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辅导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小爱

  摘要:高职院校里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高发群体的特点,通过对各个层面(学生个体、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剖析。分析造成心理问题的根源。同时借鉴国外的心理辅导经验,提出以多种辅导模式相结合的切实可行的多维心理辅导方案,最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成因;辅导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2-0233-03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高发群体归类
  
  1 高考失意生。高考失意的学生由于害怕复读困难和复读后再次失败(特别是08级失意学生面对高考改革,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担忧),不得不“屈就”就读于高职院校,不得不服从专业调剂,就读于自己认为不感兴趣的专业。这类学生心理上有强烈的失意感,容易对前途感到失望和渺茫,导致诸多问题:(1)人际交往缺陷。具体表现为,在原有同学圈子面前羞于交往,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而不敢交往;与新同学又不屑交往,认为自己在成绩能力上优于同学,不愿意把自己划入一般高职的圈子。缺少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最终导致自我封闭。(2)由于一方面对就读院校的失望和对前途的迷茫,另一方面认为自己只是偶然的高考失败,实际能力上存在很大优势,不屑不积极参加学校工作活动、放缓学习步伐。然而大学学习内容(专业性强,但起跑线几乎一致)、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学习)有别于中学,除此之外还要提高与人交往、自我管理等其他素质,不经意的懈怠容易使自己落后于其他同学,对自己心理再一次打击。从而导致恶性循环,不能自拔。(3)部分学生为了弥补自己高考失落改变现状,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专升本或自考上,渴望通过这种途径挽回失去的一切,但又害怕失败。他们一切以专升本或自考为中心,将专升本作为自己更高的、甚至是唯一的一个奋斗目标,心理负担过重。
  2 中职毕业生(3+2培养模式的学生)。由于社会普遍意识,来自中职的学生往往有一种学不如人的感觉。在高职这个大环境里,虽然在校表现良好,但这类学生不自信,失落感强。部分学生苦恼郁闷、意志消沉或自暴自弃;部分学生甚至以违反校纪校规或装酷扮另类,以期引起他人的注目,实现自我存在的愿望。
  3 贫困生。来自贫困农村地区或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往往出现自卑、多疑、焦虑。突出的问题群体具体可细分为两类:(1)高分(可以就读于民办本科)但因经济原因就读高职的学生。(2)因贫困勤工俭学的学生、贫困在外兼职的学生。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分析
  
  (一)社会客观因素
  1 社会对高职院校的支持和认同度不高。一些意志薄弱的高职生容易形成消极心理,为不能被普通高校录取为“正规”大学生而感到自卑、低人一等,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对人生前途没有过高的期望。
  2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偏差。由于心理问题的隐蔽性,人们低估了心理问题的广度、深度和危害度。(1)提起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自杀、犯罪等。其实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不仅会与那些品行不良、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联系在一起,也会发生在学习用功、办事认真、遵纪守法、循规蹈矩的学生身上。李曲波等(2006)以浙江省为例,对浙江省杭州、宁波、金华、温州、嘉兴等地区八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的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经过比较分析表明,被试中有中等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检出率占24.22%,低于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规水平…。其实,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重要阶段,每个学生都可能会因为不适应而产生心理障碍。(2)对心理疾病的危害性估计过低。认为心理的问题不像生理疾病,会短时间之内表现出来并明显感觉到。(3)社会上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遍匮乏,对心理咨询认识不够。观念上认为只有有心理疾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咨询,把心理咨询归类为不光彩事件。学生有心理问题,大多数碍于面子,不愿意咨询求助,袒露心扉,进而心理问题愈演愈烈。
  3 对一些社会现象认识存在误区。如把“无能”和“贫困”联系在一起。
  4 社会人才需求量变更。随着中国加入WTO,改革开放不断加快和深入,社会对高素质高职毕业生的需求不断加大。但由于近几年宏观经济的不景气,特别是受近期的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事业单位结构调整,社会对人才需求有所放缓。而随着高校毕业生的急剧增多,就业竞争愈加激烈,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学历上高职生比本科生低,本科生就业难,高职毕业生就更难。而单从操作和实践能力上看,和职高学生相比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高职学生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在这些信号的传达下,学生心理压力骤增,对未来没有信心,前途渺茫,出现不安定的心理隐患。
  (二)学生个体因素
  1 生理遗传因素。先天的遗传因素影响,导致学生的生理缺陷或发育不良造成外观等劣势,这使学生注意力过分关注这些差别,久而久之会诱发心理障碍或疾病。个体自身的认识、调整能力也是一定程度上受遗传等先天因索的影响,不同学生个体承受外部环境问题刺激的能力不同。
  2 高职学生心理上未完全成熟的客观因素。高职学生大多在20岁左右,正处于从青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心理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学生不可避免地必须适应新环境、学习和职业规划、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恋爱和性等问题。但由于经验的匮乏、知识的欠缺、心理的不成熟,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产生紧张、困惑、焦虑、迷茫等心理不适现象。心理素质各有高低,部分心理承受能力弱、消极悲观、人格亚健康的学生就会产生心理障碍甚或疾病。但学生的心理可塑性在这个阶段也是最高的。应该说这是个危机,但同时是调整契机。
  (三)家庭环境因素
  父母的素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的经济条件和消费观念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绝大部分90后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而父母的教育理念并没有随着这些变化适时地作相应的调整。表现为:(1)对子女过度保护和放任,导致学生生活上依赖性强,在人际交往上以自我为中心。进人大学,很难适应集体生活方式。(2)对子女过于严格,期望、要求过高。运用强制性的命令和批评指责的方式教育子女,但有可能会造成学生逆反心理,或者虽然子女表现诚实礼貌、负责细心,但会缺乏自信,甚至自卑。(3)家庭贫困的学生,不但承受巨大经济压力,而且承受较大的学习和精神压力。因为经济的拮据,为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给自己施加过大的学习压力,为生活费和学费担忧,为拮据的消费不在同学前显现而封闭自己,对自我认识偏低,甚至出现嫉妒心理。这部分学生往往对自我认识偏低,高估他人的优势,低估自己的能力。在平时交往过程中,表现敏

感,容易受他人有意或无意的言语、行为的刺激。特别是家庭条件的限制未能就读于民办本科的学生,失落感特别强烈。兼职或勤工俭学学生在接受正常合理的分配任务时容易产生受人摆布的认识,对社会、学校当事人产生消极的看法。
  (四)学校环境本身的缺陷和周边不良社会文化的辐射
  从学校环境来看,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在教学、管理和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有待提高和完善。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重视,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与学生人数比例相差悬殊,对兼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和学生缺乏专业的心理知识、心理辅导技能培训。
  来自校园周围或网络的一些不良文化和意识也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学校周围的不合法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各种非法出版物,网络上的不健康内容、西方不良文化思潮和意识的渗透等都对学生心理进行冲击。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多维辅导模式
  
  1 整合各种资源,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强心理辅导员队伍和专业辅导建设。一支好的教育工作者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专业辅导培训就尤为重要。在校内,要形成以专业辅导人员为主、心理辅导兼职教师、学生辅导干部相结合、家长辅助、社会支持的辅导队伍。对一般心理辅导兼职教师和学生干部、寝室长进行短期培训,让他们参与一般性的辅导工作,最终形成心理健康互助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当然,就单靠学校的教育工作是远远不够的,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家长对子女的心理引导工作。对心理知识认识、教育方式等存在误区的家长,要尽力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转变与子女的交往行为方式。另外,结合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充实辅导力量。扩大辅导范畴,更有效地提高辅导效果。
  借助电脑和网络,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步入90后的学生为主的新的时期,学生的观念、生活和交流方式都有着自身的特点。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的统计,青少年学生的信息来源主要来自网络,习惯网络交流,对网络有很强的接纳性。作为心理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如BBs和各种聊天工具,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方式、遇到的问题等。利用网络融入学生,以人为中心,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强调采用真诚、尊重、接纳、关怀的态度去感染和影响当事人,以达到改变其思想行为的目的。
  2 转变社会观念,正确认识心理健康辅导
  政府要加强经济、法律等配套支持,切实加强高职教育力度,提高接受高职教育带来的收益。加强宣传的力度,让社会正确认识高职教育的意义。
  社会和校园媒体要多加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和基本知识。学校要把心理辅导的工作重心改为矫治性和发展性并举。特别是学校应认识到心理辅导对象不只是有心理障碍的少数学生,而是健康的学生。心理辅导的矫治性,是针对一些有情绪障碍、行为偏差以及学习和适应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适应环境,消除各种异常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心理辅导的发展性则体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其中包括促进学生健全人格与心理适应能力的发展(为提高自信自尊心,强化承受挫折的能力,发展社交能力,合理规划学习、生活等),使他们的各种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把矫正学生偏差行为和消除心理问题作为短期目标;把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观、自主性、学习能力和社交生活适应力等作为中期目标;而把促进学生自我完善、使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作为辅导的终极目标,其中,特别强调终极目标对中期和短期目标的统摄作用,使矫治、适应与发展较好地融汇于目标之中。
  3 积极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
  加强校园景观建设,力求做到整洁、美丽,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视觉环境。结合政府相关部门的力度。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清理。加强学生教育,有意识地抵制周边、网络、西方不良文化因素的影响。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大力开展针对性强、积极向上的各种活动,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真正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活动的开展,增进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增强班级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感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温馨氛围。规范学校管理,做到公平公正,加强班风、校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
  4 重视辅导前信息搜集,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任何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首先应该对辅导对象的心理状况和特点进行尽可能的信息搜集。(1)班主任和辅导员对人学学生的档案细阅,了解学生的过去。心理问题的产生并非是短期造成的,而是和学生过去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有些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有一定的预期特殊表现。了解学生的过去,是有效掌握学生信息的途径。(2)学生入学初期就可以利用SCL-90和EPQ量表对学生的个性能力、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做普查。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少部分学生刻意避答或谎答,利用量表得出的结果只能作为大致的依据,而不是绝对、唯一的参考。(3)发挥寝室长、心理委员或其他同学作用做好信息的搜集。(4)积累来自社会,如公安局、社区、兼职单位或实习单位等的评价信息。
  5 注重团体辅导,加强团体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有效的团体辅导活动,关键要明确辅导目的,合理设置辅导内容,以及合理地组合团体成员等问题。由于团体辅导存在的局限性,即不可能对心理问题学生个体的个性、人格、经历、情感、情绪、社会方面等问题有详细全面的了解。较难展开特殊、相对严重的个体心理问题。辅导的期望值要切合实际:促进自我指导的学习、提供了解、接纳的氛围、促进成员之间思想的交流、为学生主动个别求助咨询铺路(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咨询对象包括正常学生,认识到心理咨询的保密性和专业性,形成“通过心理咨询寻求帮助是智慧的表现”普遍意识)。要从高职学生的普遍特点和心理水平出发,考虑他们的可接受性来确定辅导的目标。团体辅导的内容,必须是多数人感兴趣和关心的,或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对高职的认识、对贫困的认识、心理学知识、大学角色转换、大学学习方式、对本专业的介绍和行业教育、就业形式、专升本和自考、爱情和性问题等等,及时让学生有了解并正确认识各种形势的平台,从而避免盲目焦虑、迷惘等消极情绪的滋生,在尽短的时间之内做到角色转换。至于组织团体成员,根据国外的经验,不宜将有相同问题的学生安排成一个团体专门进行辅导,同类学生往往因为问题相似而彼此接纳,不易因外部的压力而改变原先的不良行为。为了达到相互作用的目的,要求团体内有一定的性别比例和个性结构的差异。
  6 针对特殊心理问题和特殊学生加强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对主动咨询的学生采用专业的心理辅导方式,视严重程度定夺是否转入正规医院接受治疗。针对可能的隐蔽性较强、不愿意交流的心理问题学生,要动员家长和同学,对这类学生做思想工作。建立以班主任、班级里心理问题信息员的监控体系,对潜在的问题学生做跟踪性监护和信息反馈。
  
  责任编辑 刘娇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17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