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民办高职院校良性隐性课程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教育产业化开始盛行的今天,民办高职院校缺少悠久的校园文化,缺少高校办学经验,趋利性导致民办高职院校重视显性课程建设而有意无意地忽略“隐性课程”建设。
  关键词:民办 高职 良性 隐性课程
  
  一、隐性课程概念
  “隐性课程”是相对学校“显性课程”而存在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学校教育中除了正规课程以外,还存在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因素,如环境、思想、文化等,通过这些教育因素,学校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潜在教育经验,它总是以一种长期的、间接的、暗示性和无意识的方式存在并影响着学生的情感,调整学生行为、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因此,又被一些学者称为潜在课程、非正规课程、无形课程等。
  二、民办高职院校良性隐性课程缺位现象及原因分析
  (一)民办高职院校良性隐性课程缺位现象
  1、工具理性的隐性课程盛行,学生缺乏持续发展潜力
  在培养过程中,片面强调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迎合市场与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强调岗位适应性,即追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无缝对接”,有意无意地忽略学生职业习惯、职业思想、职业幸福感等的培养,工具理性的实用主义盛行。
  2、偏离教育本质,物质化目标摆在首位
  在当前办学评价中,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否就业,工资高低往往成为主要评价指标,尤其是趋利的民办高职院校,这成为办学声誉的主要影响因素,这种纯物质化目标降低了人才培养标准,偏离教育本真意义,使人格发生异化,拜金主义、物质主义自然盛行。
  3、职业素质缺失,难担重任
  长期以来,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科研都围绕专业转,这些院校从课程设置到校园文化建设,都缺乏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文氛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家庭急功近利,把进高职院校看作是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寻求谋生的一种手段,从而助长了轻人文社科的价值取向。
  (二)民办高职院校良性隐性文化缺位原因分析
  1、把“素质教育”简单等同为“通识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不等同于“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有益的,应大力提倡,但不能替代人文素质教育。 按照这种认识来看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虽然有些高职院校也不同程度地行动起来了,但由于认识或条件等原因,常常只从“通识教育”上做文章,注重了内容的广泛性,但“人文”内涵尚不够突出。
  2、重职业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
  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认为就业率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学校就业率的高低和毕业生本人对就业的满意度是学校的生命线,而学生人文素质高低对就业影响不大。
  3、产业化办学模式决定了民办高职院校的“成本中心”,隐性课程建设成为不值得投资的“鸡肋”
  在我国,民办高职院校享有较大自主权,这就好比把民办高职院校推入市场,产业化的教育使民办高职院校趋利性明显,办学中过度考虑“办学成本”,因此,重视显性建设,轻无形的隐性建设,重视短期效应的外延发展,忽视长期投资的内涵提升,致使隐性课程严重缺位。
  4、民办高校建校时间短,缺少较浓厚的文化底蕴,资源不够丰富
  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时间大部分不超过20年,大学要想建出特色,形成强烈的文化底蕴,需要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很显然,民办高校无法做到这一点。
  四、民办高职院校良性隐性课程建设措施
  (一)重视校园文化熏陶,秉承传统文化
  民办高职院校在改变校风、学风方面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营造教师关爱学生、同学互相友爱、有困难大家热心帮助、团结集体共同进取的校园人际氛围。对家庭经济困难、身体有缺陷或遇到意外困难的学生,要努力消除其心理障碍,同时妥善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从而使他们认识到,关爱他人、乐于奉献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和凝聚力。
  (二)加强校企合作,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培养人才
  在今天,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已经有了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模式,民办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开放校园,接纳企业思想的进入,把企业的爱岗敬业、职业思想、职业远景、责任心、独立完成任务等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和教育管理中,使学生提早感受社会。
  (三)人文教育融入专业建设
  加强高职学生人文教育主要还是从专业建设进行考虑,在专业建设和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中不狭隘局限于具体技能的培养,增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和内容。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增加人文教育课程,并严格控制其教学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在专业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四)民办高职院校校长行政任命制。
  民办高职院校绝大部分校长是挂名制,掌握学校办学方向的往往是投资方,要改变此种局面,只有统一进行管理,对民办高职院校的校长完全可以实行民政任制,并赋予相应职责和权利,使民办高职院校真正实现“专家办学,专家治校”,一定程度上去除商业味和功利性。
  (五)厘清民办高校性质,完善退出机制,提高民办高校投资信心。
  高职院校目前划分为非盈利性事业单位,但同时事业单位的性质也使得民办高校退出机制存在障碍,使投资者承担巨大投资风险而存在投资顾虑,因此,我国应该明确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性质,考虑民办高职院校的合理盈利,完善退出机制,从而解除民间投资的顾虑,拓宽投资渠道,使高职院校办学投资得到多方面的支持。
  (六)隐性课程建设纳入评估,以评促建
  评估是对办学质量的一个有力检验,也是对高校品牌建立的有效宣传,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但评估指标重点中,显然条件的评估占据绝大部分,对隐性指标涉及很少或者因无法量化而落不到实处,比如社会声誉、师德师风等,评估是一个导向,如果加强学校隐性课程建设的评估,认真分析和研究指标体系并尽可能量化或可操作,相信会有力地促进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人文隐性课程建设。
  (七)切实提高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地位
  多年来,私不如公的思想一直在延续,民办院校的教师无论从政策还是从待遇上,都无法与公办高校教师相提并论,要切实提高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地位,维护教师职业归属感、安全感和职业敬畏感。
  五、结论
  民办高职院校要在市场中取胜,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而隐性课程建设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必须加强隐性课程建设,使民办高职院校成为真正的“名”校。
  参考文献:
  [1] 陈永倩,杨叔子.“人文教育”[N].文汇报.2008.12.25
  [2] 唐林伟.试论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8(11)
  作者简介:
  徐伟(1973― ),男,汉族,重庆市人,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讲师,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21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