调控机制,促进学院特色办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学院作为省级试点学院,坚持“成本办学、市场导向”的办学模式,根据教育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的层次,完善自身发展的调控机制,积极主动地监控和调节办学模式,促进学院沿着正确的办学方向稳步发展,为实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断提高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在校外建立了16个实习实训基地,与企业联合办学,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毕业生的就业率。在调整办学模式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学院的专业方向评价机制,使专业评价具有导向性、科学性和规律性。
  (四)构建公平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创造力
  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说过:“大学的名誉不在于校舍和人数, 而在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 一个学校要站得住, 一定要有出色的教师。”[3]教师在学院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当中占据主体地位,在设定奖励机制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教师的特殊人力资本的价值。通过激励机制对参与主体利益的强化来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最终使其个人利益与学院发展的整体利益趋于一致。
  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在构建科学高效的内部治理机制当中,只是做了一个初步的探索,目的是在学校宏观调控、学院自主办学的环境下,通过构建新型学院内部治理机制,理顺学校与学院、行政与学术、教师与学生、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实现开放办学、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营造以学生为核心、激励创新人才快速成长的环境。但是善治不是一步就能达到的,在后继的研究当中,将继续推进学院内部治理机制的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湛中乐,苏宇.中国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基本原则与关键制度[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
  [2]孟令国,张继平.从学术评议会看美国大学学术管理――以加州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4).
  [3]胡晓玲.“善治”:高校突发事件的长效治理机制研究[J].江苏高教,2012,(6).
  
  收稿日期:2013-10-12
  作者简介:张宏国(1967―),男,黑龙江龙江人,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从事软件工程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省级试点学院新型内部治理结构的构建”(JG2013010310);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专项项目“基于协同创新的软件学院新型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GZ2012011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0014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