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抓住新旧知识联系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数学课程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特点,也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抓住纵向、横向以及新旧知识联系点,切实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关键词:数学课程  新旧知识   教学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而数学学科的逻辑性,恰恰反映在它的严密性和新旧知识的连贯性上。每一部分的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巧用新旧知识的联系,突破教学重点,显得尤为重要。
  统观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每个“知识块”都是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分为各循环段,各单元,各章节来编排的。如计算教学整数是从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到百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由万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到万以上数的认识和计算;小数和分数则是由包括初步认识两个循环段组成。从章节上看,整数的加减法由不进位到进位,由不退位到退位;分数则是由同分母加减法到异分母加减法等等。这样,循环段与循环段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章节与章节之间,既存在纵向联系,又存在横向联系,既有知识系统的标志,也是研究新旧知识的着眼点和切入口。
  有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教给孩子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以教师只有非常明确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迁移规律搞好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就需要在两个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做文章,形成了容易解答的一个新知识,这样过渡自然.,学生接受起来才会轻松顺畅。平时教学中,我正是充分考虑这一点,才会以学生原有知识为起跑线,提供冲刺的跑道,让学生在老师的有序指导下完成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顺利跨越。现就本人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巧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来提高课堂效率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抓住纵向联系,深化知识生长点
  如学习异分母加减法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小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等计算,在这些计算学习中只要牢牢抓住了“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这一概括性很强的观念,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奠定相关的旧知基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二、加强横向比较,突出知识连接点
  如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掌握了个级的读写法,理解了数位顺序和计数知识,到学习多位数的顺序和读写法就可以水到渠成地以旧引新了。
  三、巧用新旧联系,强化概念的衔接点
  在传授新知时,必须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并区别新旧异同,从而揭示新知的本质。如讲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可通过应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进行整数简便计算进行引入讲解等等,让学生在学习时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四、在新旧知识联接处设问,突破新知的难点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小数”的时候,师:出示 12×6=72,1.2×6=?,引导学生观察题目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呢?生:点在7和2之间,因数中是一位小数,所以积也是一位小数。师:那么12×0.6呢?为什么积都是7.2呢?生:略。师:再仔细观察,1.2×0.8,与前面的有什么不一样呢?依据前面的认识,猜一猜,积的小数点又点在哪里呢?你能用以前的知识证明它吗?生:我可以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得出:“一个因数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另一个因数也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积就缩小到它的一百分之一,所以应该是0.72。”……通过提问,学生有效地沟通新旧知识的连接,能够更有利于自主建构知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平时如果在教学中能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能根据后继学习的需要,适时地、有限度地作一些拓宽、渗透,就可以把各个部分的知识像链条一样连结起来,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积极氛围,必定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4183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