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景观都市主义与“天人合一”思想之比较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景观都市主义是近年来在欧美景观学、建筑学和城市规划设计等领域出现的一种新思想。本文对该理论产生的动机、定义及内涵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而“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观念, 中国古代人居环境深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它们之间有着哪些相同之处,本文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探析,从而试图找到一些适合于我国当前城市规划实践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天人合一”;当代中国;城市规划实践
  Landscape urbanism and "Heaven" Thought of Comparative Study
  [Abstract]: Landscape urbanism landscape in Europe and America in recent years,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a field of new ideas. This paper, the theories of motivation, definition and content analyzed and elaborated. The "Heaven" Thought is the fundamental idea of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the ancient Chinese living environment by "Heaven" philosophical ideas. What they share a common, this article is through such an Analysis to try to find some suitable for our current work in urban planning practice, ideas and methods.
  [Key words]:Landscape urbanism; "Heaven"; contemporary China; urban planning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景观都市主义
  1.1景观都市主义概述
  景观都市主义的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建筑规划的批判阶段,这些批判包括现代主义不能创造一个“有意义”“宜居”的公共领域,不能将城市作为各种群体历史综合意识的集合,又不能满足城市中各个层次的观众交流。查尔斯•詹克斯于1977年宣称,伴随着美国工业经济的不断衰退,“现代主义建筑的死亡”标志着市场向消费者选择多样化方向的转变。而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并不能够解决工业转型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去中心化”问题,即越来越多的居民搬离城市的中心区,城市人口出现了负增长。[1]与此同时,整个社会也在对工业文明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进行着深刻的反省,工业文明在创造了辉煌现代文明的同时,对自然生态造成了巨大破坏并且已经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人类转向一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重塑自然生态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景观逐渐替代建筑,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过程中刺激发展的最基本要素,成为重新组织城市发展空间的最重要手段。
  1.2景观都市主义的内涵
  景观都市主义的内涵包括3方面内容:工业废弃地的修复、自然过程作为设计的形式以及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
  1.2.1工业废弃地的修复
  工业废弃地指曾经用于工业生产及其相关用途,而现在已经不再作为工业用途的场地。主要包括工业采掘场地、工业制造场地、交通运输设施、工业或商用仓储场地以及工业废弃物的处理场地等。这些场地都或多或少有些环境污染,但都有很大的再发展潜力。[1]当绝大多数设计师对这些工业遗留场地束手无策时,风景园林师挺身而出,将之巧妙利用,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这一切的出发点则是由于景观手法的合理运用。在其它方法无力解决这些问题时,试着换一个思路,运用生态手法处理场地里的污染、景观优先、植物生态恢复及景观作为空间分隔的手段等等。
  1.2.2自然过程作为设计形式
  景观都市主义的第二层含义是指自然过程作为设计的形式,即充分尊重场地的自然演变过程,以场地的演变肌理为蓝本,作为启发设计师构图时的基本形式,更进一步,将这一思想融合到场地的生态演变中去。以乔治•哈格里夫斯的瓜的亚纳滨河公园规划设计最为典型,哈格里夫斯从阿拉斯加河流的河道肌理中获得灵感,设计出的地形与河道冲刷后的纹理极为相似,为了达到设计的精确度,甚至做了一个巨大的试验模型,设定相应的水流速不断冲刷,研究场地地形的形成肌理,最终的实施方案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1]在洪水泛滥的季节,这些地形又变成了重要的泄洪通道,最大限度地守护着两岸居民的安全。
  1.2.3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5]
  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的想法与实践最初出现在高伊策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机场的景观规划中。这个设计中体现的思想极其简单,高伊策没有像其他的设计师那样设计很多人工景观,而是只做了3件事:大量种植了适合当地环境且能快速生长的白桦树;种植了一些三叶草;请养蜂人在白桦林里养蜂。在设计初期以植物为切入点,不考虑人为的场地干预。事实上,白桦林给三叶草的生长提供了小气候,蜜蜂又促进了植物的繁衍和自然生长,在此基础上又引入其他植物,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而整个景观不需要大量的后期维护。白桦树、三叶草和蜜蜂替代人工,成为阿姆斯特丹机场景观形成的推手,最终在极少的人工干预下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自然艺术,而景观也成为具有生命力的绿色基础设施。
  2.“天人合一”思想
  2.1“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
  中国哲学中关于人与天的关系的讨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即所谓的“天人之际”。在天人之际中,有主张天人之分,也有主张天人相胜,但最为重要的观点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作为哲学命题萌芽于西周,定型于两汉,成熟于宋代。明确提出“天人合一”一词的是宋代的张载。“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基于自然之天的“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基于最高原理的义理之天,强调人道与天道的统一,仁义礼智乃是宇宙最高原理,人要顺应这个义理,才能与天合一;“万物主宰”之天,则相信“天”为一种神秘的力量,主宰宇宙万物,人的活动要顺服最高主宰的意志,于是就有了祭祀祈报,这是一种文化信仰。[9]
  天人合一乃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信仰,也是中华文化的终极理想。“天人合一”不只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更是对最高道德标准、人生理想和文化信仰的讨论,认为人伦纲常源于宇宙的最高秩序,人生的最高理想便是追求“天人合一”。
  2.2“天人合一”思想对人居环境影响及其处理方式
  人居环境是人们聚居生活的地方,是在特定自然环境中按照特有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建设的聚居场所。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观念下所形成的人居环境是不同的。人居环境的建设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创造活动,自然会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观念,对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人居环境建设与“天人合一”中“自然之天”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人居环境建设,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融合、和谐。司马迁在《史记》里就有“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歇,亡国之征也”的劝戒。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中国古代人居环境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基本特征。人居环境建设一方面要尊重自然环境,因自然之势;另一方面还要化育自然,“赞天地之化育”,自然还要按照人的愿望共同实现一种理想。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就是人工建设向往自然、融入自然,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这是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一个优秀传统。“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或如古语所云‘天人合一’。”[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4388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