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拜伦《唐璜》的自传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葆荣

  摘要:拜伦的《唐璜》具有极强的自传性,主要可在唐璜形象塑造及其家庭与家境描写和诗人的自我抒情中见得。家庭与家境方面唐璜和拜伦相似或一致:身在贵族家庭,但父母夫妻关系破裂;父亲轻浮、“为所欲为”、有绯闻,老境凄惨;母亲“脾气暴躁”。唐璜的教育经历及相貌、品行、两性情感经历和拜伦也相像甚至对应:受过良好教育,学识很好;相貌英俊、清瘦;擅长运动,心理早熟;性格机灵、活泼、桀骜不驯;纯情、痴情、婚外恋,有多个爱人或情人,婚恋超出伦理道德或社会规范,都有希腊之恋等。此外,诗人在抒情时也流露出人未老但身先衰且心已死的悲叹,和拜伦的处境较为一致。《唐璜》也体现了作家创作中的复忆、宣泄、美化等规律及特点。
  关键词:拜伦;《唐璜》;自传性;家庭;才貌;婚恋
  《唐璜》的自传性多样且全面。研究《唐璜》的自传性对认识拜伦、理解《唐璜》都有重要意义,亦可发现作家自传性创作的特点或规律,由此可探知创作奥秘及作品形成的影响因素等。
  《唐璜》开头,拜伦用好几句诗表明创作该诗的真实追求:“其中一个细微的特点,/使我区别于前此的那些史诗作者,/我想这是超过他们的地方,/(当然我还有别的优点,/但我匠心独运却正在于此,)/他们精雕细琢却令人生厌;/假设的迷宫是他们永恒主题,/而我这一篇却是真实的故事。”[1]诗人一再强调《唐璜》其用心和高妙之处在于真实。
  对应《唐璜》的结构顺序,以下从家庭、家境、学历、才貌、爱情几方面阐明《唐璜》的自传性。这样,基本涵盖主人公本体及外在典型环境,同时和《唐璜》先写主人公家庭、家境后写人物特点及经历的次序相符。
  一、家庭与家境
  (一)父亲
  拜伦出生在一个趋于没落的武士贵族之家,父亲约翰・拜伦是个英俊的浪荡军官,为追逐财产而结婚,败掉财产和妻子的陪嫁后离家出走另找新欢,最后穷困潦倒而死在法国。同样,唐璜父亲的重要特点是:贵族出身、骑士身份、俊美潇洒、感情不专、死得凄惨等。
  拜伦出生在贵族世家,《唐璜》中“地道西班牙贵族”、“最纯正的哥特人”应该是对自己血统的强调:“一个名叫荷塞的地道西班牙贵族是他的父亲――名字前自然有唐/,他身上丝毫不带有摩尔人或希伯来人血统,/他的前辈们全是西班牙最纯正的哥特人;/荷塞是骑马又跳下来,或是在马上的所有骑士中最优秀的一个。”[2]“唐”在姓氏中代表贵族身份,“最优秀”强调品质优异。
  唐璜的父亲很像拜伦之父,在两性方面很随意,以致夫妻不和而自己身死狱中。《唐璜》中有诗句为证:“而唐・荷塞真是夏娃的后代,/不管她是否同意就去采食禁果/……/他这人行为轻浮,不计后果/……/他随心所欲,从不推敲是否伤害他的夫人/……/传说他有一个情人,又说有两个,/但要使夫妇失和,一个已经足够。”[3]
  基本对应,唐璜父亲和拜伦父亲具有相同的主要特征。按照一般心理,儿子对父亲的浪荡和绯闻具有回避和厌恶或仇恨心理。因为如果父亲出轨,其难以尽到家庭责任,且家庭成员没有面子。试想,身为父亲,为追逐自己的快活而不理家政、不管妻子、不尽父责,做儿子的情何以堪?如果性格柔弱,可能自叹而怨恨;如果性格外向则可能表现出来。拜伦对唐璜父亲下场的安排就是对自己父亲的诅咒。为此,甚至不惜笔墨将此事写为社会性的大事件,引得舆论关注。唐璜的父亲因为与妻子闹矛盾,被妻子诉讼入狱,病后妻子也不搭救,惨死监狱,可谓暴死。唐・荷塞的结局极为悲惨,死因不明,不得好死:“但是唐・荷塞却早早一命呜呼,/……//……//我问医生他致死的原因,/据说他得了慢性隔日热,/于是丢下妻子去自恨自怨。”[4]将唐璜之父的死这样安排似乎是拜伦弑父情结的表现。只有极度的爱恨情仇才能将感情投射得如此强烈。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拜伦在诗歌中移情而表达对自己父亲行为的批判就很自然。当然,文学史上还有此类事情,雪莱骂自己的父亲,波德莱尔在作品中声言要和父亲在商界决战。
  当然,事出有因。唐・荷塞的过错证据确凿、有目共睹:“他的罪行都记在她的日记本上,/她还拆看过他的书籍和信札,/只要必要,这一切都可作为证据,/更别说塞维尔全城都在诱导她;/这当然包括她那哆嗦的祖母,/……/有的以此取乐,有的以此报复,//……//旧日的风流事是众人乐意夸耀的话题!” [5]对于父亲的可恨风流,拜伦除在作品中嘲讽批评外,还要众人鞑伐。
  不过,诗行中对唐・荷塞的矛盾态度也体现了拜伦对自己父亲的矛盾心理:“我了解他的父亲,我善于,/体察人性,当然也有例外,/父亲和儿子也有不同,/加上他们夫妻并不谐合”[6]。接着诗中态度更加明确,甚至表示与唐・荷塞是知己,因此对毛病略谈。还强调说人无完人,这明摆着是代为解脱:“但是唐・荷塞令人敬重,/我应该表明我是他的知己;/所以,他的毛病我一笔带过,/实际上,再挑剔的人也找不出许多……”[7]最后,写了唐・荷塞的楚楚可怜,“但无论他是好是歹,可怜的人儿有太多的事情容忍不了。”[8]像对于小孩犯错的态度,痛批后就是婉言饰过。值得狐疑,拜伦对唐・荷塞的态度除了他像自己父亲外是否还有对自己情感经历的开脱(拜伦自己一生也有好几个女人)?
  诗人对唐璜父亲既暴露可耻之处,也道出难为之境,怜爱交加。无论如何,凡人都难以割舍血缘之情。在恨之之余,又心存宽恕或谅解。这符合常情之理,也切合拜伦的性情。爽朗直率之人,容易生恨,也容易怜悯。在一番怨词以后,又代以解围。
  (二)母亲
  唐璜之父与拜伦之父相似,唐璜之母与拜伦之母则相反中也有相似。尽管如此,还是表明拜伦对唐璜之母的塑造源于对自己母亲的映射与微词。
  比较有意思的是,唐璜的母亲几乎完美。《唐璜》中大量诗句赞颂唐璜之母的各种才能和品质及对孩子教养的用心。《唐璜》写唐娜・伊内兹才艺出众:“他的母亲知识渊博,名扬远近,/各种科学无一不精,/任何基督教的语言她都熟练,/只有她的品德,才和她的才能并驾齐驱,/最聪明的人都自叹弗如,/最善良的人都会黯然失色,/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都被她的行为衬托得微不足道。”[9]   唐娜・伊内兹善于衣着,举止谨慎,品德无比。诗人对唐璜母亲的赞美和评价可谓至高。“胸怀宽广是她最美好的品德,/她的玩笑话(偶然为之)优雅高贵!/而正式说话则庄严肃穆。/总之她的一切,全可称为超凡脱俗//……//她所有的一切都中规中矩//……//她就代表了妇女的德行,//……//她是完美无瑕,首屈一指!当代的女圣徒根本无法相比//……//而她却正是圣贤。”[10]拜伦的母亲出身苏格兰富裕家庭,文化水平不高而性格乖僻。对唐璜母亲的赞词应该是拜伦对理想母亲的塑造和渴望贤惠母亲的心理补偿。
  在将唐娜・伊内兹奉为圣贤的同时,也指出缺点:“虽说唐娜・伊内兹品德高尚,/但又带上了一点清高/……/她有一点脾气暴躁,/又经常把幻想和实际混为一谈,/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可能,/她就会逼她丈夫和她争吵。”[11]拜伦母亲对丈夫既爱又恨,当丈夫挥霍完钱回家要钱时就会争吵一番后又筹钱给丈夫。在丈夫出走后她脾气乖戾,对拜伦有时溺爱,有时暴躁。从传记看,拜伦确实对母亲有一些排斥,曾经一度离家独居且不愿见到母亲。无疑,对于唐璜母亲缺点的布列是拜伦对生母缺点的映射。
  关于唐璜母亲,有些诗文引人深思。《唐璜》极为含蓄地暗示唐娜・伊内兹在男女关系方面的微妙。“有人暗地说:(这无疑是在说谎;/因为狠毒的话语都来源于私忿,)/在唐・阿尔方索结婚以前,/伊内兹对他没有保持自己的谨严。//据说这种关系一直持续,/……/他的太太竟成了她的密友,/……//朱丽亚对这种暗昧的了解,/是得自别人还是自己发觉?”[12]唐・阿尔方索是唐璜的情人,朱丽亚的老公。母亲和儿子情人的老公关系暧昧,并且是儿子情人的密友,这有什么意味呢?表面的意思是,尽管唐・荷塞言行可恨可耻,但唐娜・伊内兹同样也有污点。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这可能是拜伦对母亲的含蓄埋怨。
  结合家庭关系看,这可能是拜伦对母亲的微词:夫妻不和,可能双方都有需要检点之处。从中,也不难看出拜伦难以释怀父母不和并对双方都谴责。
  (三)父母关系
  诗中对唐璜父母不和的描写合情而夸张:夫妻关系名存实亡,内外不一,最后矛盾暴发。“唐・荷塞和妻子唐娜・伊内兹度过了一段不幸的时光,/都不愿离婚,只盼望对方身亡;/表面上是恩爱的夫妇,/在家里吵得才凶,/而在外面却讲究礼节。”[13]因存在第三者,夫妻间貌合神离实属常见,但唐璜父母矛盾导致的冲突甚为极端:“伊内兹请来医生,想证明她的恩爱丈夫神经失常,/但他也有明白的时候,/她就宣称他是品德败坏;/而当法院要求出示证据时,/她却哑口无言;/她只是说她控诉的目的/是履行上帝和人的责任,/――这倒是稀奇古怪。”[14]妻子对丈夫的恨到了报复的程度,为此不择手段、不计后果。
  《唐璜》中,妻子对丈夫的恨达到了想置之于死地的地步,矛盾无法调和,亲友无力,舆论失效:“这位贤惠的妻子看到丈夫遭罪,/便袖手旁观……/……/丈夫被害后,表现得那么高尚,/竟从此以后只字不提。/谣言的传播对她毫无影响,/面对他的痛苦,她如此镇定,/……//世人的咒骂只是耳旁风/……/哦,这样的行为/怎会是律师说的‘恶图’者:/亲手报仇是丑陋的德行,/但假如别人害你,却与我无关。//……//他们的朋友想要他们重新和解,/再辅之亲戚的劝说,/反而事与愿违”[15]。
  拜伦的妻子有知识、爱好文学、天真、简单,但笃信宗教、循规蹈矩、见解偏狭,总想劝说拜伦走正道,并怀疑拜伦心智不健全,企图通过医学检查,使人承认拜伦发疯。拜伦因此受人非议,他一怒出国。唐璜母亲的相关表现活脱脱就是拜伦妻子的所为。
  性格越是强悍、刚毅之人,越是立场坚定。暴躁之人容易办事出格。可以结合遗产学推测,母亲的脾气和性格应该也影响了拜伦。拜伦在作品中的言辞也常见激烈,例如《唐璜》、《审判的幻景》中对湖畔派诗人们的抨击。所以,拜伦的激越很容易反映到诗歌中来。拜伦通过对唐璜母亲的描写发泄了对自己母亲的怨愤。
  从常情讲,拜伦肯定因父母关系不和有心理阴影。因此,诗歌中写荷塞与伊内兹闹翻就在情理中。因父母不和后家庭氛围欠佳,拜伦难以忘怀。这样,《唐璜》就有了对荷塞与伊内兹的热潮冷讽,甚至道出舆论的谴责。总之,《唐璜》中描写唐璜丧父寡母,是拜伦对自己身世的转达;强调荷塞与伊内兹不和,定与拜伦对父母和妻子的诟病有关。
  二、学历、才貌与婚恋
  (一)教育与学历
  拜伦的叔爷去世后把勋爵封号传给10岁的拜伦,还留下亨利八世封给拜伦家族的两处地产。拜伦自此成为拜伦勋爵六世,家境也从此好转。迁居伦敦后,为了与身份相配,他进哈罗公学学习。拜伦剑桥毕业后,在上议院取得了世袭的议员席位。唐璜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要求中,都能见到拜伦的教育历史。“寡妇教育独子,这种教育当然让唐璜出人头地。//这位第一流的贤母(甚至贤寡妇)/决定要他品德和才学兼备,/这才无愧于他的高贵门第,(想想看,父亲是卡斯底,母亲是阿拉贡)/……/他也熟练了骑士的各种才能:/骑射、击剑,样样精通……”[16]父亲不在,母亲带大儿子,这点上唐璜和拜伦一致。对唐璜进行与门第相配的教育也和拜伦如出一辙。
  唐璜的各类运动项目也曾是拜伦的追求。拜伦天生跛足,后由于治疗不当变得更糟。他渴望运动:打板球、拳击、击剑、骑马、游泳等。唐璜的才艺是拜伦渴求的,对于游泳的刻意描写在这点上尤为突出:“他曾在静谧的河水中学游泳,/游泳便成了他日后的本领;/很少有人比他游得更好,/他畅游过赫里斯庞特海峡……”[17]
  拜伦母亲文化水平不高,大概在拜伦的教育方面不是很专业。作为一个好强的人,拜伦内心肯定希望有一个懂得教育的母亲。现实无法逆转,这种愿望只能在唐璜母亲的塑造中实现:“但是,唐娜・伊内兹最强调的,/是课程在道德上的严格程度,/每天学识渊博的老师上课之前,/她都必须仔细检查;/他所学的全部内容她都探究,/每一门学科她都审察。//……//凡是不雅的,或论及生殖的,/一概禁止――就怕他走入邪路。”[18]唐璜的母亲在孩子教育上事必躬亲,极为专业――从教学的内容方面调控教学活动。对于德育的重视可能和拜伦父亲的浪荡有关:“所有提供给唐璜阅读的书,都是最佳版本,/它们都经过了学究的删改/他们用聪明才智将较粗鲁之处,/放在了学生的目光范围之外。”[19]伊内兹除了严格监管唐璜的学习,极为讲究家庭环境。为了使得唐璜心志纯洁,甚至连仆役的选择也是很注重:“她不让他越过雷池,/假如婢女年老更新,/来的准是丑八怪!/从丈夫在时就如此,/堪为一切太太的模范。”[20]拜伦也曾追逐年轻贵族所追求的放荡悠闲,这些也许是对自己行为的反思。   唐璜不负期望,学有所成:“唐璜精通了人文、艺术和科学,/只有物理和生物不太明了。//他精通各种语言,特别是古代语,/涉及各门科学,尤其是形而上学,/在人文艺术范围里,/任何轻浮的一类,/他都已通晓,/却从不阅读邪书。//……”[21]拜伦中学毕业后进入剑桥,学习历史和文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但他很少听课,却广泛阅读了英国和欧洲的文学、历史和哲学著作。上述诗文所表述的,无非是唐璜学识丰富、道德纯良等,这可能是拜伦的自勉自慰与自信自吹。拜伦自己不爱听课,却塑造了一个好学上进的唐璜,或许是自我反悔。
  但是很奇怪的是,诗人对伊内兹的教育在后来却几句否定。细细想来,还是拜伦对母亲的管教不满意而已:“要是我要让一个独生子去上学,/我决不想让他和唐娜・伊内兹/搅在一起,听她言传身教;/不,我要把他送到书院,/因为在那里我受到了教育。”[22]
  (二)外貌与品性
  拜伦因为跛足,在自我形象方面有自卑。“他的相貌英俊迷人,可惜是个瘸子;他身体柔弱,皮肤白皙得像个少女。”[23]唐璜的很多特征就是拜伦的特征,不管是自恋还是无意识流露。拜伦通过唐璜形象的塑造,在心理上满足理想自我形象的渴求。相貌上,唐璜和拜伦就相似:“他是一个鬈发的调皮鬼,无赖、淘气的小精灵”[24]。此外,在性情、心理、早熟等方面也很相像:“刚才说他六岁就机灵活泼,/在十二岁就成了文静少年,/尽管儿童时像一匹调皮的野马,/可现在已经中规中矩,/他们把他的天性一一压抑,/表面上确实如此,/他母亲最得意的成就是:/她教育的小圣人的老成”[25]。二者都是活泼、机灵、桀骜不驯、天性被压抑、少年老成。不羁性格是拜伦的重要特点,这个很多论者提及。拜伦的桀骜不驯在经历及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老成在年少时的发文论战中可见。
  《唐璜》极为强调唐璜相貌美:“十一岁就面貌俊美,可以想像/他就会成为一个漂亮的美男子。”[26]《唐璜》一再地表达唐璜俊美,且美貌在唐璜感情经历中显示了极大的作用:“他是一只高贵的小天鹅,/他是花园中盛开的玫瑰,/总之,唐璜是一个漂亮的年青人。” [27]为什么拜伦会塑造一个美男唐璜呢?除了考虑历史上的唐璜形象特点外,也和拜伦自身的追求有关――拜伦本来相貌不凡,但对跛足还是很在意。
  纵观对唐璜相貌的描写,主要有俊美、清瘦等特点。唐璜的相貌既是诗人的写照,也是诗人对自我形象的虚拟。唐璜海难后清瘦的特点比较突出:“他的样子如同被摧残的鲜花!/枯槁的脸庞,孱弱的躯体。”[28]唐璜的装束打扮,也透着一种“拜伦风”:“唐璜的黑披肩绣着金线,/外面斗篷薄如蝉翼,/斗篷下闪动着颗颗宝石/……”[29]不知拜伦的平常打扮和最爱服饰,但从拜伦死后希腊人为之国丧时灵柩上覆盖着黑色斗篷等来看,斗篷应该是拜伦钟爱的。
  唐璜和拜伦都早熟:“小唐璜转眼就是十六,瘦高、俊秀而健康,/……/大家把他看成一个成人,/尽管妈妈是个例外;谁如果这么说,/准会惹她嘴唇咬紧,满脸通红,/(要不紧咬,就会有高声尖叫,)/因为早熟是罪恶源泉这个看法,/早在她脑中根深蒂固。”[30]拜伦也可以算是思想早熟:20来岁就写《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论战;《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对于时事世事的剖析评判已经深刻入微;诗人在世36年,很多作品完成于30岁前。早熟的人,思想比同龄人深刻、深广,拜伦的作品可以说明这一点。从现实上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庭不和、单亲的孩子常常早熟。那为什么唐璜的母亲很不愿孩子早熟呢?因为早熟意味着可能很早就会对男女之事感兴趣,而丈夫的出轨使得她在这方面很敏感。
  更为直接和可信度更高的,无疑是一段诗人的自况与叹词:“到现在,年过三十我华发早生,/(谁知道到了四十又会如何?/几天前我盘算用假发遮盖――)/我心衰老甚于身体;只用片刻,/我在五月提前支取了夏季,/现在已无力与人反驳;/我的生命储蓄已透支完毕,/怎么能再体会所向披靡?//唉,时光已逝,――我心灵再不会有/那清凉的朝气,好似朝露/……”[31]年岁不大体已衰,这是真切的写照还是敏感的自嘲?或许兼而有之。拜伦放纵的生活,追求巅峰的性格,丰富复杂的阅历及经历,早已体力与健康透支。身老心亦老,《唐璜》中拜伦一再悲叹意念如灰,雄心不再:“唉,时光已逝,――我的心灵,/你不再是我的一切,我的宇宙!/以往的万千气概,而今已成过眼云烟;/你不再能决定我的幸福和悲痛;//……//恋爱的时光已逝;无论多令人陶醉:/……/我已不能像往日那般痴迷――/总之,时光已逝,无力留住。/对心心相印我不再抱幻想,/红葡萄酒的沉醉也受到拦阻;/……/‘抱负’曾经是我的偶像,但它已在,/‘感伤’和‘愉悦’的祭坛前摔得粉碎。”[32]
  从身体生理状态,到情感心理,再到人生感悟和态度,诗人较为全面地写了自己当时的情况。比较容易看出,诗人的描写具有可信性。《唐璜》的写作时间是1818-1823,而拜伦1824年就辞世了。经过磨练,经过总结,自叹也是拜伦对自己生命的写照和人生的概括。
  (三)婚恋经历
  唐璜的情感历程和拜伦的极为相似,且有一定的时空对应性。重要的三点是:婚外恋、多个爱人或情人,婚恋超出伦理道德或社会规范。
  拜伦在瑞士期间,曾和雪莱的一个异母妹妹相好,并生有一女。定居意大利期间,和一位贵夫人过从甚密。后来贵妇人离婚,与拜伦同居。此外,据说拜伦和异母姐姐奥古斯达乱伦并育有一女。[33]唐璜的感情经历主要是:16岁和有妇之夫私通;在希腊海岛和海盗之女相恋;在土耳其后宫被王妃收为男宠,风流韵事使王妃醋意大发后逃离;加入攻打土耳其的俄国军队后由于战功显赫受到女皇的青睐,到英国后和公爵夫人越轨等等。比较一致的还有一点是,唐璜在希腊和海蒂相恋,拜伦曾作诗《希腊的少女》。
  纵观唐璜的爱情经历,有被爱、纯情、痴情、受欢迎等特点。纯情是拜伦的爱情体现,痴情与被爱则多为拜伦对女方的爱情期望。不幸的初恋、糟糕的婚姻会对拜伦有什么影响呢?更加渴盼真情,抑或在自暴自弃中放浪、滥情。   唐璜和贵妇朱丽亚之恋比较单纯,不受世俗约束:“不求海誓山盟,不求地老天荒,/少女无忧无虑,……/……/她像一只纯洁无知的鸟儿,/落在情人边上只有欢乐,/她从未想过朝三暮四,/所以从未提到‘贞洁’二字。”[34]这和唐璜与姐姐、意大利贵妇的恋情相似。朱丽亚为唐璜身败名裂,尚且写信表衷情:“我那女子的心灵,它固守于/一个身影,其他已不让我心动,/……/我心灵也永远朝着你的方向//……//……/用爱情陪伴余生,永远地为你祝福!”[35]
  海蒂对唐璜的迷恋可谓生死相倾(唐璜被卖后海蒂伤心而死)。拜伦对海蒂无疑是赞誉有加:“不谙世事的少女‘自然而纯洁’,/她的性格由于热情生成。[36]海蒂的痴情是拜伦的向往。不管拜伦自己在感情中是否痴情,《唐璜》中对痴情的强调还是很强烈:“唐璜,你是否还记得朱丽亚?/往日的情怀怎能忘掉?/……/每当你的良心在自责,/是月夜帮你掩盖了一切。/把祸根深深地埋在土里,/为什么男人一见美丽的姿色/便被她掠去了动摇的心。”[37]拜伦一面崇尚痴情、鄙视游戏,一面也难耐诱惑:“我鄙视厌恶爱情的背叛者,/如果谁水性杨花本性轻薄,/把永恒的爱情当做游戏,就会遭到我的唾骂,/永恒的爱情萦绕我的心头,/在昨天的狂欢舞会上,我遇到一个人,/她来自米兰,像天仙般美丽,/我的心狂跳,我感到自己堕落。”[38]这段诗句是拜伦爱情观的表达,也是对拜伦感情的注释――面对佳丽心自许。
  唐璜很受女人喜爱,男女间常常是女方主动,他也是个情场高手:“他用有效的手段,使女人靠近,/不管她们是烈女还是荡妇。”[39]值得注意的是,唐璜对女性的吸引力常常来自于自身的相貌美:“女皇低头看,小伙子抬头望,/两人充满爱的目光交织在一起;她/爱上他的俊美,他的面庞,还有――/谁也不知道是什么!”[40]后来诗人一句总结:“而且他相貌俊美,这一特点无一女人不加赞叹。”[41]不知拜伦初恋的受挫是否和跛足有关,但受挫后找个可以致胜的办法是常见的爱情心理,那么增强相貌上的吸引力就是常见做法。
  拜伦初恋的受挫一定程度上使得他极为渴盼纯粹的感情和美满的婚恋,并且希望女方主动。从现实看,优秀的男女都比较高傲,都希望对方主动。由此来看,唐璜的被爱和多爱就是拜伦的心机了。
  通过文本细读,运用心理分析,可以判定《唐璜》的自传性。通过对《唐璜》自传性的解析,可以总结出作家自传性创作及其作品的一些规律及特点。作家的经历、外在环境等通过移植、变形、剪切等进入作品中。而作家的思想、情感、心理在创作中要么含蓄潜在,要么直接显现。自传性创作中,作家宣泄自我情感、反思自身生活、塑造理想事物。在作品中,作家会对自我需要加以实现,对自我形象加以美化。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22][24][25][26][27][28][29][30][31][32][34][35][36][37][38][39][40][41][英]拜伦.唐璜[M].宋珂,译,北京:金城出社,1999:85,12,16,21-22,19-21,29,22,23,12-13,13-17,16-17,34-35,19,19,20-21,23,132,24,26,28,24-27,29,18,28,28,148,134,203,30,89,90,164,83,168,171,171,661,491,717
  [23]刘海刚.《唐璜》中拜伦形象浅析[J].丝绸之路,2009,(24):58
  [33]刘海丽.雄鹰孤独的背后――解读《唐璜》所体现的拜伦的精神倾向[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03):67
  作者简介:苏葆荣(1984-),男,汉,甘肃通渭人,西北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钦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4056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