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河道治理与生态建设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河道工程治理也由单一的水利工程转变为环境工程的一部分。本文针对河道治理与生态建设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建设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peopl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lso improving the river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lso consists of a singl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nto part of the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river management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roblems of the proposed some countermeasures, only supplies the reference.
  Keywords: river management;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当前河道的功能已经不再是仅仅局限于防汛,人们对河道的生态作用和城市景观都有了新的要求,因而建设防汛、生态、景观型标准河道势在必行,河道堤防的最主要功能就是防汛蓄水,农村河道与城镇河道虽有差别,但其功能基本相同,河道的功能也决定了堤防的功能。在开展河道工程建设之前,应当研究各条河流、工程区域每个河段的自然特征和保护对象,搞清楚为什么要采取工程措施、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能起到什么作用,然后再去考虑采用哪些技术手段。了解各个河段的自然特征,是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基础工作,也是制定河道治理方案的重要环节。
  1生态河道的建设
  1.1建设生态型河道的提出
  20世纪80-90年代,经济发达国家鉴于水环境遭到破坏而给城镇带来的负面影响日趋严重,提出了建设多自然型河川等理念,并建设了大量的示范工程,在河道治理中拆掉了浆砌石,采用土料筑堤,草皮护坡,堤脚采用防冲材料,或者采用隐藏式的硬质护岸,表明建成自然式的景观,河道中摆放鹅卵石或不规则石块,形成弯弯曲曲的潺潺细流,为鱼、虾、蟹等水生生物建造栖息场所,为儿童建造接触自然、玩耍戏水的空间。治理前谁也不愿靠近的地方,成为居民亲水活动的场所,河流的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根据国内外先进经验,作者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了适合本地区地理和气候特点的建设生态型河道的新理念。实施这种理念首先要做的是逐步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来面目,还原水面、绿化河道,形成既有现代气息又有自然风貌的河道。
  1.2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来面貌
  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特别是为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提供良好的水环境,需要对河道治理中所采用的混凝土河床及浆砌墙护岸进行必要的改造,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来面貌。具体做法是依据生态河道建设的需要部分(或全部)拆除浆砌石护岸的上半部分,改用土料筑堤,自然草皮护坡,或者采用适于动植物生长的特殊结构护岸(如生态混凝土草坪护坡)。保留设计洪水位以下部分硬质护岸,或者保留堤基部分硬质护岸防止洪水冲刷。部分或全部拆除混凝土浇筑的河床,允许河岸和河底出现自然侵蚀、冲刷淤积等现象,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使河道形成浅滩、深潭自然分布,宽宽窄窄、弯弯曲曲的水路自然衔接,陡峭、平缓的多种构造多种材料的堤岸浑然一体,营造出生境丰富的多样性空间。一般来说,在保证河道行洪安全的原则下,河道断面的宽窄结合和深浅变化能够增加调蓄洪水的能力,有利于发挥河道调节洪水,削减洪峰的作用,从防汛的角度来看是有利的。同时也有利于水流含氧量的改善和水生生物的生长,增强河道的自净能力,改善河流水质。
  在这种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宣传工作,争取沿岸居民的支持和参与,特别是在日常维护上,依赖当地基层组织,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另外还要根据财力状况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目标地逐步实施。
  1.3还原水面,绿化河道
  在以往的城镇建设中,填平池塘、洼地,在小河沟上面盖水泥板是非常普遍的做法。这样虽然扩大了土地空间,避免了污水的臭气散发,却减少了水面面积,失去了水边景观。某市内原有小河道115.9km,已经盖板的有52.8km。随着下水道系统的分流制和污水集流与集中处理工程的实施,很有必要适当还原部分水面,建设水边景观,改善城市环境。对于现有开敞河道要依法划定河流空间,任何工程不能侵占,其中包括设计洪水安全流过的行洪河道,以及塑造城市环境的沿河绿化带。在非汛期,河道将为社会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空间。为了补充河流水源,可以将污水处理后形成的中水向河道排放,增加河道中的基础流量。为了使水体在河道中得到净化,拟采取措施促使河床上长出利于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对岸边进行大规模绿化、美化,使河流、绿地、树木之间形成网络,营造数量多、空间广、连续性强、物种丰富的生态环境,使整个河道及周边的生态系统富有生机和可持续性。
  还原水面在城市的中心地区显得尤为重要,有了河道空间以后,河流水源成为关键因素,从自然水循环的角度考虑,城市化造成的雨水渗透性削弱是其根源。为此,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把花坛、空地、路面、雨水管道等做成透水性构造,促进雨水渗透,这样能够使城市河道的水环境条件得到改善。为此,在城市规划中就要把部分场地做成利于汇集雨水、利于雨水下渗的布置;在大型建筑物及居住小区、公园、学校等工程建设中,可以考虑推广雨水储留、利用与渗透技术,这样既可以涵养地下水,增加非汛期的河道基础流量,又能促进地上、地下的生物繁殖,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还可以减轻洪水期间城市排水的压力,改善城市水循环。
  在人口密集,污染相对比较严重的河段,还原水面或增加水面,进行河道绿化,可以改善城区的小气候,使夏热冬寒的极端温度得到缓解,同时市区水域和绿化带还可以净化空气,使生活在河道区域内的人们感受到生活的舒适,环境优美。这是生态型河道建设的理想状态。
  1.4丰富多彩的河道设计
   河道规划设计中,有条件的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经验,采用各式各样的护岸形式,创造丰富多彩的水边景观。如适宜鱼类生息的鱼巢块体护岸,适宜蛙类生存、繁衍的两栖块体护岸,适宜萤火虫生存、繁衍的护岸等等。护岸形式的设计和选择,要充分考虑特定河流、特定河段的自然生态状况,精心构思,力求细致全面,特别是珍稀物种和特有物种,其生境条件的保护和合理改善非常必要,有时要作为重点项目认真研究,妥善对待。为了保护一定河流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河道治理选用的材料要取自于自然,使得整治后的河流与周围河堤相协调。设计人员认真把握工程与生态的关系,使河道治理不仅能满足人们对水环境的需要,又要能满足生物多样性的需要。
  2解决河道建设问题的对策要彻底解决目前河道建设中的问题,重视生态的设计和施工是极其重要的。下面从设计、施工等角度谈几点解决和河道问题的对策。2.1堤线和堤型的选择堤线的布置要因地制宜,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在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使堤线离开岸坡坡顶,一方面可保证足够的行洪断面和堤身的稳定,另一方面也可保持岸坡的天然形态并保护岸坡的天然植被。选择堤型时,要结合场地及周围环境因素,通过多方案比较择优选用。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筑堤材料宜优先选用当地材料,一般多采用比较生态的土堤堤型,以便于堤坡的植草绿化,使堤内外生态环境协调,避免过多地采用直立的钢筋混凝土和浆砌石堤型,这些堤型与周围环境欠协调,同时在一定程度也影响堤内外的空气交换。2.2河流断面设计:自然河流的纵、横断面设计,在保证行洪安全的原则下,应尽量显示出多样性的变化,设计时应做到浅滩与深潭相间,宽与窄并存,最大限度的保证河床的原始性。2.3岸坡的防护尽可能保持岸坡的原来形态,尽量不破坏岸坡的原生植被,局部不稳定的岸坡可局部采用工程措施加以处理,避免大面积削坡,导致全堤段岸坡断面统一化;尽可能少用单纯的干砌石、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坡,宜采用植物护坡,在坡面种植适宜的植物,达到防冲固坡的目的,河道坡岸植物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保持土壤,即固土护坡。在河岸坡面上的土壤侵蚀一般包括3个基本过程:①坡面土壤表层被雨水溅蚀、动物踩踏或机械耕作后疏松和破坏;②疏松土壤被坡面径流冲刷和搬运;③滑坡或崩塌导致的块体运动。从上游侵蚀到下游沉积,不同的地理条件表现不同的侵蚀方式。最终土壤流失是侵蚀力和土壤抗侵蚀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坡岸植物通过机械效用和水文效用减弱侵蚀力或增强抗侵蚀力而保持土壤;尽可能保护岸坡坡脚附近的深潭和浅滩,这是河床多样化的表现,为生物的生长提供栖息场所,增加与生物的和谐性。2.4对已建堤防作必要的生态修复由于认识和技术的局限性,以往修筑的一些堤防,尤其是河道堤防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存在的,可以采用必要的补救措施,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修”复为主,杜绝“整改”,尽量不破坏河岸原有的植被。
  3结束语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质量,人们需要的不仅是消除河道的隐患,而是渴望闲暇时光能尽可能接近大自然,因此恢复城乡河道的生态功能是必要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3872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