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中国市场指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易 人

  美国维持了两年约10%的高失业率,而中国的失业人数据称高达2亿。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很让各国政府头疼。北京时间10月11日19点,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产生,彼得・戴蒙德、莫特森和皮萨里德斯三人分享此项殊荣。三位欧美经济学家提出的“搜寻理论”解释了看似矛盾的高失业率与高空缺率同在的现状,他们的理论对中国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个故事的解读
  
  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人找不到工作,同时又有很多职位空缺而雇不到人?这种现象在其他经济领域也存在:例如为什么消费者总是很难买到称心的商品,而商家又苦于没有识货的买家?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就解释了这样一个看似很矛盾的问题,但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可以用这样一个故事解读。有一天,王二去家乡仅有的一家药店买治牙龈炎的药,结果药店没有。王二听说隔壁城镇的店铺里有,但要走很远的路,索性就忍忍吧。与此同时,隔壁城镇里的一家药店听说王二家乡有人犯病,进了一箱药,但却因为本地没有人患病而无人问津。当时物流业并不发达,所以只有勤快且有车的李四绕远路买到了治牙龈炎的药,而王二只能忍着。
  
  诺贝尔经济学奖解释了什么道理?
  
  一方面,本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解释了劳动力市场存在搜寻成本,买家必须找得到卖家。
  买家和卖家遥相呼应,交易却没有达成,究其原因就是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出的“搜寻摩擦成本”。该理论表明,仅在理论上有能够达成交易的买家与卖家还不够,双方还必须找得到对方,并决定达成一项交易。
  在某些背景下――比如公共金融交易平台或者网络平台,买家与卖家可能会即刻达成交易。但在其他许多市场,只有在经历一番耗时又代价高昂的搜寻后,交易才会发生,就如同王二买药遥远的路途阻隔一样。而搜寻本身耗时且代价高昂,造成了高失业率与高职位空缺并存的现象。
  另一方面,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失业人群与用工企业总是在有成本地寻找对方。一个人找工作,要花很多时间,并且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总是在权衡接受现在的工作还是继续找更好的工作。这种情况下存在的失业,就是摩擦性失业。摩擦就是他们找工作或者招人的障碍、困难和成本。这个成本越高,失业与职位空缺的现象就越严重。
  这种失业与凯恩斯强调的总需求不足带来的失业完全不同。因为在此理论模型下,总需求和总供给从理论上都存在,所以要采用的政策也很不同。
  
  中国从中学到了什么?
  
  可以继续延续上述故事。后来,王二所在国度的国王听闻此种有药无人买以及有需求买不到的状况还发生在其他地方,致使交易达不成,民众怨声载道。国王大手一挥,决定再拿出一千万,在每座城市里修加一个药店。药店虽然增加了一倍,但药在这头,患者在那头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其实,国王真正需要做的是改善物流和交通条件,要么让每家药店都有各种药,要么减少各药店之间的交通成本。
  此则故事就好比面对当前各国高失业率,最传统、最直观的政策建议是让政府增加就业的需求。政府能做的事就是多发货币,创造就业机会。而这个顺理成章的思路却收效甚微。
  2010年经济学诺奖的公布,似乎道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由于很多情况下我们所面对的价格无法反映出市场真实的供需关系,故此常常为了找到一个自己能够接受的价格或工资水平,需要付出商品价格以上的成本代价,即所谓的“搜索成本”。而且,这样的搜索行为常常是建立在有限的信息和不充分的选择机会的基础之上的。
  
  结语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面对高失业率,凯恩斯强调的总需求不足带来失业的宏观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无法解释现在有闲活、有闲人却无人干活的困境。此时微观视角的“搜寻理论”获奖,恰恰为中国解决高失业率提供了另一种路径选择。与宏观的刺激经济解决就业相比,从微观处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改善用人单位和失业人群之间相互寻找的成本更有效。这种微观的制度建设将更加考验政府的善政能力。(来源:网易2010年10月25日 编辑/周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10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