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扩大内需 新一年当务之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3年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所作出的重大决定。
  1998年以来,我国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适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保持了经济的较快增长。但是,虽然当前世界经济出现了复苏迹象,但是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2003年外贸出口保持快速增长的难度较大。把经济增长放到主要依靠扩大国内需求上来,我们就比较主动,就能发挥国内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经济发展就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实践已经证明,坚持扩大内需方针符合我国国情,人民群众拥护,实践中行之有效。
  在经济学中,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总是短期政策关注的对象。但1998年以来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把扩大内需确定为"战略方针"。战略是什么?战略是中长期发展规划。扩大内需上升为战略,意味着我国短期宏观调控政策所依据的基本形势判断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1998年初,人们对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增速下滑、供求失衡、生产能力过剩、物价连续负增长以及下岗现象日益严重等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反通货膨胀过程中"软着陆"政策的滞后反映、亚洲金融危机的短期影响、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变化等层面上。当年增发1000亿元国债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利用财政政策实施"反周期调节"。当时人们对这些突出矛盾所隐含的转折性意义的认识是很不充分的。
  事实上,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历史性提高,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过去2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的国民经济已经走过了以轻纺工业、能矿工业和基础重化工业扩张为主的工业化初中期,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已经从供给领域转移到了需求领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已经从产业与供给扩张转变为需求拉动。这些变化反映在市场上,就是短缺让位给过剩,供大于求成为供求格局的常态。大量短期矛盾所揭示的,实际上是中长期发展过程中带有转折意义的深层次矛盾。
  今年,我国要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必须坚持并不断完善扩大内需的方针。要实现国民经济再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基本支持因素也靠需求扩大,主要要靠内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09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