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脑电图及体感诱发电位测定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凌中义 王誉霖 黄维勤

  摘要:目的 探讨脑电图(EEG)、体感诱发电位(SEP)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采用EEG和SEP监测方法,对72例脑出血患者在发病24h内及15d时进行监测及Glasgow昏迷评分。根据预后结局分为良好组和不良组,比较两组指标与预后结局的相关性。结果 发病24h内良好组的EEG和SEP正常率、Glasgow昏迷评分≥6比例较不良组高(P<0.05);而15d时良好组的EEG和SEP正常率仍较不良组高(P<0.05);但Glasgow昏迷评分≥6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EG和SEP测定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特异性高.预测预后提供了客观、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脑电图体感诱发电位;急性脑出血;昏迷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生活环境及压力的改变,三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急性脑出血患者呈急剧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及生活质量,也成为神经外科致死率及致残率的主要病因[1]。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预后评估较受临床关注,且目前主要依靠方法是影像学检查及Glasgow昏迷评分等,但评估的特异性较差,脑电图(EEG)、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目前公认的评判脑功能状态和客观反映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的指标,对预后有较高的评估价值[2]。本研究通过分析EEG和SEP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监测评估,进一步确定EEG和SEP的临床使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脑出血患者72例,男47例,女25例;年龄18~80岁,平均47岁。入选标准:①头颅CT或MRI有明确的脑出血证据;③排除合并有严重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1.2分组 依据患者预后结局分为两组:良好组,预后良好共33例,男性19,女性14例,平均年龄(58.6±13.2)岁;不良组,预后不良共39例,男性27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1.8±14.7)岁。两组的年龄、性别、原发基础疾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3监测方法
  1.3.1诱发电位测定 采用美国CADWELL多功能术中监测诱发电位仪,对所有患者入院24h内及发病15d时进行诱发电位检测。在安静情况下测试(不配合者可静脉泵注丙泊酚2mg/kg),监测内容包括EEG及正中神经SEP。
  1.3.2 EEG监测 按照国际10/20系统标准放置电极,单极导联法盘状表面电极记录,作用电极≥10个,分别置于Fp1、Fp2、F7、F8、C3、C4、P3、P4、O1、O2;每次描记不少于30min,其中不出现>2μV的脑电波活动,即为病理性电静息EEG。参照Synek标准[3]脑功能评级,分为5级(表1)。
  1.4判定标准
  1.4.2 SEP异常的判定标准为 ①潜伏期和(或)波间期延长>平均值+3个SD;②波幅明显降低伴波形分化不良或波形消失;③双侧各相应波幅差值>50%。
  1.4.3预后评价 分析随访应用GCS评分分级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预后评价,具体为:①死亡为1级;②植物状态为2级;③重度残疾为3级;④轻度残疾为4级;⑤恢复良好为5级。将3~5级定为预后良好,1~2级定为预后不良。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检验,计量资料采取组间t检验方式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方式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EEG检测结果 本组72例患者中,Ⅴ级42例,其中首次监测25例为Ⅴ级,其余9例为Ⅲ级(δ活动脑电改变为主),8例为Ⅳ级(低波幅脑电活动3例、α昏迷脑电改变5例),均在随后的监测中(12~36h内)转变为电静息;Ⅳ级10例;Ⅲ级14例,其中2例纺锤昏迷脑电图,第2次复查转变为以δ活动为主,第3次复查1例以θ节律为主并有少量α波;Ⅱ级4例;Ⅰ级2例。
  2.2 SEP检测结果 本组33例行SEP检测。首次检测中,7例N9电位正常、P14和N20电位存在,其中2例24 h后复检P14和N20电位消失;11例N9电位正常、P14和N20电位消失;15例N9电位潜伏期延长和/或波幅降低、P14和N20电位消失,其中3例于24h后复检结果同上。
  2.3 两组发病24h监测方法与预后关系比较 良好组的EEG及SEP正常率、Glasgow昏迷评分≥6比例较不良组高(P<0.05)。
  2.4 两组发病15d监测方法与预后关系比较 良好组的EEG及SEP正常率仍较不良组高(P<0.05),但、Glasgow昏迷评分≥6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由于急性脑出血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致死率也保持在30%~50%,因而患者的预后受到临床医生及家属的高度关注[4]。早期科学判断患者的脑损伤程度对于了解预后有重要作用。临床对于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脑损伤程度判断以往通过采用影像学检查或临床GCS评分方式,但结果与实际临床结局相差较大,特异性不强。
  EEG的异常程度和患者脑功能意识程度平行,急性脑出血昏迷患者脑电图表现多为广泛存在的大慢波,且脑功能损害的程度越重,脑电图的波率越慢,波幅越低,最后发展为平坦波,而平坦波常提示病情不可逆转。通过长时间监测脑电图,观测脑电活动的动态变化及睡眠周期,动态评价脑皮质的反应,这对患者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在先后2次监测显示良好组诱发电位EEG、SEP正常率均明显优于不良组。两组Glasgow昏迷评分指标在发病早期是有统计学差异,而发病15d重复进行检查,显示两组的Glasgow昏迷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而与Glasgow昏迷评分相比,诱发电位EEG、SEP监测判断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预后要有明显的特异性及客观性,预后结局判断结果更加准确,因而适宜在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Morris S H,El-Hawary R,Howard J J,et al.Validity of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as early indicators of neural compromise in rat model of spinal cord compression[J].ClinNeurophysiol,2013,124(5):1031-1036.
  [2]Fedorow C,Grecott HP.Cerebral monitoring to optimize outcomes aftercardiac surgery[J].Curt Opin Anaesthesiol,2010,23(1):89-94.
  [3]Quarti A,Manfrini F,Ogvanu A,et a1.Non-invasive cerebral oximetry monitoring dur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 incongenital cardiac surgery:a starting point[J].Perfusion,2011,26(4):289-293.编辑/孙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9557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