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GC-MS对白酒中邻苯二甲酸酯含量的测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斌 马家丰

  摘要:目的 对白酒中邻苯二甲酸酯检测方法进行改进。方法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定法。结果 相关系数为0.9990-0.9991;方法的精密度在1.97~3.04%之间,回收率在85.7~92.5%之间;最低检出浓度为0.05-0.10mg/kg。结论 改进后实验方法在样品处理过程中易于操作,适用白酒中塑化剂含量检检测。
  关键词:GC-MS;邻苯二甲酸酯;改进
  自从2011年5月,台湾曝出塑化剂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以来,国内屡屡曝出塑化剂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从芦笋汁到辣酱塑料密封膜,时时刻刻刺激着人们的神经,愈发引起对塑化剂这一类污染物的关注。近段时间,媒体报道白酒中共检测出3种塑化剂成分,分别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引发公众广泛关注。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公告为一种环境雌性荷尔蒙,在体内会干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1],在体内长期积累会导致畸形和致突变。本文根据《GB/T21911-2008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2]和《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工作手册》(2013年)[3]建立对白酒中三种塑化剂(DBP、DEHP、DINP)含量的检测。
  1实验部分
  1.1方法原理样品用正己烷萃取后,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测定,采用特征选择离子扫描模式(SIM),以碎片的丰度比定性,标准样品定量离子标准加入法定量。
  1.2 仪器与试剂
  1.2.1 Agilent 7890A/5975C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Agilent 7693A型自动进样器。
  1.2.2涡旋振荡器
  1.2.3分析天平(感量0.0001g)。
  1.2.4玻璃器皿:所用玻璃器皿用重蒸馏水洗净后,用丙酮淋洗一次,在200℃烘烤1h,冷却后备用。
  1.2.5邻苯二甲酸酯标准品: DEHP(德国Dr)、DIBP(德国Dr)和DBP(德国Dr)。
  1.2.6 正己烷(色谱纯)。
  1.3样品处理取4.0g样品于10mL玻璃离心试管中,加入0.2 mLd4-DEHP应用液(10.0mg/L),2mL正己烷和乙酸乙酯混合液(1:1),旋涡混合1min,3000r/min下离心3min,取上层有机相到进样瓶中进GC-MS分析。
  1.4分析条件
  1.4.1色谱条件HP-5MS石英毛细管柱(30m×0.25mm×0.25μm);载气流量:1mL/min;进样口:260℃;柱温:60℃保持1min,以20℃/min升至220℃,保持;然后以5℃/min升至290℃保持4min;进样方式:不分流进样;进样量1uL。
  1.4.2质谱条件电离方式:EI源;离子源:230℃;色谱与质谱接口温度:280℃;扫描方式:选择离子扫描;溶剂延迟:8.5min。
  2结果与讨论
  2.1按选定的仪器条件对标准溶液进行定性与定量测定,见表1。
  2.2线性方程与检出限取一定量的标准溶液,配制成含1μg d4-DEHP内标,浓度为0.1、0.25、0.5、0.75、1.0mg/L的标准曲线。按3倍信噪比计算检出限,见表2。
  
  
  
  
  
  2.3精密度试验与回收率试验向同一白酒样品中添加浓度分别为0.25mg/L和0.75mg/L的两种邻苯二甲酸类标准溶液,然后进行6次平行测定,方法的精密度在1.97~3.04%之间,回收率在85.7~92.5%之间。见表3。
  2.4样品测试结果选取市售的两种白酒,按照本方法对样品进行处理后进样分析,见表4。
  
  
  
  
  
  
  
  
  
  
  
  
  
  
  
  
  
  
  3结论
  为了便于正己烷萃取样品后进样,方法中适当加大了白酒取样量,同时适当增加正己烷萃取量,所用器皿均用丙酮清洗可有效避免样品污染,在进样后,先用丙酮清洗自动进样针,可避免进样针发涩问题出现,延长其使用寿命。采用GC-MS检测白酒中的塑化剂方法简便、快速,在0.1~1.0m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加标回收率在85.7%~92.5%之间,精密度良好,检出限完全满足白酒中塑化剂检测要求。本次9份样品检测中,1份样品DBP含量超出限值(0.3 mg/kg),结果反馈回生产厂家后,厂家经过仔细排查,发现生产中有一段管路材料存在问题隐患,更新管路,样品复测结果符合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彩均,奉夏平,唐丽娜,等.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酒类产品中的塑化剂含量[J].科技传播,2013-4(上):115-116.
  [2]GB/T21911-2008.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S].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3]扬大进,等.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工作手册 [M].中国标准出版社,中国质检出版社,2013:343-348.编辑/哈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0029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