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绚丽的迎春花绽放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燕

  摘 要:当春寒料峭之时,迎春花总是在百花中第一个迎接春天,绽放笑脸,给姹紫嫣红的春天一个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开端。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亦是如此,它也需要一朵迎春花―― 导言。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上能有创意的设计导言,使课堂变成绚丽多姿的花的海洋,学生一定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关键词:导言 活力开端 课堂教学 迎春花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11-01
  所谓导言,就是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本着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具体特点,精心设计一小段(3~5 min不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引,以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就像火车开动要鸣笛,轮船出航要启锚,戏剧安排要有个序幕。
  要想学习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首先就要做到精心设计导言。通过对导言进行精心设计,可以起到渲染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目的。但是,对于导言的设计需要注意几点问题,如下所述。
  1 目的性
  一个具有鲜明目的性的导言才能被称之为好的导言,他是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设计的。相反的,那些无的放矢,画蛇添足的导言只会弄巧成拙。
  2 针对性
  指导言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相适应。导言要根据教学内容,因课、因人、因地、因时而宜,不可生搬硬套,千篇一律。所以设计的导言要简洁,尽可能用少量的语言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新认知情境中,让学生对新的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
  3 启发性
  指导言要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通过浅显而简明的事例,使学生得到启发,以富有启发性的导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教材。
  4 趣味性
  是指导言设计要引人入胜。让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和促进学生去接受新教材,克服学生的厌倦心理。
  5 概括性
  一个好的导言,完整的概括性是必须的,一般都是用概括性强的语句和精当的词语表现课文的相关内容,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可以使得学生在听新课之前就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6 艺术性
  主要是指教师的语言要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导言设计因语文课文内容的丰富多彩而呈现多种多样,在教学中我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6.1 音乐渲染
  音乐渲染是课堂导入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诉诸于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对音乐的选择,应以课文内容为依托,选择所表达的情感与之共鸣以及选择与之相通的时代之音。音乐与语文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的工具。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七年级下册中《土地的誓言》,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真挚的爱,对关内人民?流离失所的痛楚,对敌人的痛恨,整篇课文弥漫着哀伤。为此我选择《松花江上》作为音乐,在哀婉低沉的音乐中拉开帷幕,引发学生共鸣,对营造情感氛围起到很好的渲染效果。
  6.2 故事激趣
  故事总是吸引着孩子们的。孩子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这其中常见的就是作家的小故事,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音乐巨人贝多芬》等。
  6.3 回顾迁移
  语文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充实的过程,前后知识相互关联相互迁移,回顾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学习《故乡》可以通过回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文章加深对鲁迅那种对黑暗社会无比的憎恶、对劳动人民深沉的热爱以及对未来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的思想整体深刻的体验。
  6.4 诗词导入
  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一情境,最快的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比如在《春》这一课中,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的感情去体验。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初天春天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的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理解课文。
  6.5 情境导入
  教师讲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朗诵几句抒情性强的诗歌,做一个简单易懂的实验,唱一支嘹亮动人的歌。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
  例如: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声响起,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我介绍道: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自此至57岁逝世,其间二十余年全是聋疾为祟的时候,然而他的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段时期产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创作,终于谱写出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所以,贝多芬的伟大,绝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还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么样的形象。
  6.6 问题导入
  只要有问题就是好事,最怕的是学生默默无语。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我常在课前给学生来一个“小甜点”,给他们一些语文的趣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
  6.7 情感共鸣
  如在讲授《最后一课》时,我以富有诗意的语言作了这样的开场白:“同学们,你们作为学生上了无数节课,这其中一定会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课。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到毕业前夕在母校的最后一课难以忘却。想到即将离别同窗共读的好友,即将离别开启心灵之窗的良师,即将离别可爱的校园,即将踏上新的人生旅途,心中交织着一种依恋而激动的情感,而法国著名的小说家都德笔下的《最后一课》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饱含了亡国恨,倾注了爱国情。”情感的共通一下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课伊始,通过巧妙的导言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学习、竞赛、思考、讨论等良好的氛围,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我相信,在语文课堂这个多姿的百花园中,良好的导言设计定会像贺春报喜的迎春花,绽亮开端,引发绚烂。
  参考文献
  [1] 张继华.我这样导入语文课[J].教海探索,2008(6):56.
  [2] 唐章良.同一语文课的多种导语设计[J].语文教研,2008(3):59-6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2379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