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龚隐春 

  摘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建设与改革注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应立足于高等应用型物流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学生的能力训练目标,以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构建为主线实行系统化、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改革;按照物流从业资格考试的要求进行课程整合;探索和实践以“案例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改革;并将课堂教学通过学校有效延伸至企业、社会,利用优秀教学实践资源和双向互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思索、在思索中求知,有效促进围绕“两个能力”的职业素质训练。
  关键词:高职院校 物流专业 教学改革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现代企业发展中,物流成为“第三利润源”, 物流从业人员应具备较高的物流知识和操作经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提高物流管理和服务水平,关键在于物流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仅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产学合作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与建设进行探讨。
  
  一、 以物流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构建为主线,推行“双证课程、加强实训”为核心的系统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开发。
  1、依据企业物流人才和国际物流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对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实行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改革。比如本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经济管理基础模块、企业物流模块、国际物流模块三个主要专业课程模块。推行“双证课程、加强实训”为核心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开发。开设贯穿三个课程模块的主要双证课程,主要有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的初、中级资格认证的《国际单证员》课程,中国商业技师协会的《跟单员》课程,中国海关总署的《报关员》认证课程。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推动学历证书教育的改革,达成二者有机结合,实现良性互动。
  2、根据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构建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较新的专业,各门课程间存在重复内容。针对这一现象,本专业根据培养目标,以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构建为主线整合课程内容。比如根据专业核心能力――出入库操作能力,对《仓储管理》和《库存控制》课程进行整合,《库存管理》课程中的主要内容整合到《仓储管理》课程的内容之中。在《仓储管理》入出库过程管理中以货物出入库的任务为主线组织教学;在仓库生产作业管理中以盘点为任务组织教学。对《企业物流》课程内容依据现实企业物流流程为基本线索,结合专业开设的其他课程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课程内容分为四大模块:企业采购物流、企业生产物流、企业销售物流、企业回收物流组成的企业内部物流模块;与企业外部合作的第三方物流模块;整合企业物流过程中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等形成物流操作实务模块;企业物流信息化、现代化模块等。既完善了学生理论体系,又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
  3、以物流采购联合会和劳动部从业资格考试为主要依据对职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如对原来的《仓储管理》课程内容结合“双证”教育的培养目标,按物流采购联合会从业资格考试内容为主要依据进行整合;对原来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内容按中国商业技师协会国际单证员考试内容为主要依据进行整合;对原来的《国际物流与报关》课程内容按中国海关报关员考试内容为主要依据进行整合。为学生取得从业资格及学生自我水平提高创造条件。
  4、有针对性地开发新课程。为适应外向型经济的需要,结合学生的英语基础,开设《物流专业英语》。同时通过开设选修课、各种普适性或专业新技术发展等讲座,力求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5、加强物流专业的教材建设。高职专业教材应兼顾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选编“必需,够用”的理论内容,有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适合高职专业培养目标的系列教材。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统编的优质教材不多,在教学中大多数专业课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整合幅度较大,因此,依据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大纲,高职院校组织好讲义和专业课程教材的编写非常紧迫,加强物流专业的教材建设任重道远。
  
  二、实行“案例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 。
  1、“案例导入”教学模式改革可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运用物流案例辅助理论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分析应用的能力;第二种方式是运用物流案例组织理论教学,即采用实际案例组织和贯通能力体系,让学生学习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形成较为丰富、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中理论“够用”的目标。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中心,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重视学生小组与个人学习活动形式的组织指导,学习过程变成学习、应用、发展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2、现场教学、模拟操作和部分课程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改革主线。如《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课程以及所有模拟实习单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一个个任务、问题的提出为主线,采用分组讨论、现场教学、模拟操作的方式加以解决,达到理解、应用知识的目的。
  3、实行启发式教学。课程教学中能够体现学生为主体,采用情境化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中心,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重视学生小组与个人学习活动形式的组织指导,学习过程变成学习、应用、发展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4、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物流课程大多应采用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手段,制作质量较高的多媒体课件,扩大了授课信息量,使课堂形象生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还需进行不断改进,通过制作网页,为网络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
  
  三、校企互动、有效延伸课堂教学,构建仿真或真实职业环境,有效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方案改革。
  经过广泛调研和论证,目前大多企业将物流视为商业机密的状况,因此,物流专业可通过如仓储模拟实习、运输模拟实习、配送模拟实习、货物代理与报关模拟、集装箱码头管理模拟、毕业综合模拟等计算机仿真模拟操作,给学生以充分的技能训练和实践机会。
  通过开办经营实体,模拟的职业环境,学生在经营实体顶岗实习活动中“学以致用”,锻炼职业技能、熏陶职业素养。
  合理安排技能操作训练。建立“熟悉(在相应理论课程教学中开设)――集中训练(独立开设的模拟实习)――强化(毕业综合模拟实习)”的技能实训体系,便于学生技能掌握。
  积极建立实践基地,采用实地考察、现场教学等手段创造真实职业环境,有效延伸教学空间。
  
  四、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教学建设与改革
   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必须“产”、“学”、“研”互为依托、互为支撑,“产学研一体化”成为改革与建设的最佳切入点和保障。可与生产企业、物流园区、集装箱公司、大型连锁超市等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实行人才培养体系共建、实验室共建、培训体系合作共建、互兼互聘等各个层面的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开发、教学模式改革等,最终利于学生的“两个技能”培养。
  1、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成立由生产企业、物流企业等单位的物流专业人员和大专院校的物流研究人员组成物流专业指导委员会。由物流专业人员参与人才需求分析与预测、培养目标与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建设与开发、职业能力培训、就业指导等全过程。根据典型企业用人的需要和特点,制定及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共同培养专业人才。
  2、积极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利用企业教学资源,有效延伸教学空间。物流管理专业在产学研过程中,逐步形成在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方面密切的互动合作,扎实培养学生“两个能力”,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
  3、互兼、互聘合作,实现与企业资源共享,有效互动。在教学方面,聘请来自企业的专家作物流专题讲座,聘请有丰富物流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讲授物流专业相关课程。同时,根据教学的需要安排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学习,顶岗实习,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这块领域,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理论知识更好地与实际结合,从而加强了物流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4、专业教师与企业加强联系,进行科研、技术服务合作,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应培养教师的能力。通过教师下企业,可将调研到的一手资料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知识。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地方和社会开展各级各类技术培训、教育工作,为企业单位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支持。同时,共同参与企业项目、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使教师成为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主力军。
  作者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莫高兴,张尔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6,5.
  [2]白世贞 陈化飞物流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研究[J].物流科技.2004,7.
  [3]王健 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2006,2.
  [4]刘沙 高职特色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J]. 北方经济.200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65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