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工业技术创新:三季度形势分析与四季度走势判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2014年第三季度,我国工业领域科技工作稳步推进,国家进一步明确了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和要求,知识产权战略不断深化,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继续提升,首届中国质量大会顺利召开,质量品牌工作逐渐升级,为未来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展望第四季度,全国工业领域在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和质量品牌方面将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继续加大政策力度,改善企业发展环境,提升企业创新活力和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对此,我们从建设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推进知识产权管理和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基本情况
  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个部门推出了一系列举措。
  第一,深化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改革,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7月2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选择部分中央级事业单位,开展为期一年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把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赋予创造成果的单位,进一步激发科技机构和人员的内在活力与动力,加快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
  第二,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为创新驱动提供支撑。
  第三,加强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实现科技资源的积累和共享。8月31日,科技部颁发《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旨在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将科技报告纳入科研管理,加强各类科技计划协调衔接、避免科技项目重复部署,利于广大科研人员共享科研成果、提高国家科技投入效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第四,强化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发挥小微企业的创新生力军作用。
  各地方积极配合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为落实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地方纷纷付诸实践。湖北省武汉市将产学研合作体系作为工作重点,旨在推进自主创新能力以实现创新驱动。湖南省以推动中小微企业创新为介入点,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中小微企业的创新,进而有力地支撑了高新技术产业的稳步增长。安徽省启动了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计划用10年时间遴选支持10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的领军人才,为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浙江省加大科技企业信贷扶持,力争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工业领域知识产权发展频现新动向
  2014年第三季度,我国知识产权创造数量仍稳步上升,截至2014年8月,国内发明专利受理数量累计达到417606件,同比增长13.1%;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量103807件,同比增长4.2%。同时,工业领域知识产权发展在运用和政策环境方面均出现新趋势。
  第一,知识产权运用出现新的动向。6月,特斯拉公司CEO埃隆・马斯克表示将特斯拉专利免费开放给其他生产商,此举将有利于知识产权运用模式创新,并推动整个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美国高通公司反垄断案进入了最后的处罚程序,处罚结果可能最快11月对外公布,所涉及的取消专利反授权或将在通讯行业引发震动,加速国内手机市场的“洗牌”步伐。
  第二,知识产权国家政策持续优化。7月,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加强和改进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遵照《意见》精神,各省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重点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示范活动的通知》,评选出知识产权运用示范企业354家。
  工业质量品牌战略实施效果明显,但问题犹存
  第一,首届中国(质量)大会成功召开。9月 15日,以“质量、创新、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中国(质量)大会成功召开。
  第二,工业质量品牌战略实施效果明显。质量品牌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关系到亿万群众的福祉。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工业质量品牌战略,全面强化工业质量监管,今年6-9月份行业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质量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质量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基础明显加强,质量发展环境日益改善,行业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有序推进,质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
  第三,当前我国工业领域质量问题不容忽视。目前我国工作发展仍然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产业“大而不强”,质量安全事故等问题时有发生,质量问题尤为突出,如在欧盟RAPEX(非食品快速预警通报)通报的产品召回各国所占比例中,我国出口的产品长期处于问题产品数量的首位,2013年更是高达59.25%。在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通报的召回产品各国所占比例中,我国连续三年上升,2013年高达62%,也是首位。
  另外,激烈的国际竞争也对我国工业质量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我国工业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推动各方把促进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经济质量效益上来,把注意力放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上来,牢固确立质量即是生命、质量决定发展效益和价值的理念,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紧紧依靠深化改革,在不断发展中打好全面提高工业质量攻坚战,实现宏观经济整体和微观产品服务的质量“双提高”。
  主要问题
  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不完善难以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这不仅指经济增速的放缓,更是增长动力的转换、经济结构的再平衡,是复杂的系统转型,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是“新常态”下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完善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是实现创新驱动的核心载体。
  但是,当前我国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尚不完善,主要体现为:主导创新方向的龙头企业缺乏,产学研互动协作不紧密,产业基础共性技术薄弱,成果产业化困难,投融资渠道不畅等,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的要求,更难以支撑“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   创新资源碎片化是制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管理条块分割,科技计划、创新资源投入相对分散,一定程度上造成各领域科技资源碎片化,资源配置的短缺与重复现象并存,同时,创新活动分散在不同单位进行,难以形成创新链。
  我国科技创新项目较为分散,又多以单项技术为主设立,本就存在着体量小、学科单一、综合度低等问题,这些项目分散下达到多个承担单位,每个项目承担单位彼此独立,只完成技术研发任务,不考虑成果能否与产业链其他环节的技术匹配衔接,进而转化为实际产品,直接阻碍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知识产权运用能力较低削弱企业市场竞争力
  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偏低,仍是中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发展面临的“痼疾”。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活跃点少,截至目前,仍只集中在北京、上海、西安和沿海地区等少数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中,其它大部分企业知识产权运用经验不足。
  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程度偏低,总体来看,国内企业的知识产权运用主要集中在自主专利产品的转化推广和纠纷应对上,只有少数行业领头羊企业具备将专利上升为标准的能力,在知识产权资本化、专利运营、交叉许可和深层次的知识产权协同等运作手段上,更鲜有企业能够涉及。这一问题,已经严重削弱了中国工业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知识产权运用的制度环境尚待继续优化
  国家重视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工作,积极颁布政策和意见,但在政策细化上,相关部委和地方知识产权机构还需进一步跟进,在政策落地和能力培育引导方面,仍需加强力度,探索行之有效地工作方式。
  对于企业,由于所属行业或自身发展程度等原因,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不完善,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着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和资金缺失的问题,知识产权培训不系统、不深入,知识产权意识难以提升,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也仍存在着服务质量不高、人员不专业等缺陷。
  四季度走势判断
  加快建设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工业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保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快打造这一战略在工业领域落实的载体是当务之急。
  美国政府在2012年就提出建立“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建设由15个(后来增加到45个)制造业创新中心组成的全美制造业创新网络,作为打造美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和新竞争优势的重要载体。为应对国际竞争,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工业强国,近期我国也将加快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整合资源,盘活要素,凝聚人才,进而释放创新潜力,提高创新效率,全方位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真正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工业强国建设的方方面面。
  加快创新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
  为解决当前创新资源碎片化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着力进行科技资源的整合,将目前分散在不同部门的财政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管理,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家财政资金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
  因此,在第四季度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将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径选择、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进而实现创新资源有效整合。整合后的科技资源配置将形成目标明确、边界清晰、相互协调的布局,同时,建立起决策、实施、监督相互独立的管理机制,确保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知识产权发展将持续稳步上升,管理将进一步深化
  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不断深化,2014年第四季度,知识产权创造数量还将持续上升。以海外竞争和反垄断为主要目的,国内知识产权运用能力表现为应激性成长的特点,但由于知识产权创新质量偏低,运用空间偏小,国内知识产权运用能力的提升速度总体偏缓。
  以《意见》为统领,各部委将继续深化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继续重视对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的培育。同时,针对当前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优化行政管理体系和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将被提出。
  企业质量品牌意识不断深化,责任主体意识不断加强
  随着第三季度召开的首届中国(质量)大会精神不断落实,我国企业质量品牌意识不断深化,将更加明确坚守商业道德的义务,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主体责任,高度重视创新、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等环节。
  展望2014年第四季度,企业将更加重视以下的三个方面:
  一是紧盯市场,不断根据市场的变化提供适合的产品和服务;
  二是以讲求诚信为基础,提高产品的实物质量为核心,提升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为导向做好质量品牌工作;
  三是不断总结、提炼、改进,融合出一套与市场竞争需求相适应的企业管理体系。
  总之,企业将以提升质量品牌作为促进工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的新路径,加快完成转型升级。
  政府将继续重视行业政策法规和标准建设工作,努力构建全社会质量共治机制
  法规、标准和社会环境是企业提高质量的重要驱动力。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健全,必须坚持标准引领,法制先行,树立中国工业质量标杆。
  展望2014年第四季度,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继续重视行业政策法规建设,完善国家标准体系,推进强制性标准改革,提升标准和检测的有效性、先进性和适用性。
  另外,预计还将继续鼓励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优劣“用脚去投票”,举报工业质量违法行为,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倒逼工业质量提升,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社会氛围。
  相关链接
  技术创新特点
  “创新”最早由熊彼特提出,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简单的说,创新就是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技术创新分为独立创新、合作创新、引进再创新三模式。
  而今对技术创新的全新理解是: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它包括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这两大环节。这样理解的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技术的商业应用和创新产品的市场成功,在这一点上,与第二种观点一致。然而,这一观点并不仅仅关注技术创新中的市场导向,它也关注技术开发本身。由此可以看到,从科技与经济一体化过程与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来理解技术创新,在理论上吸取了上述两种观点之精华,这一理解应成为实践指导。
  技术创新既可以由企业单独完成,也可以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完成,但是,技术创新过程的完成,是以产品的市场成功为全部标志,因此,技术创新的过程,无论如何是少不了企业参与的。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知识社会的形成,科技界日益认识到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
  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技术创新活动绝非简单的线性递进关系,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创新链条,而是一个复杂、全面的系统工程。在多主体参与、多要素互动的过程中,作为推动力的技术进步与作为拉动力的应用创新之间的互动推动了科技创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4371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