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有一种智慧叫倾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白金声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有一位知名的主持人叫林克莱特,在一次电视直播现场,他采访了一名年仅四岁的小朋友:“你长大后,想干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一名飞行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用他那稚嫩的声音说道:“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自己的降落伞跳出去。”当现场的观众笑得前仰后合时,林克莱特继续关注着这个孩子,万万没有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便夺眶而出,这才使得主持人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以试探的口气问他:“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小孩子的回答透露出一个儿童真挚的想法:“我去拿燃料,还要回来的!”此时,演播大厅的笑声顿时停止了,所有的观众目瞪口呆,不知道此时该说些什么,空气仿佛凝固了,瞬间全场爆发出长久而热烈的掌声。林克莱特抱起这位小朋友,深情地吻着那淌满泪水的小脸蛋说:“你是一个英雄!”
  林克莱特之所以能成为知名的主持人,是因为他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能够让孩子把话说完,并且在“现场的观众笑得前仰后合时”,仍保持着倾听者应该具有的一份亲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正是这份亲切、平和、耐心,让林克莱特听到了这名小朋友最善良、最纯真、最澄澈的心语。假如他草率地、武断地终止了小朋友的想法,如此经典、真挚的故事恐怕是难以寻觅的。
  由这个动人的故事笔者想到了课堂教学。
  课堂是让生命充盈着灵气、智慧、活力、激情和成长的地方。课堂上,回答问题是重要的教学环节,老师们也因此非常重视。可是,学生回答问题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当出现“旁逸斜出”的时候,有的老师便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发言,并期盼其他学生的正确发言。笔者认为,这种马上“判刑”的做法是不足取的。须知,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科学需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艺术需要丰富多彩,熠熠生辉。答问时,教师应当是机敏的倾听者,要沉住气,舍得让学生把话说完,千万不要急于打断学生的发言。因为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意味着还其思维的自由,意味着对其人格的尊重。当然,在认真倾听的同时,还需适时点拨,运用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并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在这方面, 贾志敏老师堪称典范。一次,贾老师让学生用“姆”字组词,有个学生说:“‘养母’的‘母’……”学生卡壳了,课堂上哗然一片。贾老师微笑着示意学生静下来:“你们别急,他没说错,只是没说完!”接着又转向那位学生,“你说得对,是‘养母’的‘母’……”学生在贾老师的点拨下顿悟了,连忙说:“是‘养母’的‘母’加上一个女字旁,就是‘保姆’的‘姆’,我组的词是‘保姆’。”在贾老师不动声色的巧妙引导下,避免了这位学生在课堂上遭遇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了他的心灵,这样的老师任何一个学生都会打心眼里佩服的。
  叶澜教授曾说:“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的思维火花。”是的,倾听是一种责任,倾听是一种引导,倾听是一种智慧,多些耐心和爱心,尊重学生的发言权,从自己的每一堂课做起吧!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9041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