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欠发达地区所有制结构与民营经济“主体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岳公正 朱国怀

  摘 要:“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为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推进欠发达地区扶贫开发创造了的历史发展机遇。民营经济“主体化”是欠发达地区扶贫开发的第一生产力。必须充分利用当前的大好形势,实施民营经济先导战略,即优先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形成民营经济在所有制中的主体地位,为进一步推进欠发达地区扶贫开发提供所有制保障。
  关键词:民营经济;欠发达地区;扶贫开发;所有制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072-02
  一、民营经济“主体化”:欠发达地区的所有制生产力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越是国有经济比重高和人民群众创业不足的省区,如贵州和云南、甘肃、新疆等省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基尼系数越高;越是创业活跃和个体私营经济比重大的省区,如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等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小,基尼系数越低。
  过度国有化,民营经济“配角”化,是指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过高,民营经济的比例过低或者相对过低,这是欠发达地区目前所有制结构的主要特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欠发达地区省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才技术优势,形成了欠发达地区省区的工业体系,国有经济在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中占主导地位。欠发达地区国有经济的特点:一是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民营经济比重偏小,这与全国整体情况有一定差距,尤其是与沿海地区呈明显反差;二是国有经济主要集中在以优势原材料为基础的重工业,多为国家拨款、贷款投资建设的,投资大、债务负担重;三是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企业包袱沉重,主辅分离,下岗职工再就业非常困难;四是部分国有企业设备老化,产品单一,机制不灵活,管理滑坡,发展后劲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民营经济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欠发达地区少有能在全国排上号的大型民企,且民企尚不能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柱。而产业局限在药业、房地产、农副产品加工上,也让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缺少特色。从这个层面上讲,民营经济对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作用亟待提升。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民营经济是最具活力的生产力,是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者;民营经济是欠发达地区扶贫开发事业的物质基础,是欠发达地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依靠力量;民营经济是富民经济,是老百姓的经济,凡是民营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那里的经济就充满活力和动力,人民生活就比较富裕。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欠发达地区和东南沿海先进省区的差距。从全国来看,民营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已超过全国的50%,未来投资的增长将主要依靠民间投资,构成了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重要源泉。但是,欠发达地区远未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可以肯定,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加大投资需要民间资本,扶贫富民更要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
  二、所有制结构和欠发达地区的扶贫开发
  目前,欠发达地区各省立足省情,实施“三化”并举,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方针政策是十分正确的。推进欠发达地区扶贫开发、实现互动发展,使工业化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城镇化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坚实基础,迅速壮大经济总量,实现后发赶超。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慢”,主要“慢”在工业上。正因为如此,欠发达地区提出了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面对薄弱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土地资源,提出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农业现代化。
  但是,无论是工业化、城镇化,还是农业现代化,其第一位的社会基础是保障民生,没有民生保障,“三化”并举只能是空中楼阁,而优先发展民营经济是保障民生的根本所在,也是欠发达地区解决严峻的欠发达问题的根本所依。在当前欠发达地区20%—30%以上的地区列入欠发达地区的条件下,民营经济实际上已经成为欠发达地区“三化”并举的第一战略支撑。发展民营经济可以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可以繁荣县域经济;做好“三农”、扶贫工作将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商机;民营经济发展能为农业、扶贫工作提供更多财力支持。要按照当前的中央的新精神,统筹抓好民营经济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更加有利的基础条件。
  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只有民营经济的优先发展,才能保障欠发达地区扶贫开发的可持续。无论是工业化、城镇化,还是农业现代化,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关系看,最终离不开居民和企业的消费,因为一方面是居民和企业的消费规模和水平影响和制约着生产、流通、分配的规模和水平,另一方面生产、流通、分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居民和企业的消费升级。因此,没有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来解决民生问题,来保证促进就业,保证促进居民和企业的消费升级,欠发达地区扶贫开发的可持续是难以实现的。
  三、民营经济“主体化”和反贫困的所有制基础
  欠发达地区人均收入低,农民收入更低,欠发达人口多,从所有制结构要看,根本原因是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由于民营经济滞后,导致企业数量少,产业不发达,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农民缺乏持续增收的途径;导致工业企业组织缺乏微观基础,工业经济规模小、城镇经济实力弱,对农村带动能力不强,农村发展不起来;导致工业和城镇对农产品需求不足,农产品难以顺畅变成商品,经济效益得不到提高。由于民营经济滞后,县和乡镇财政增长缓慢,改善民生缺乏保障,存在大量欠发达县和欠发达乡镇。欠发达地区扶贫开发与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落后互为因果,但是,从长远看,根本原因还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不好。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统筹解决民营经济问题,才能推进扶贫开发,这已成为十分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起步晚,农业人口多,欠发达人口多,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脱贫致富,对这里的广大农民来说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实践证明,要致富还要以市场为导向,需要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加大农村经济结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路子,而这仅仅依靠政府是行不通的。只有进一步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培育发展农村民营经济,形成公司引导、基地示范、农户联动的生产发展格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户的“种植不放心、销售很担心”的问题,推进农产品市场开发,促进与关联企业合作。

  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实施民营经济先导才能有做好“三农”和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把民营经济”主体化”作为反贫困的第一推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与全国并举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力推进民营经济和扶贫开发工作持续快速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民营经济先导的战略观念,在领导分工、干部配置、财力投放上体现树立民营经济先导的要求,在谋划思路、制定规划、工作摆布上体现树立民营经济先导的精神。
  四、跨省区合作——民营经济发展战略创新
  民营经济是欠发达地区经济中最具创造性、最具活力的部分,是欠发达地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重要主体,是欠发达地区的潜力和希望所在,是增加工业经济总量和城镇人口的重要途径。只有实现民营经济的突破,才能为2020年实现欠发达地区与全国并举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还比较弱,民营经济在各省经济当中占的比重比较低,普遍不到 30%—40%。要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各项政策,提升制度效率,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在市场准入、政策落实、财政支持、企业融资等方面坚持公平、公正和机会均等的原则,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在欠发达地区开发建设中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在欠发达地区得到充分涌流。在发展民营经济的问题上,欠发达地区要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推进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完善各项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力争城市商业银行60%以上的新增贷款用于支持小微型企业,确保金融机构对小微型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省平均贷款增速。
  当前,调结构、转方式已到了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关键时期。民营企业在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积极投身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科学进行区域布局是其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欠发达地区部分地区经过多年的开发积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资金人才等要素不断聚集,已到了民营经济蓄势迸发的时刻。
  大力开展跨省区合作,引导支持鼓励东部民营企业的跨省迁移和跨省合作,借助东部民企推动欠发达地区发展,是欠发达地区的一个重大战略。欠发达地区拥有富集的矿产资源、充沛的电力资源、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多彩的旅游资源,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潜力巨大。具有的后发优势,意味着可以不必重复环境代价换来经济发展的老路,意味着随着比较优势的转移,欠发达地区必将成为极富投资价值的省区。要创造条件,吸引外省民营企业走进欠发达地区,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要素优势结合起来,在这里寻找到新的商机和新的增长点。相信随着欠发达地区扶贫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随着欠发达地区政策和服务环境的不断优化改善,欠发达地区将成为国内民间资本汇聚、民营企业投资创业的热土,成为民营企业优化产业和区域结构、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舞台。
  [责任编辑 高惠琦]
  收稿日期:2012-05-13
  基金项目:2012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课题“中国少数民族社会保障权调查及保障制度研究”(2012-GM-028)前期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岳公正(1969-),男,山东临沂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宏观经济政策、产业研究经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研究;朱国怀(1972-),男,贵州人,教师,从事企业管理、区域经济学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2465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