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联担保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柳

  【摘 要】企业集团都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组织形式,在信贷市场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集团企业间的关联担保借款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本文回顾已有的文献,从关联担保的理论根源、形式特点、影响因素、经济后果等角度进行了梳理,希望为以后的研究开拓思路。
  【关键词】关联担保;掏空;支持
  一、国外研究综述
  (1)关联担保的理论根源。国外关于集团企业关联担保信用风险的研究主要围绕信息不对称下关联担保与风险分担、信贷配给效率展开。许多学者指出,通过资金联结起来的企业集团,是一种解决因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信贷配给问题的有效途径。Ajit Singh(1995)认为,债务融资是公司的重要融资渠道,由于信息不对称,为了能顺利筹得资金,公司会采取措施来向信贷市场传递信号以吸引银行提供贷款。大量的实证分析也验证了他的结论,如Shin等(1999)、Khanna等(1998)对韩国、印度的实证研究都证实了集团公司间关联担保的大量存在及风险得以分担的观点。(2)关联担保中的利益输送问题。利益输送(Tunneling)是Johnson等(JLLS)在2000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企业的控制者从企业转移资产和利润的行为。后续研究拓展了这一理论,发展为掏空理论和支持理论(Friedman等,2003)。Grossman&Hart研究认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会消耗公司资源或侵占小股东利益,获得隐性收益,因而关联担保的隐性收益是控股股东行使控制权占有担保贷款的收益,由此产生控股股东通过关联担保掏空上市公司的风险。(3)关联担保的经济后果。国外少量的对担保问题的经济后果研究同样也从微观角度出发以理论分析为主,发展为担保治理理论,主要包括担保解决代理成本、增加股东财富等方面。Jensen&Meekling研究指出,贷款人与公司股东之间存在代理问题,而担保可以解决贷款人与公司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Scott对担保增进股东财富这一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发现担保融资对破产可能性较大的公司越有利于其财富的增加。Rofand(1994)发现在转轨经济中,担保融资导致大规模的财富转移—政府承担了私有化成本,受益者却限于私有企业主。
  二、国内文献综述
  (1)关联担保的形式和特点。关联担保在我国资本市场上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融资方式,许多学者立足于我国政治经济背景下对关联担保展开研究,归纳关联担保的形式和特点。郑海英(2004)从担保对象、担保形式和担保范围等方面归纳了关联担保的特点,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存在担保种类繁多、范围广、数额大、期限长、担保关系复杂的特点。马亚军、冯根福(2005)结合我国相关监管政策措施的实施,分析归纳了关联担保行为的三个阶段:为大股东提供担保阶段、相互担保或连环担保阶段及为子公司提供担保阶段,并从担保公司数量、担保频率等角度分析,认为上市公司存在担保贷款偏好、担保行为的系统性风险高、担保行为具有连续性等特点。(2)关联担保的影响因素。针对关联担保的影响因素,国内大量学者从股权结构角度来分析关联担保的影响因素。高雷等(2007)、唐松(2008)发现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同上市公司的关联担保负相关。王琨和陈晓(2007)则发现随着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为关联方担保的概率呈现出先U型关系。饶育蕾等(2008)发现当控股股东持股比例高于60%时,通过关联担保方式掏空上市公司的现象得到有效的抑制的现象。宋理升、徐向艺(2011)则研究了终极控制股东与关联担保之间的关系,证实关联担保与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现金流量权负相关,与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的分离程度正相关。(3)关联担保的经济后果。很多实证研究表明关联担保的隧道行为会对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带来很多危害,不仅会影响上市公司现金流的持续性和稳健性,还可能降低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罗艳梅(2004)通过实证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很容易成为大股东和内部人侵害小股东利益的手段或者业绩差的公司提升自身融资能力的方式,从而引发公司的财务困境。
  三、研究述评
  纵观国内外有关担保问题的研究,它们的差异体现在:国外的研究主要是理论研究,很少与经验数据相结合。国内的学者采取的是一种就事论事的风格来对公司担保及关联担保进行研究,在理论上则相对欠缺,案例研究颇多,基于大样本分析的实证研究也较少。另外大部分学者只是研究上市公司对外提供关联担保的问题,较少研究涉及关联方特别是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提供担保的情形;最后大多数经验研究以总体研究为主,较少按关联担保的特点进行分类或分样本研究。因此,基于特定形式关联担保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开展。
  参 考 文 献
  [1]王立彦,林小驰.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股权结构特征解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7(1):62~69
  [2]饶育蕾,张媛,彭叠峰.股权比例、过度担保与隐蔽掏空——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对子公司担保的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8(1):31~3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3592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