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太极拳教学教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结合体育教学管理和太极拳教学方法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太极拳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等问题进行论述,试图将传播太极拳文化与学习太极拳技术有机结合,体现以文化传承带动技能学习的新理念,为优化太极拳的教学方法提供指导和理论参考。
  关键词:太极拳 教学教法 研究
  一、前言
  太极拳运动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的一项原创性文化成果,它不仅是一种积极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重要健身手段,也是一种陶冶性情、追求和谐的高雅文化,其中所蕴涵的意境是一般身体运动所无法替代。
  “二十四式太极拳”是众多太极拳类中普及率最高、传播最广泛的一个套路,是广大群众最喜爱、参与人数最多的一项健身运动和文化活动,同时也是各类体育院系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多年来一直沿袭着“口授身传” 的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它动作变化多,既要求手、腿、身、步的高度配合,又要身体运动与内在精神意气的协同一致,学习者对动作的掌握上往往存在一定困难。同时,传统的教学方式缺少灵活性,简单的口令和示范难以传达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且由于动作比较舒缓,难以调动青年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果能合理地将太极拳文化与太极拳技术的传承有机结合,体现以文化传承带动技能学习的新理念,丰富太极拳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对于提高太极拳教学效果,弘扬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太极拳教学教法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过于陈旧
  传统的太极拳教学理念,过分强调传授动作技能,忽视对武术精神和太极拳文化内涵的传授。老师在课堂教授太极拳时往往只简单地讲解太极拳的发展及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学生在学习太极拳时缺乏对武术精神和太极拳文化的理解,不能够体会到太极拳的真正含义。
  传统教学理念是封闭性的,教师往往只探讨“如何教”,总是以“教”为出发点的传授型教材模式,不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单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口授身传”。教师在教授动作时,通常是边讲解边示范或者先示范后讲解的方式,讲解示范完毕后,学生自己练习,在练习中教师在旁边不停的纠正学生们的错误动作。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能够很好的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3.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现代教学的手段是多样化的,作为传统的武术教学中的太极拳教学,本身就需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作为教师往往只注重自己以往的经验和实践,年复一年的教授同一课程,缺乏对自己教学方式的探索和改进,从而导致教学方式的落后,并且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优化太极拳教学教法
  1. 突破传统教学理念,注重文化传承
  首先,太极拳是武术的优秀拳种,注重内外兼修,具有外在舒缓、柔和、自然的拳式和内在的松静、安舒、平和的心境。所以,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不仅在于锻炼身体,随着圆活、舒展的拳式和松静、平和的心境,会展示出每个人自身的内外和谐、平衡之美以及太极的刚柔之美、神韵之美,进而彰显东方的文化美,这对于习练者一种精神的享受。此外,在旋律优美的音乐伴奏下,增加了拳与音乐的交融美,动与静的协调美。这种心灵上的享受,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因此将太极拳文化与学习太极拳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加了太极拳教学的文化含量和趣味含量,更能体现出以文化传承带动技能学习的新理念。
  2.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教材内容、教授对象的水平和能力以及教学条件,合理运用适当的讲解、示范、练习和比赛等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太极拳动作的攻防含义,是太极拳教学与其它体育项目教学的最大不同之处。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着重讲解攻防含义在太极拳教学中的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作的易学性,并通过对比试验,获得可行性结果。教师讲解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合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注意讲解的时机和效果。同时,还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肯定,通过动作讲评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增强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心理上的暗示等良性刺激,鼓励、帮助学生更加完美、准确的完成动作。比如教师轻念“全身放松,心情平静”,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独立蹬脚时,教师鼓励提示“站稳”“坚持”,增强学生信心等。这对学生顺利完成动作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此外,可以通过练习法和比赛法的合理运用,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教师在运用练习法时要教会学生自练的方法,向学生传授模仿练习、反馈练习、强化练习的基本构成要素,以及自我调控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的自我练习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创设学生独立进行练习的环境和条件,灵活采取分组练习、个人联系、自由练习等形式,营造学生自练的环境与氛围。比赛法同练习法相比,是合理利用“竞争”因素,使学生处于高度集中和紧张状态,对机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可有效地发展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在复杂条件下沉着、果断、和自制能力,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教学中采用分组比赛、推选代表赛、个人测验赛等手段,对激发学生情绪、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
  3.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积极性
  根据认知系统学习理论,对简化太极拳的教材模式进行了改革,即由传统的以“教”为出发点的传授型教材模式,改变为以“学”为主体自主性学习的教材模式,努力探索“学生如何学”,强调师生互动和学习的自主性与系统性;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充分发挥主动自主学习的条件,鼓励学生互教互学,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同时还要注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在运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人机对话和交互学习功能(如:图片、音乐、视频),实现个别化教学,满足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要求,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效率。以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起势为例:先让学生观看录像,刺激其感官细胞,从而使学生有主动学习太极拳的兴趣。接下来讲解第一组起势动作的实际意义与作用。起势是一个典型的防守解脱动作。它在于,当被对方从正面双手抓住两肩部时,已方双手由下而上上移,从对方双手的内侧按压对方双臂,从而完成解脱过程。讲解完毕后,找学生演示动作要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他的防守功效,这种视频与教学讲解、示范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左右野马分鬓”时有双手体前“抱球”似的动作,仅仅依靠提示往往不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如果运用篮球,“抱”于体前,就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又如,“手挥琵琶”,“白鹤亮翅”等形象的提示,促进学生的想象思维,加深动作概念的理解,以利动作的掌握。根据不同的动作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动作质量和教学效果。   4. 遵循教学原则
  4.1 教拳育人原则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教师认真严格和敬业奉献精神,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然而,教学仅有严格一面还是远远不够,教师在教学中应贯彻教拳育人的原则,在教授技术动作的同时,不仅要发扬尚武崇德的优良传统,激发学生热爱、继承、发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特别对待基础差、进步慢的学员,教师更要满腔热情,不厌其烦,一视同仁,更应该把这种精神与当前社会道德发展相结合,寓德育于习武之中。
  4.2直观与思维相结合原则
  直观性,指的是在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如模仿、观察、观摩、纠正等等,丰富学生的感官认识和直接经验,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掌握所学的技术。思维性,是指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判断、总结,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丰富理性认识。武术界有“光说不练嘴把式,光练不想傻把式”的谚语,说明二者结合的必要。
  由于太极拳的动作复杂,只有反复练习才会掌握技术,从这一点上看,直观性原则显得更为重要。教师除了直接示范,语言讲解、口令提示,辅导纠正之外,还要注意充分利用电化教学、照片、挂图、表演、观摩等各种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完整、正确的动作形象和概念。
  4.3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安排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不断提高。运动负荷也要由小到大,逐步增加。
  难和易、繁和简、深和浅都是相对的。同是二十四式太极拳,对某些人来讲很容易,但对另一些人可能就较为困难。初学时可能较难,学了一段时间后可能又会觉得容易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不适当的部分。
  4.4合理安全原则
  教学内容、进度、步骤、手段、运动量都要周密计划,合理安排,符合学生实际需要和可能,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安全,尽量防止运动伤害。由于太极拳是一项柔缓运动,有些教师容易忽视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教学要求会过高过急,超出学生现有能力。学员中也有“恨病吃药”,盲目加大运动量的现象,这些都会导致教学的失败。
  四、结论
  传统的太极拳教学理念,过分强调传授动作技能,忽视对太极拳文化内涵的传授。在现代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武术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理解,激发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同时更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和练习,使简化太极拳教学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学习方式上产生质的飞跃,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对促进太极文化的传承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唐豪.太极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 李德印.太极拳规范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3]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传统武术教程(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4] 王宗岳.太极拳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5] 闫洪涛.武术的文化底蕴与运动原理[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刘卫峰,男,1970年,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6964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