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下蹲式上挺与箭步分腿挺的对比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智虎

  摘要:我国举重界在近几年的举重教学改革中,教练员们对上挺式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文根据静力学原理和运动学原理对下蹲式与箭步式上挺动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关键词:举重;下蹲挺;箭步挺;比较
  
  自从上世纪20年代举重运动箭步式上挺技术问世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该技术在世界范围得到了广泛采用。目前男子8个级别,女子7个级别的挺举世界记录均由采用箭步式上挺技术的运动员所创造。但是,前苏联运动员索兹1980年采用半蹲式上挺打破了100kg级挺举世界记录,接着我国运动员何灼强、占旭刚、张国政采用下蹲式上挺技术打破了挺举世界记录,半蹲式和下蹲式上挺技术开始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
  1、下蹲式挺与箭步挺动作的静力学原理分析
  从上挺的下蹲动作结构分析,下蹲挺动作虽然比箭步挺简单,但动作本身的难度较大。因为下蹲挺要使杠铃从相对高处向低处突然下降,同时身体也要从站立突然深蹲到底,运动员要在全蹲状态下支撑住2至3倍于自身体重的杠铃重量。这两步动作完成后,杠铃要在很窄的前向支撑面上和在很低的空间高度上支撑住,在重力的压迫下,其平衡极难维持,重点心稍微有点偏差就会前倾或后倒。在竞赛中,运动员参与用力的肌群和各个关节主要是通过额状轴作伸展运动,或是作展体与下蹲动作。如伸膝时关节的运动方向是向后上方,会导致身体重心向后上方移动;屈膝下蹲动作,膝关节是向前下方运动,又导致身体重心也向前下方移动;伸髋时髋关节是向前上方运动,导致身体重心向前上方移动;屈髋下蹲动作髋又是向后下方运动,导致身体重心向后下方移动。因此,动作过程中,人体重心前后方向上的移动可能性较大,使动作稳定性较差,而在左右方向上的用力偏差和重心移动可能就很小,对动作的稳定性影响不大。
  下蹲挺动作承受杠铃重量的支撑面只有一脚见方,前后稳定区面积大大小于箭步挺,而且在完成支撑时,杠铃重心除了要落在两脚狭窄的支撑面上,同时还要落在肩关节的支撑面上。如果杠铃重心偏离任何一个支撑面,都会造成上挺的失败。此外,由于挺举重量负荷大,下蹲时杠铃回落的距离比箭步挺要长很多,而且又是在很窄的支撑面上运行,控制起来难度极大,运动员很难及时迅速地做出准确的支撑动作来完成下蹲支撑。
  静力学原理告诉我们,物体受重力作用其投影离支撑面的中心越近,稳定性就越好,反之越差。当重力合力作用线越出支撑面边沿时,物体就会失去平衡而倾倒。因此,下蹲动作在重量大、支撑面窄和前后移动大的情况下,运动员把握住支撑是极难的。
  此外,下蹲挺在二次全蹲后起立时,运动员将消耗极大体力。由于下蹲支撑时,髋、膝、踝屈曲的角度小,起立动作幅度大,重心稍有偏离,就会失去平衡造成失败。而箭步挺动作虽然比下蹲挺复杂,且箭步支撑对髋关节和躯干等部位的支撑能力要求较高,但是前后分腿上挺的支撑面大,重心相对比较容易控制。如果上挺时重心向前向后稍有离开,运动员都可及时降低身体重心或通过前后腿用力变化来调整杠铃重心,其稳定性的便于调控,显然优于下蹲挺。
  2、下蹲挺与箭步挺的运动学原理分析
  上文提到,下蹲挺中下蹲支撑杠铃时,杠铃回落的距离大,形成巨大的惯性,运动员很难及时迅速地做出准确的支撑动作。据测定,中等体重级别的运动员下蹲挺中,发力后杠铃由最高点回降到下蹲支撑的最低点的回降距离平均为44cm左右,而箭步挺回降距离平均只有6cm左右。根据动能原理和运动学公式V2=2gh和Ek=1/2mv2(运动生物力学教材),前者形成的动量是后者的7.36倍,巨大的向下冲力给下蹲时缓冲控制杠铃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下蹲挺中,因为运动员要全蹲到底,没有进一步蹲深缓冲控制杠铃的余地,使支撑更为困难,导致运动员腰、肩带和两臂经常因承受不了巨大的回降下冲力而形成支撑失败。但是在箭步挺中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下蹲支撑时不但杠铃回降的下冲力只有下蹲挺的1/7,而且可用及时稍加大屈膝下蹲的深度来缓冲杠铃的回降下冲力,两者姿势之间的稳定性形成极大的反差,运动员分别采用下蹲挺与箭步挺,其成绩平均相差约24kg之多。
  3、结论
  通过上述简要分析与对比,下蹲挺举技术动作虽然简单,能缩短支撑杠铃时的高度,但存在着前后支撑区小,杠铃回降惯性大,稳定性小等缺点,不符合“最大用力”和下蹲动作要快等技术原则。下蹲挺作为一项辅助练习是有可取之处的,但不宜推广,还是以相对有效的箭步挺技术来普及和提高我国挺举运动水平为好。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举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5。
  [2]郭廷栋.竞技举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9。
  [3]钱光鉴,杨世勇.举重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4。
  [4]钱光鉴,杨世勇.中国举重运动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46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