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贺思建:不解决问题不罢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任廷会

  扎根一线,大胆创新,36年来,凭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贺思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2000年,贵阳市劳动模范;2005年,贵州省劳动模范;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2016年,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这一系列荣誉获得者是来自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贵阳卷烟厂(以下简称贵阳卷烟厂)的副主任技师贺思建。
  凭着对机修工的满腔热忱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贺思建不断进取,每五年迈上一个新台阶。从普通的修理工成为行业修理高级技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贺思建36年如一日,无怨无悔。
  “在一线干活心里踏实”
  1974年,正读初二的贺思建就与机械结下不解之缘。他所就读的榕江县五一中学接到上级指示,要求学校开展“学工学农”活动。贺思建被安排到县城一家机械厂学习,经过半年多的历练,他对机械维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8年,他以全省前几名的成绩进入贵阳市机械技术学校就读,在校两年中,贺思建都被评为“三好学生”。1980年毕业时,贺思建以优异成绩赢得在贵阳分配工作的机会,最后他选择了贵阳卷烟厂。
  由于在校所学的是铣工专业,进厂后贺思建被安排在维修工的岗位上。但他并不满足于只修不造,一有时间,他就缠着车间里的老师傅学习钳工技术,在他看来,制作零件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机械运作背后的原理。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和学习新技术,他还自学大专课程,勤学好问,很快从一名普通的维修工成长为排除故障的能手。
  1985年至1988年,他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到贵州省经济管理联合大学进修,学习企业管理,学成归来后,被安排在三分厂设备组担任副主任。
  1992年,贵阳卷烟厂进行合并重组,领导安排贺思建去设备科或技改科担任领导职务,而他坚决要求回到一线技术岗位。
  面对大家的不解,贺思建淡定地说:“我就是机器里的一颗螺丝,螺丝离开机器就发挥不了它应有的作用,而我的兴趣就是修理改造机器,在一线干点技术活心里踏实。”
  “要对得起‘贺老外’称号”
  “产品实现的各环节都蕴藏着创新元素,只要善于发现,并用创新的思维方法大胆去改善,就能解决问题。”贺思建常这样教导车间年轻员工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
  正是大胆、创新,让贺思建有个出了名的外号――“贺老外”。
  1996年,厂里引入一台进口设备GDX2翻盖包装机,由于本土产品工艺与国外存在差异,在交机过程中,两名意大利调机专家反复调试均未成功,多次请示总部都未能解决问题。
  在一旁陪同的贺思建提出对机子进行改装。“机器不能交接本来就有问题,既然有问题那就得改。”贺思建坚定地说。
  车间总工程师强烈反对,“这么贵重的机子哪能让你随意改动。”
  贺思建琢磨了半天,发现问题所在――卡纸衔接部位的固定板块太宽,以致两机器难以磨合。“只要把固定板块的卡槽改窄,也就是说把多余部分打磨一点,就能解决问题。”
  可车间总工程师还是不敢让贺思建去冒这个险,怕他把机子损坏。贺思建再次请求,“我重新制作一个零件来替换这个零件总可以吧?如果替换不了,对原机子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听到贺思建这么一说,大家同意了。
  不到半天时间,贺思建用制作出来的零件成功替换了原部件,攻克了难关。外国专家对贺思建敢想敢做的行为敬佩不已,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好样的!你才是名副其实的‘外国专家’!”此后,“贺老外”这个称号就在全厂传开了,厂里一旦出现难以解决的机器故障,大家就会说“赶紧去请‘贺老外’”。
  其实,能成为外国专家眼中的“贺老外”并非偶然,在贵阳卷烟厂二车间包装队队长余鹏看来,这与贺思建平时的勤奋刻苦分不开。“贺师有一种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精神,有时甚至不分昼夜,在维修机器上他是一流的,在改造机器上同样是一流的。”
  2015年10月,贵阳卷烟厂提出开发异型印花内框纸的方案,在烟包内框纸上做LOGO。在骨架上印花是烟草行业中史无前例的,厂领导把此项目交给贺思建团队,要求他们在12月31日前把新包装打入市场。
  贺思建带领团队苦心专研,经过多次尝试后,他发现标识的定位仍然有0.01毫米的误差,随着机器转速加快,误差会越来越大。
  眼看任务期限临近,贺思建非常焦急。白天在车间反复试验,夜里冥思苦想。有一天凌晨两点过,贺思建突然想到用电机补偿的方式说不定能解决问题,他立即起床给团队成员发短信,被惊醒的妻子看见贺思建激动的样子以为他在梦游,他却笑着说:“要对得起‘贺老外’这个称号”,说完倒头就睡。
  第二天,贺思建与团队成员反复研讨实施后,最终用安装监测点的方式来控制误差,有效避免了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希望雷锋精神传递下去”
  在贺思建心里,有两个人对他的影响最大,一位是他的师父刘永宽,一位是高级技师刘文成。“文成师傅是厂里的标杆,这些年我一直以他为榜样。对于我自己的师父,我只能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提到师父,贺思建眼眶有些红润。
  1984年至1987年,贺思建一边进修学校课程,一边跟着刘永宽学习钳工技术,当时厂里跨车间找师傅学技术并不多见。
  “你干着铣工的活,为什么想学习钳工?”刘师傅问他。
  “我想成为复合型工人,多掌握一门技术适应面就更宽一点。”贺思建问师父收徒弟有什么要求。
  “不要攀比,做好自己该做的,下面同事看得见,上面领导看得见。”师父简简单单几句话,却成为贺思建多年的行动指南。
  师父虽已过世,但他无私的教导深深的影响了贺思建,对于设备修理方面的技术诀窍和经验,他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徒弟,同时改变以往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通过分级辅导、因材施教的方式,把维修经验制作成手册、教程,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边传授理论知识,边指挥实际操作。
  赵亦丰是贺思建的徒弟之一,起初跟着他学习技术时只是一个挡车工。有一次遇到机器故障,贺思建要求赵亦丰拆开整套机器。
  赵亦丰不解,“我已经发现了问题,为什么还要拆开啊?”在他看来这是浪费时间。
  贺思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你只能坏哪里修哪里的话,是找不出问题的真正根源的,这叫治标不治本。”
  如今,徒弟们都清楚,要想跟贺思建学技术,第一件事情不是学习怎么修理设备,而是拆分机器设备。
  2012年,“贺思建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贺思建作为工作室的核心技术骨干,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现在,工作室共有高级技师6人、技师3人、技术员1人。贺思建非常重视团队合作能力,他要求成员们要把自己掌握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有人笑问贺思建,“把技术全传给徒弟了,你就不怕饿死师傅呀?”
  “我希望他们超过我,我想看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结果。我希望雷锋精神在这个小分队里能一直传递下去。”贺思建说,工作室就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希望这个摇篮能为国家的烟草行业培养更多优秀员工。
  对话贺思建:
  记 者:你如何看待自己所获得的这些荣誉?
  贺思建:与劳动模范相比,雷锋标兵的称号带给我更多的鼓励。雷锋是我成长过程中学习的楷模,对于这个荣誉,我还需要用更多的努力让自己配得上。
  记 者:你现在的身体状况不适合长时间加班熬夜,该多休息。
  贺思建:其实很多时候我也想休息,但是我的工作就是修机器、改造机器、维护机器,保证这些机器给厂里带来效益。如果今天修不好放到明天修,这会影响大家的工作。
  (责任编辑/姚源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74021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