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任东峰

  摘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集群,能够传承区域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汇集多种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在发展中面临着政策支持多而不实、产业集群实力不强、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因此需要完善政策支持,整合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高特色文化产业竞争力,促进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
  关键词:特色文化产业;产业集群;区域经济;文化品牌
  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5-0028-03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也预告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的到来。十七大报告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等论述,为全国各地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思路。许多地方开始发掘特色文化资源,培育特色文化产业集群,这也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亮点。
  一、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
  (一)传承区域特色文化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中也蕴藏了丰富多彩的地方和民族亚文化。这些亚文化为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提供了文化资源,使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有“根”可循。而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又为区域特色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建设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把市场化和产业化机制引入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之中,将使区域特色文化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打造区域特色文化品牌
  许多地方的特色文化本身就具有品牌效应,如安塞腰鼓、南阳玉雕等,但这些文化品牌在发展中往往未被很好利用。特色文化产业集聚,有利于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形成“区位品牌”效应。企业的整体力量的汇集,会形成乘数效应,产生1+1>2的效果。同时,在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内,企业的自律意识会不断增强,那些从事有损于品牌发展行为的企业将被驱逐,从而维护特色文化品牌的声誉。
  (三)汇集区域多种资源
  产业集聚有利于技术、管理知识的交流和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利用。在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内,对传统工艺的改进,对创新技术的应用,对科学管理方法的使用,都会对其他企业产生示范效应,从而迅速得到推广,也促进了人才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而由于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产业链不断延伸,专业性外部服务业和配套设施会在产业集群中快速发展,为企业服务的物流、中介、技术研发中心、金融等服务行业能够相对集中,并有合理的经济回报,配套设施也将会日益完善[1]。
  (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文化企业规模过小且比较分散,产业发展模式还在探索之中。建设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一方面,通过对区域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整合地域文化资源,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塑造和树立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提供给市场;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促进经济增长必须有效提升国内消费需求,而特色文化产品符合区域内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品味,必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2]。
  二、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支持多而不实
  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和成熟,人们的文化消费空前增长的条件下,文化产业所面临的政策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却并不乐观。许多地方认识到了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划,为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绘就了蓝图。但是,这些政策和规划往往是宏观或者战略层面的,需要有具体政策措施来保证其实现。而在实际中,许多地方缺乏可操作的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往往停留在口头和宣传上。
  (二)产业集群实力不强
  特色文化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利用特色文化资源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经济效益明显,但大多分散经营,没有进行资源的优化组合,影响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经营规模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集群整体意识的淡薄,“聚而不群”现象普遍存在。在我国的产业集聚内部, 企业无论大小, 基本都是“五脏俱全”, 即各自独立完成产品开发、原料采购、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另一方面,开发设计能力弱、技工和人才严重短缺、质量提高缓慢、创新能力弱、产品雷同与企业同质化现象突出、同业无序竞争和内耗严重、缺乏品牌意识、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在产业集群中普遍存在[3]。特色文化企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这些问题也普遍存在。
  (三)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强烈。第一,许多地方的特色文化产业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还只是单个行业、同种类产品的发展,没有有效地发掘和开发旅游衍生品、工业衍生品,特色文化产业的市场价值和巨大的潜力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第二,价值链整合度不够,产品结构单一,产业关联度低。企业之间关联性不高,难以形成依靠各自具有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环节相链接起来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第三,特色文化产品的生产、研发、推广一体化并没有真正形成,很多地方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还只是产业链的一个层次,其中的企业和经营者的眼光还停留在特色文化产品上,没有认识到产业链集群优势[4]。
  三、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和服务观,必须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在党和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文化产业的形势下,各级地方政府在制定好本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应全面出台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系列配套政策,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加大政策扶持。要充分立足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迅速实现从“花钱文化”到“文化赚钱”的观念转变,变“包袱”为财富。要从企业征地、融资渠道、人才安置、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鼓励、引导、规范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
  要树立开放意识和市场观念。开放意识,就是在坚定的走特色化产业发展之路的同时,大胆地“引进来”和“走出去”,敢于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及一切先进的文化管理经验与科技手段为我所用;同时,对本地特色文化在继承中开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条件,促其走出区域,开拓国际市场。市场观念,即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使之成为以文化经营为主要内容,以满足大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宗旨,以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种生产,通过这种特殊的经营手段最终做到两个效益的协调和统一。
  (二)整合特色文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特色文化资源是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基础和依托。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每一个区域都有很多区别于其他区域的特色文化。但是,在这些特色文化中,有些是可以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有些就只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掘和保护。因此,要对现有文化产业进行规范运作,完善功能,不断做大做强。在充分尊重企业自主权的前提下,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购、并等形式,帮助条件成熟的特色文化企业实现战略重组,推动文化产业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对发展中的中小特色文化企业进行鼓励、支持和扶持,形成大中小文化企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格局,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对不同层次文化产品的需求。

  要整合特色文化资源,使各种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可以按照文化、旅游、经济三结合的新思路,搞好多种文化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例如,甘肃省庆阳市从2002年开始连续举办五届的“中国庆阳香包节”,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在此基础上,该市以民俗文化产品香包为龙头的民间刺绣、剪纸、皮影等,正在向各个民俗文化领域延伸,覆盖到与当地特色文化相关的各个方面和全市8县区,从业人员达10万人以上,被国家和省命名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专业人员达120人,专业公司86个,年创造产值达2 000余万元,累计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年上缴税收200多万元,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和国外许多国家与地区。并且使相关产业,如旅游、文博、会展、节庆、信息、交通、服务等产业得到更快发展,间接经济效益十分可观[5]。
  (三)创新思路,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一要注重实施个性化或差异化战略,因地制宜,依托本地独特的资源禀赋将文化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个性化、差异化,使之在整个产业范围内形成独有的品类,以避免重复以及由于重复而导致的恶性竞争,并对竞争对手形成难以逾越的“进入壁垒”[6]。二要强化创新意识,避免盲目跟风、追赶时髦而落入战略雷同的陷阱,通过创新突现并优化产业个性,充分放大文化产业经济与社会价值的增值效应。要正确处理艺术创作中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关系,调动、保护和发挥好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创作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
  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特色文化产业“精品工程”。任何产品要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成为叫得响、立得住的精品,特色文化产品也不例外。因此,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大胆进行艺术创新,努力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又符合审美需要的文化精品,最终形成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文化品牌,发展强势文化产业,成为创造社会财富新的源泉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高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
  特色文化产业的规模对特色文化产品和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在目前的情况下,很多地方的特色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不够,缺少规模化、实力强的文化产业集团,使丰富的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品牌竞争优势。应当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文化资源的集中程度以及产业链的关联效应,加大对特色文化支柱产业的投入,加快组建具有规模优势的特色文化产业集团,尽快形成文化经济的生产和竞争能力[7]。
  实施人才战略,为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强宣传,在全社会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打破文化人才流动中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身份的界限,促进文化人才在不同地区、部门、行业之间有序、合理的流动,实现文化人才资源社会化、资源配置市场化[8]。要重视人才的使用和培养,抓好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发挥好民间艺术工作者的作用,通过培训进修、专家讲座、考察学习等多种手段,大力培养年轻艺术人才,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后继有人,不断发扬光大。着力培养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文化人才,突出业绩效益取向,按岗选人、竞聘上岗、奖优罚劣,建立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才智的竞争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 阎钢军.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J].人民论坛,2006,(2):24-25.
  [2] 焦斌龙.让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长”起来[N].人民日报,2009-06:14.
  [3] 徐潇雪.产业聚集与经济发展[J].知识经济,2008,(10):50-51.
  [4] 蒋明,曾伟.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陕西户县农民画产业发展实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68-169.
  [5] 贾怡宁.特色文化产业:西部中小城市的灵魂和亮点――以甘肃省庆阳市文化资源开发为例[J].甘肃农业,2006,(9):27.
  [6] 庄兰敏.创新观念加快百色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J].广西经济,2009,(1):36-37.
  [7] 张昌尔.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之路[J].求是,2003,(21):47-48.
  [8] 姜长宝.“四圣”文化的社会经济效益及作用――以南阳“四圣”品牌文化为例[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7,(11):108-1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93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