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品德根植于儿童生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钰华

  孙钰华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新疆教育学会幼儿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OMEP委员,中国学前教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学前教育。
  幼儿品德教育是人生道德教育的起点。对于不同阶段的人应怎样将品德教育落到实处,中外学者都有相应的研究。
  朱熹把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划分为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其中8~15岁为小学教育段,即蒙养教育段;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段。他认为这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学其事,学着做符合“人伦天理”的事情,并将之总结为“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和“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这样一些内容;大学教育则是小学教育的扩充和深化,要求“明其理”,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德”,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朱熹认为,对年龄幼小的孩子,最为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理讲不清楚的时候,可以先不讲,就照着去做就可以;而到了思维发展起来以后,就必须要明白其中的道理,把这些好习惯应用于高大上目标的追求活动中去,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并在“止于至善”之前永不停息的追求和努力。
  这样一种做法得到了后来理论研究的支持。德育心理学认为,品德主要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可以唤起人的道德动机,从而推动人们产生道德意志和相应的道德行为。道德认识也可称为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与道德信念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行为,对人或对事做出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道德评价。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不仅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一般地说,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或是他人、个人的行为,凡是符合自己的认识或自己所维护的道德观念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可以说,道德情感就是人们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内心体验。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积极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受到道德认识的支配,是道德认识落实到行动上产生矛盾时的支配和调节力量。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在品德的形成过程中,以上四种心理成分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开端,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产生的基础;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品德形成的中间环节,不仅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倾向,而且对道德行为可以起到一种激励和定向的作用;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的指导下,在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推动下,通过训练形成起来的,同时它又对巩固和发展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起到促进作用。
  西方理论中的唯智派认为人的品德形成主要取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和智力与道德动机的形成与发展,他们认为大部分不道德的举动,都是由于愚昧无知,由于缺乏对各种事物的健全概念所形成的;行为派认为人的品德甚至整个人格都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总和,是人们各种行为习惯的最终产物。因此在实施道德教育时,唯智派强调道德知识的系统讲解;行为派强调严格的行为训练,重视环境、社会文化、榜样强化等客观条件对品德行为的影响。但事实证明,都是有所偏失的。
  品德教育中并不存在机械化的固定教育模式,中国学者提出了品德教育的多种开端性。由于幼儿的成长环境和接受的影响各不相同,知、情、意、行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导致了不同的品德结构,有的人是认识不到位,有的人是缺乏道德情感,无法转化为道德行为,有的人是道德意志薄弱,不能克服困难坚持道德行为。而有的人则是行为能力弱,不知道在不同场合下如何落实道德行为。这就给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如何针对不同的人给以针对性的教育,哪里薄弱就从哪里入手,道德认识不清的就讲道理,提升道德认识;没有情绪体验的就创设情境体验介入其中的悲喜,提高情感敏感度;不能持之以恒,就锻炼其克服困难、感受道德行为的善与美的意志;知、情、意多个要素共同协调发展,最终表现为良好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根本。具体到每个孩子的身上,就是要根据其要素的发展情况来选择最需要、最迫切和最能奏效的方面作为某一次思想品德教育的开端,开拓多种渠道,有的放矢地促其均衡发展。
  这一理论支持了朱熹的做法。在幼小阶段无法讲通道理时,要模仿道德行为,在道德行为的模仿中培养道德情感,对好的、善的、对的、真的、美的事物给以肯定,体验正面积极情感;对差的、恶的、错的、假的、丑的事物给以排斥,体验消极情感。这也是现在幼儿德育教育中常见的“两张皮”的问题。以此作为理论铺垫,具体到栋栋的表现分析如下:
  分析1:道德认识不到位
  栋栋没有认识到排队是美好的公共场所的秩序行为,插队是错误的;没有认识到推倒别的小朋友,并且不说道歉的话是不道德的。他认为只要能够达到目标,得到老师的表扬,用什么方法都可以,没有认识到个人目标和公共生活之间的关系。
  分析2:道德情感淡漠
  栋栋在被批评时没有产生情感体验。并没有认为被批评是因为做得不对,而产生“心里难过”“不好意思”等心理。这些情感体验的缺乏,就会导致道德品质发展中教师以及家长引导的无效。这时候,批评多少次,你批评你的,我做我的。在没有道德情感做杠杆调整的情况下,“狠狠地批评”一顿和“狠狠地批评”两顿,“狠狠地批评”和“批评了一顿”全无区别。也就是说,与批评的次数和程度无关。
  分析3:教师缺乏品德教育的基本策略
  与栋栋的谈话,是对栋栋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但是老师平常谈,“他总是一言不发,望向别处”,忍无可忍时的谈话,可以想象那三个一连串的发问中的老师是怎样的语气、表情和咄咄逼人。这不是一种希望达成师幼理解的沟通与交流。
  对策:
  第一,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变化系统,教师一定要有教育的针对性,在日常生活中结合一日生活日程,把品德教育贯穿始终,不是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才开始,批评不是唯一的方法。在幼儿教育阶段要结合三维目标,培养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第二,教师要加强教育专业素养,学会理解幼儿,与幼儿进行沟通。不能跟孩子对话,就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要言传身教,用自己好的引导和好的示范,给人生之初的品行一个好的开端。要牢记,幼儿园教师是以爱来做引导和示范的,不是来管住孩子的。
  品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种方法对一种问题的简单函数,任何想要一蹴而就的想法都是徒害而无益的。幼儿的品德形成,需要家庭、社会和幼儿园共同做长期的细致而复杂的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4136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