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庆美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社会所崇尚和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精神风尚、道德准则等构成的价值认同体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促进其理论素质提高、理想信仰的坚守、道德素养和精神风尚提升,需要深入探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思考。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 价值观教育 问题 对策
  一、“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正确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一整套观察世界、判断事物的真理标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它提供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当代,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就是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学生、武装学生,引导他们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社会发展大势,判断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从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从而促进大学生理想信仰的坚守、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抉择,进而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价值认同,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存在问题
  1 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冲击。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全方位的开放,带来各种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社会思潮的广泛传播、相互融合与碰撞。比如新自由主义思潮鼓吹极端个人主义,推崇个人权利而限制公共权力;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却打着“还原历史”的幌子,为已被历史淘汰的旧势力评功摆好,其实质是借歪曲历史本来面目来证明“学习西方”的主流文化是无法抗拒的历史必由之路,从而否定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某些文艺作品中的价值虚无主义则以低俗化的感官取向代替崇高的精神取向,以生理性的本能诉求代替精神性的情感诉求,也就是说,肉体的、器官的需求战胜了精神的、思想的需求等;显然,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主流与非主流、正确与错误、传统和现代等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相互交错和渗透,对正处于思想活跃、约束较少、接受力强的当代大学生而言,会由于“接收、选择、认同”中“过滤”能力较差,导致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影响理想信仰的坚守,降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和社会主流意识的吸引力,带来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冲击。
  2 网络信息庞杂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冲击。当代互联网以其开放性、超时空、多元性、交互性、虚拟性、分散性、隐匿性等特点,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极大的拓展了大学生观察社会的视野和知识来源的渠道,但由于大学生对庞杂网络信息的理性认识不足、同化程度较高,对不健康的、虚假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观点和思潮批判能力不够,“信息污染”会降低正确信息的清晰度和影响力,涣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接受度。尤其当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与网络信息之间出现矛盾、课堂信息与课外信息出现反差、主流价值与非主流价值出现碰撞时,其网络信息以其超越空间和时间限制的“灌输”总量,会直接影响社会主流意识和核心价值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三、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思考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价值观念形成和塑造无不打上社会变化的深刻烙印。因此从社会发展变化的特征中,关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是价值观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说服力,对当代和未来中国社会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1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加强理想信仰教育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信仰教育、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人生观引导的主阵地、主渠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员而言,首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从理论、理想、精神、道德等价值层面,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最基本、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讲清、讲透,使之在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价值目标的确定、价值行为校正、道德素质提升中发挥引领作用;(2)强化理论探讨与解答现实问题相结合。面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既要辩证的讲清“大道理”,以坚定理想信仰,又要正视现实问题、不回避客观存在,引导学生解剖主要矛盾、分清发展中的主流与支流,增强价值判断能力以提高对理想信念的坚守;(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立一支以“开放、动态、竞争”为特征的理论课教师队伍,创新人事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确保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出能进,大限度地用活人才,并将利益激励和事业性激励结合起来,提高理论课教员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
  2 加强“多部门”责任意识,强化“核心价值体系”引领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需要强化学校多部门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大学校园生活的四、五年时间中,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几百个课时外,大学生的多数时间是处于校园生活、网络生活、社会生活之中,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和冲击更多的来自校园、网络、社会、家庭。因此,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需要多部门“联动”、提高各部门、各环节的社会责任意识,包括大学思想工作者、思想理论教育者、院校党团组织、院校宣传部门、大众媒介、网络媒介、社会宣传机构等。一方面要利用各种渠道和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普及,增加社会主义意识形成的吸引力、说服力;另一方面要热切关注大学生成长中的现实困惑与心理压力,通过建立校园“心理热线”、心理咨询、展览宣传、名师解惑、普及自我调节方法等,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惑、正确解读社会热点问题,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理想和信仰,坚守正确的价值目标和人生追求。
  参考文献:
  [1]冉文伟.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其原因分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7):38-42.
  [2]马建辉.评文艺中的价值虚无主义思潮[J].求是,2009,(3).
  [3]刘江华,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5―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95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