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社会学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社会学传入中国以来,在研究上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相对而言,高校社会学专业教育却不如人意,如何使高校社会学专业的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果,更好的传承社会学的精神,发挥社会学"协调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本文思考的核心问题,并结合自身经验,尝试做出回答。
  关键词:社会学 教学模式 "文化自觉"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传入中国。1895年,严复首次介绍了斯宾塞的《群学肆言》,此后,国外的社会学著作陆续被介绍到中国,包括章太炎、梁启超、谭嗣同都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孔德所创立的社会学试图像自然科学解释物质世界运行规律那样去寻找人类社会运行的法则,因此又有学者称之为“社会运行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动引进社会学的学者们不仅是当时中国思想界的领袖,而且多数参加过社会改良和改革运动。因此,社会学的引入,不仅是学者对于社会运行认知的渴望,更饱含了对社会改良和进步的期许。社会学自引入中国以来,由于时局影响,可谓颇多挫折。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又开始了自己的重建之路,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在我们理论与应用研究都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让这门对社会大有裨益的学科传承下去,让其更好的为“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做出本学科应有的贡献,这就是社会学教育工作者也就是高校社会学教师们所应着力解决的问题。而课堂教学是高校传播社会学知识的最主要场所,那么本文结合自身的学习和教学的实践,希望能对社会学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和反思。
  一、培养兴趣
  我们国家的高中教育阶段存在着分文理班的制度,学生一旦到了高二年级就必须决定自己是上文科班,还是上理科班。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区别有几点:1、对数学能力要求不同,理科生对数学能力的要求更高;2、理科生有物理和化学、生物课,这些是文科生不需要学习的,但是他们比理科生多了政治、历史和地理;3、高考方向不同,理科多选理工科、计算机等,而文科生多偏重人文社会科学;4、理科生在数量上明显比文科生要多。很多时候,文科生之所以选择了文科是因为自己的偏科,即在数学或者物理、生物、化学上不能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一个貌似背背书本就可以取得不错成绩的文科。而文科生在高考的时候又鲜有将社会学做为第一选择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因成绩原因未能进入自己喜欢的或者主动选择的专业而被调剂进入社会学专业的考生。可以说社会学的学生中很少真正对社会学有所了解和对社会学真正感兴趣的学生。所以在高校的社会学课堂上,我们教师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社会学的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尽管不属于同一时代、种族、国界,但是人们对于兴趣的重要意义是同样认可的。美国曾经有一些心理学家对哈佛大学MBA毕业班的学生做过研究,发现那些根据自己兴趣择业的同学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往往能获得更高的成就。同样,本文认为,提升学生对于本专业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乐趣,当有了兴趣之后,上课、学习、专业将不再是负担,不再是被迫的不得不为之的行为,而将成为一种主动的、欣然向往并能感受到收获、成就、幸福的事情。
  二、注意结合最新研究成果
  支撑一个学科存在的必定是一些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那么推动一个学科发展的无疑就是它的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为任何一名专业的研究者,如果不能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理论动态,显然他(她)的专业素养是值得怀疑的。作为社会学专业的教师,牢固扎实的基本功不仅体现在对经典的掌握与理解上,对于最新成果,如“每年新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文章”,国内外最新的“信息和动态,都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收集、整理,并及时的补充道教学内容中去,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社会学作为一门直面社会现实的问题,新理论、新成果的出现显然是立足于最新的社会现状对社会所做的解读,必定是建基于对旧的理论和旧的背景的反思,将这些前沿成果引进课堂,不仅能更好的做到对现实社会的解读,更能激发学生运用社会学知识和思维主动的去解释社会。
  三、树立“文化自觉”意识
  在社会学的发展早期阶段,社会学存在很多问题,简单的照搬西方社会理论的概念与中国社会现实进行生硬的比附就是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随着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学者们终于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比如张琢先生认为:“世界社会学如果没有中国这半个世界就是最大的缺憾”,基于上述的发展实践和认识,社会学学者们提出了“文化自觉”意识,简言之就是要重视中国丰富的传统社会思想。
  现代的社会学者对于西方社会学理论和前沿领域掌握的愈来愈纯熟,运用起来也是得心应手,但是“西学东渐”的风气却使人们忘记了中国传统的思想宝库,所谓学贯中西的大家几乎不见,费孝通先生有感于此对社会学者提出“文化自觉”的期望。
  实际上这种期望不仅对于社会学研究者很有意义,对于社会学的课堂教育也颇为重要。因为,对于中国传统社会思想的讲授与社会学结合也就显得很有价值。让学生不仅了解西方人对于社会的思考,还应该看到我们古人的思考,以及这些思想是如何影响到现今社会的运行和发展。
  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吉登斯在其经典著作《社会学》的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中给大家描述了一个学习社会学的困惑:社会学家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很少有那种为各家都认可的共识,常常一人一议、十人十议、莫终于是。那么,吉登斯给出的解释是由于社会学自身的本质特性,“社会学事关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自己的行为,而研究我们自己正式我们所能承担的最复杂、最艰巨的任务”。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学的复杂性,对于同样人,建构主义者和批判结构主义者的认识截然相反,前者认为认识主观的、能动的、积极的,后者认为认识被动的、消极的,那么对于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截然不同的观点,并进而形成不同的理论流派呢?这是社会学学生需要学习的问题,也是社会学迷人的地方:它贴近生活的同时又能包容不同的声音和看法。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又可以把高校课堂看成是联系学生生活和专业理论的地方,本文认为在社会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生活和专业理论结合起来,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把社会学专业的课堂也变成迷人的舞台。
  1.请实际走进课堂
  从事社会学的学者,无论是研究或者教学,都离不开社会生活,这是社会学的本质所决定的。如果社会学的教学工作脱离了生活,变成远离现实的空中楼阁,课堂只是纯粹的讲授思辨的理论,而脱离实际的话,那必定是枯燥、无味的。如是,再要求学生上课如何集中精神,就确有强人所难之嫌。但是,经过本文个人的观察和实践发现,如果在课堂中能多植入生活中的实例,不仅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对于理论的吸收也会优于单纯的说教灌输。例如,在讲授城市社会学中关于交通方面的知识的时候,本文引用了一个学生常坐的公交路线并加以引申,学生不仅感同身受,同时对于理论的记忆、理解也很到位。
  2.请理论走出课堂
  在把实际引入课堂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把理论知识请出课堂,让学生参于到社会生活中去,主动感受何为社会秩序、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主动的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社会、解释社会现象并尝试对存在的或者潜在的社会问题作出自己的解读。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吉登斯.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4]阎明.中国社会学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9
  [5]修路遥.“社会工作概论”课程的定位与教学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第11期.
  作者简介:周建民 吉林长春人 学历:硕士研究生 工作单位: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职称:助教 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3710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