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实施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易申君,袁江波

  摘要:贫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部分贫困生存在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心理原因主要在于认知层次上不知恩,在情感层次上不感恩,在意志和行为层次上不报恩。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物质生活上为贫困生排忧解难的同时,更要关注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可以通过有效的规划,充分利用好贫困生资助平台,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 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293-02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各级各类院校在校学生呈增长趋势。但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贫困生数量也越来越多,国家建立健全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加大了中国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资助贫困学生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让他们学有所成之后感恩社会,回报社会。但现实中,虽然受资助的贫困生中大部分能自立自强,但部分贫困生还是存在着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因此,高校辅导员如何利用资助平台进行感恩教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感恩与感恩教育
  “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虽然“感恩”是一个舶来词,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具有感恩教育的经典,如“二十四孝”、“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可以说,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之一,感恩教育源远流长。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以“知恩图报”和“施恩不图报”为教育内容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既是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
  为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国家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立了“奖、贷、助、减、免、勤”等多位一体的资助体系。从总体上讲,受资助的贫困生中大部分能自立自强,涌现出一批批自强之星,学业有成之后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用自己所学回报社会。但部分贫困生还是存在着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一些受助的贫困生感情淡漠,认为父母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不懂得感恩父母;嫌资助金额太少,埋怨学校,埋怨老师;因资助名额有限而“争当”特困生;获得资助后,不注意节俭,挥霍浪费;对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挑三拣四;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毕业后更不能很好地承担起家庭、社会的责任等。贫困生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只想通过家长、学校和政府解决自己的困难,不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当面对资助过自己的人处在困境时也漠不关心。
  三、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过程由情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行为组成。在感恩心理活动中,认知、情感、意志各层次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心理原因主要在于认知层次上不知恩,在情感层次上不感恩,在意志和行为层次上不报恩。
  从现实条件上看,高职院校感恩意识缺失有学生自身和学生家庭的原因,也有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1)从学生的自身上看: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学生是经过高考的层层筛选之后的学生,虽然大部分学生整体素质都比较高,但相对于重点院校、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不仅体现在学习成绩上,更体现在为人处事等方方面面。从学生家庭的角度上看,现代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在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总是希望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完全寄托在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生活方面无微不至,甚至是无原则溺爱,父母对儿女一味无私奉献,而子女却养成只知索取不知感恩父母的倾向。(2)从学校的层面上看,大学的感恩教育属于中小学教育的一种“补偿教育”。目前,中国中小学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阶段大多以考试为导向,由于过分强调功利性,使本应成为德育重要内容的感恩教育被忽略了,“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等本该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被转移到了大学阶段,加上大学生大多数属于成年人,大多数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意识,这大大淡化了大学感恩教育的效果。同时,高校受助贫困生权利与义务的不平衡:目前,对贫困生的资助主要侧重在经济资助方面,从高校的“奖、勤、贷、补、免”到政府拨款、社会帮助,都体现出“给”的特点,资助政策规定的权利与义务往往流于形式,无法考核与衡量,学生在获得资助时,不能有效地承担一定的义务,出现了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相分离的问题。(3)从社会的层面上分析,现在的大学生成长在社会转型时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应有的信任,对于涉世不深的学生,他们很容易被表面的实用主义、追求金钱的观念所影响,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对于生活的追求日益功利化、盲目化,这也导致了现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
  四、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实施途径探讨
  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因此我们在物质生活上为贫困生排忧解难的同时,更要关注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虽然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属于中学德育的一种“补偿教育”,对于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来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由于大学特有的文化氛围,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有效的规划,充分利用好贫困生资助平台,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
  “奖、勤、贷、补、免”是目前国家对学生进行资助的主要形式,体现了保证贫困生受教育权利的社会公平机制。各种形式的资助实际上是国家、社会对贫困生个人的关爱,希望广大贫困生通过经济资助顺利完成学业,成为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人。不同类型的资助项目,包含不同的感恩教育意义。奖学金一般对于贫困生的学习成绩有一定的要求,如国家励志奖学金,主要资助贫困生当中的优秀学生。我们可以利用举办奖学金报告会等活动,宣传感恩事迹,树立感恩教育的典型榜样。助学金体现的是国家、社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与帮助,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无私奉献、感恩祖国,传承爱心。通过勤工助学,我们可以深化勤工助学的思想内涵,以“助人自助”为指导思想,引导广大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努力获得经济报酬,使广大贫困生体验服务和助人的快乐与价值感。助学贷款体现的社会各界对高校贫困生的关爱,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诚信意识与责任意识。
  在资助的各个阶段,我们在工作中必须体现一定的感恩导向:申请者在提出资助申请时,几乎每项资助申请都是以填写资助表格作为开端,但大部分表格内容都只不过是几句简单的家庭情况,流于形式。感恩教育要抓住填写表格,提交资助申请的教育契机,将感恩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在资助过程的前端知恩。在评审过程中,我们可结合学生在平时中的表现,让学生明白要获得资助必须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树立感恩祖国、回报社会意识。在学生获得资助后,开展各种社会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加,用自己的行动感恩社会。
  
  参考文献:
  [1]朱飞,李萍.基于资助平台的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
  [2]梁勤儒.丛飞事件的反思――从学生工作的角度谈高校的感恩教育[J].青年研究,2006,(2).
  [3]王震,赵颂平.试论做好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途径和方法[J].教育与职业,2005,(5).
  [4]刘佳.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责任编辑 魏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40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