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发掘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现代科学教育中的人文氛围越来越匮乏,大学生难于摆脱高等数学学习中的单一性和枯燥性。如何在高等数学教育中发掘人文教育的价值已是亟待于探讨的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以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人文价值
  
  以人为本,实施人文关怀,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郭思乐在《数学素质教育论》中指出:数学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发展人本身。[1]数学素质教育应该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整合与统一,它要求教育所培养的人不仅仅是一个劳动者,而且是一个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既能创造又懂得享受的人。本文着重探讨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如何融入人文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去探索数学的美,享受数学创造的价值。
  
  一、适当链接数学史与数学家
  
  高等数学教学应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科学的思维,但数学永远不是绝对“纯粹”的,它包念着实际的历史与实践。因此适当适时的向学生介绍数学史是非常必要的。适当补充介绍相关数学史可以使教科书中那些千锤百炼、天衣无缝,同时也相对地失去了生气与天然的、已经被标本化了的数学复活。这些材料可以充实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少量“花絮”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还渗透了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数学史还是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数学史对于揭示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对于引导学生体会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的数学学习气氛,培养探索精神,对于揭示数学在文化史和科学进步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进而揭示其人文价值,都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一种生动的、基本的人类文化活动,进而引导他们重视数学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数学的历史也是一个个数学家的历史,多了解不同时期的数学家能帮助我们了解很多问题的提出渊源和发展过程。例如,我们结合素数介绍我国著名数学空陈景润: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陈景润于1978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请他作45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他所取得的成绩,他所赢得的殊荣,为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树起了一面不凋的旗帜,辉映三山五岳,召唤着亿万的青少年奋发向前。
  
  二、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非理性方法的教育
  
  非理性思维形式的最鲜明特征是其反逻辑性。如:直觉以某种不可解释的方式(对普通的形式思维来说)突然和出乎意外地产生。[2]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相对立。[3]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很难把这种对事物的直接认识区分为感觉、知觉、表象和概念、判断、推理。
  非理性思维形式包括直觉、顿悟、灵感三个部分。概括起来,目前认为它们具有三个区别于逻辑思维的直接特点:一是非感知性,或曰无意识性。科学家对从问题的提出开始到获得成果这一创造性行为的结构、途径、方法并没有意识到。二是快速性。所获得的结果是突如其来和出乎意料的。[3,4]三是受诱发性。常受睡眠及各种有关、无关因素所诱发。有所谓灵感激发系统。[4]
  某些学者也曾认为非理性思维形式的本质是逻辑思维,如章士嵘:如果我们承认直觉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承认直觉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既然如此,我们也就应该顺理成章地承认直觉思维的逻辑本质。[5]爱因斯坦又告诉我们:“我相信直觉与灵感。真正可贵的是直觉。”直觉思维与灵感发生有一定的关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灵感乃是一种直觉顿悟是渐进的、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在无意识思维状态下的突进,是直觉思维从量变到质变的反应。灵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是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扎实的基础是常事直觉的源泉,“一个人数学造诣越深,越是拥有一种直觉力”。解题教学是培养、考察学生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要设置直觉思维的意境,进行动机诱导,给学生充分的主动权和思考空间,创造产生直觉思维的氛围。
  
  三、营造人文的数学教学氛围
  
  1、让高数课堂成为教师焕发师爱的磁场
  如果把教育的真谛归结为一个字,那就是――爱。我们努力追求:以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轻盈飘逸的教学机智,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溢趣味的活动情境来诠释新课程的理念和创新教育的真谛。让师爱化作迸发激情的赞赏,让他们体验成功,经历创造。让他们的欢声笑语在教室里回荡,让他们天真的思想在自由的天空中翱翔。
  2、让高数课堂成为师生亲切交流的情感场
  学生是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主动、健康发展是他们的权利,更是他们的内在需求,要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必须意识到课堂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的情感场,我们以生命的意识来构建课堂教学。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我们努力用温馨的教育沁人心脾,润物无声。用“心”去做,用情去导,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达到情感交融。如: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言,不论答案是否正确,教师都要尽可能找出值得肯定的方面加以赞赏,用期待和亲切的目光激励学生,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只有当学生对教师有着深厚的感情时,数学课堂才会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才会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才级使学生以感化,自卑、胆怯的学生以力量,愚钝的学生以智慧。关注生命,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把数学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素质上,立足于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上,让数学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使数学教育绿意盎然。
  事实证明,在高等数学教学时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挖掘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本身内在的人文价值。要把各种人文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优化组合,滋润渗透,使高等数学教学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洋溢着情趣,充满着智慧,使学生在浓浓的人文氛围中,潜移默化,形成一定的人文修养。
  
  参考文献
  [1]任丽华.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7,(2).
  [2]A.拉契科夫著,韩秉成等译.科学学―问题、结构、基本原理[M].科学出版社,1984.
  [3]周义澄.科学创造与直觉[M].人民出版社,1986.
  [4]陶伯华等.灵感学引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5]章士嵘.科学发现的逻辑[M].人民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
  张丕济(1956―),男,北京人,中教一级,现从事高等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王琪(1978―),女,四川广安人,助教,现从事高等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84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