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现代生态宜居型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居住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宜居城市这个概念应运而生,宜居城市是指这个城市有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空间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能让人们在这个城市中住的舒适、和谐,是一种良好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现代生态;宜居城市;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 F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城市产业化的不断变形,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与人们对舒适城市生活环境逐渐提高的要求,使得规划与建设现代生态宜居城市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本文根据国内在这方面取得成效的例子来对现代生态宜居型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问题进行探析。
  国内外宜居城市研究
  宜居城市思想最早是由古希腊人提出来的,对现代宜居城市的探索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976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居住大会,人类居住的概念正式在大会上被提出,并且成立了联合国人居中心,到了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召开了第二届人类居住大会,城市应当是适宜人类居住的这个概念由此被提出,并且在国际上得到共识,成为上世纪新的城市观。
  国内对于宜居城市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国内最早提出人居环境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是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他在世界城市未来大会上明确指出: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要注意回到基本的需求上来,也就是说要建设适宜居住的环境,同时各宜居城市研究小组也开展了对宜居城市的评价探索。
  对现代宜居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探讨
  1.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影响
  城市凝聚了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等,其本身也是人类活动的场所。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问题随之出现,在创造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自身自然生态破坏问题也日益明显。尤其是在物质生活条件充裕的今天,城市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亟待解决。比如:自然资源的日益贫乏、能源消耗急剧增加、空气污染、生态系统的退化、水污染、垃圾过多以及大片的城市绿地被侵占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加剧了我国对生态宜居型城市的规划与建设的需求。
  生态宜居型城市建设的实例分析
  宜居城市的评选标准是居住舒适、安全健康以及生活便利。2009年7月,英国杂志《经济学家》刊登了全球十大宜居城市的榜单,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是加拿大首都温哥华,而我国的天津市是国内城市排名最靠前的,排在72位。
  天津市之所以能成为国内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主要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通过实施重点地区建设,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注重规划先行,规划起点高,前瞻性强,而且注重让市民参与城市规划。城乡规划不但受到专业人士关注,也受到越来越多天津市民的瞩目。不仅如此,近几年来,天津市一直走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建设生态城市的道路,在节能减排、循环生产、减少工业废水、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受到世界瞩目。
  天津市现代宜居城市规划与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对我国其他地区建设宜居城市的借鉴作用主要有:一方面科学规划引领城市发展,坚持用科学规划引领城市发展,集中力量开展重点规划编制和完善提升。通过提升重点地区规划及交通、环境、住房等单项规划,瞄准先进城市标准,使城乡统筹联动发展更加协调,城市载体功能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建设高标准施工高质量,注重细节建设,力求完美无瑕。每一座建筑物的特色、色调等都制定设计导则,根据导则严格施工。还有一方面是城市实现高效管理,公众通过共建、共管、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市容园林建设和城市管理。
  在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的还有广州市,广州市是国内最早提出宜居城市理念的城市之一,2000年《广州城市发展战略概念规划》提出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是“一个繁荣、高效、文明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一个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居住生活的山水型生态城市”。广州市将宜居城市建设作为长期目标的规划实施效果显著,空间结构得以优化,实现了从传统的“云山珠水”自然格局向具有“山、水、城、田、海”特色的大山、大海格局的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城市环境品质得以有效提升,群众满意度大幅提高,宜居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尽管如此,广州市距离最初设定的“宜居城市”目标尚存在一定距离。新的发展时机下,广州市仍积极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建设来达到宜居城市的目标。
  根据以上对国内两大城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实例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正在逐步走向合理化的轨道,但与国际化宜居城市相比无论在经济还是在生态环境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差距,所以我们要选好目标、找对方向,争取达到全面建设现代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
  对规划建设宜居城市的思考
  建立健全城乡规划体系,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区域及城乡规划
  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体现在: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和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确保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机制,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现代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城市规划,从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再到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始终需要以科学规划为指导。
  合理布局
  城市规划与设计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利用,并且要处理好城市与环境的关系,使两者能够协调发展,建立起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活环境以及保持城市的独特形象,这个目标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建设与规划中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1)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和建设用地标准;(2)严格保护生态用地和非建设用地,实施严格的生态空间管理政策,邮箱利用资源,降低污染和浪费;(3)集约利用土地,提高生产性用地的效率,注重改善生活性用地的人居环境。调整工业工地的标准,包括设计指标,如人口密度,容积率设下限,全面提高单位用地面积的产出;(4)构建宜居、宜业的现代交通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标准,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5)提升城市绿化环境品质及城市空间品质,提高绿化指标标准。(6)建设配套完善、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的新城(区、镇),建设健康的社会生态。
  增强生态意识、规划意识,提高公众参与力度
  公众是城市生活的主体,城市的发展建设与公众息息相关,城市规划离不开公众参与。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应扩宽居民参与规划的广度,调动参与积极性。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规划宣传,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引导公众参与,逐步增强公众的参与愿望与意识。
  营造人文环境
  结合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充分展示城市建设的文化底蕴与文明风貌,凸显城市特色,深入挖掘城市的各种文化,并将其融入到城市建设中,用文化内涵来提升城市建设的水平。
  
  结语:
  现代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一个新的发展理念,不同的城市会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随着生态意识、社会意识以及规划意识的增强,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逐渐探索到新的途径,会形成更加新颖的、形式更多变的城市发展模式,希望全国每个城市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早日实现生态宜居城市。
  
  参考文献:
  [1]陈静,尹卫红,张景秋.宜居城市与北京城市居住适宜性评价[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2)
  [2]孟兆祯.人与自然协调 科学与艺术交融——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12)
  [3]李丽萍,郭宝华.关于宜居城市的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10(05)
  [4]邢忠,陈诚.河流水系与城市空间结构[J].城市发展研究,2009(01)
  [5]吕传廷,何磊,王冠贤,杨明,连玮.广州宜居城市规划建设思路及实施策略[J].规划师,2010(09)
  [6]滕学荣,浅谈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设计[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697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