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013年乌鲁木齐市酱卤肉制品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泽玺 谢晋

  摘要: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餐饮业酱卤肉制品卫生状况,进一步提高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方法 依据 GB2726-2005熟肉制品卫生标准进行检测、评价。结果 2013年送样检测酱卤肉制品151份,不合格率为19.87%。高温季节大肠菌群不合格率明显大于低温季节大肠菌群不合格率(?字2=7.359,P<0.01)。结论 我市餐饮场所酱卤肉制品卫生情况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超标,要加强监督和检测力度。
  关键词:酱卤肉制品;检测;乌鲁木齐 酱卤肉制品是以鲜(冻)畜禽肉和可食副产品放在加有食盐、酱油(或不加)、香辛料的水中,经预煮、侵泡、烧煮、酱制(卤制)等工艺加工而成的酱卤系列肉制品[1]。酱卤肉制品是我国传统食品,由于其独特的香味和口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由于酱卤肉制品食用前一般不再经过高温处理,若生产加工环节控制不严,易造成微生物大量繁殖,对消费者身体造成危害。由此,对2013年1~12月乌鲁木齐市各餐饮场所送样的151份酱卤肉制品进行了微生物指标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试样来源 乌鲁木齐市各餐饮场所送样检测151份。
  1.2微生物卫生指标 依据 GB2726-2005熟肉制品卫生标准《食品卫生标准及相关法律汇编》,共检测以下5项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菌落总数测定依据GB 4789.2-2010检测。大肠菌群测定依据GB/T 4789.3-2003检测。沙门氏菌测定依据GB 4789.4-2010检测。志贺氏菌测定依据 GB 4789.5-2012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测定依据GB 4789.10-2010检测。
  1.3评价标准 依据 GB2726-2005熟肉制品卫生标准《食品卫生标准及相关法律汇编》,酱卤肉制品微生物指标为菌落总数≤80000cfu/g,大肠菌群≤150MPN/100g,致病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不得检出,其中一项不合格即为微生物指标不合格。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字2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类酱卤肉制品检测结果 151份样品中,不合格率为19.87%(30/151)。不合格项目中,菌落总数单项不合格3份,占10%,大肠菌群19份,占63.33%,菌落总数与大肠菌群双重不合格8份,占26.67%,致病菌均未检出。
  2.2不同季节卤制品检测结果 高低温季节菌落总数不合格率见表1,高低温季节大肠菌群不合格率见表2。由表1可见,P>0.01,按a=0.01水平,故不认为高低温季节菌落总数不合格率有差别。由表2可见,P<0.01,按a=0.01水平,故可认为高低温季节大肠菌群不合格率有差别,高温季节大肠菌群不合格率明显大于低温季节大肠菌群不合格率。
  3讨论
  从检测结果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市餐饮场所酱卤肉制品卫生情况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超标。大肠菌群不合格率在高温季节和低温季节差异显著,高温季节不合格率明显大于低温季节。菌落总数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食品卫生质量的优劣。大肠菌群数的高低,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对人体健康危害性的大小。酱卤肉制品微生物易超标,一方面是因为原料肉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水分等营养物质,如温度适宜微生物就会大量繁殖;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外界微生物对肉制品的二次污染,如加工间的卫生环境差、原料和散装成品在运输和储藏中受到微生物的严重污染等。特别是在高温季节,温度较高,又是蚊蝇滋生的季节,如果酱卤肉制品不注意防尘防蝇,在外界暴露时间较长,食品加工人员不注意个人卫生,违规操作,极易造成大肠菌群超标,产生对消费者的健康隐患。
  因此,为提高我市餐饮场所酱卤肉卫生质量,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测频率,特别是在高温季节,要增加酱卤肉制品的监督和检测次数。要加强对餐饮场所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并对餐饮场所存在的问题,勒令及时整改。餐饮场所应严格落实卫生管理制度,掌握消毒技术和方法,定期对砧板、容器等进行消毒;完善卫生设施,加强防尘防蝇措施,安全储存酱卤肉制品;餐饮从业人员要加强个人卫生意识,上岗时穿戴工作服、口罩、手套,操作前后消毒洗手。
  参考文献:
  [1]GB/T 19480-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肉与肉制品术语[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编辑/孙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9711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