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师的不良教育行为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霍艳芳

  【摘要】文中重点列举了幼儿教师在面对和解决幼儿的问题行为时,存在较为普遍和集中的几种不良教育行为,并详细阐述了这些不良教育行为对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问题行为 不良教育行为 身心健康
  教师教育方式不良对幼儿身心的伤害,可分为显性的身体伤害和隐性心理伤害。显性身体伤害是以学生躯体的某一部位或生命为代价,是一种外在的躯体方面的伤害,近年来已经受到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禁止。隐性心理伤害是指在幼儿园教育中由于教师不当教育行为给幼儿造成的精神性伤害。这类伤害在外表上具有隐蔽性,伤在幼儿内心深处,后果不明显,不易体察,但其危害往往比肉体伤害更大。容易挫伤幼儿自尊心,影响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时也会引发生理上的不适反应,导致躯体疾病,如肚子疼、出虚汗、睡眠障碍等。本文着重就幼儿园孩子经常出现的行为问题,探讨了教师的不良教育行为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影响。面对幼儿的问题行为时,教师较多采用的不良教育行为有以下几种:
  一、威胁恐吓
  如面对存在多动倾向的幼儿,对其进行威胁会无意地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故意挑战老师的耐心,引起老师的注意,从而进步强化了其多动倾向;也有可能教师的一时威胁恐吓起到了暂时的制止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幼儿的多动倾向。再比如对遗尿的儿童过多的言语呵斥,会使其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入睡时不断提醒自己不要尿床,当这种努力成功地抑制住遗尿时,可能幼儿的排泄系统功能会发生紊乱,如正常排泄时却排不出尿来;而当幼儿的努力没有控制住遗尿时,幼儿会感受到更多的自责和惧怕,有可能引发其它问题行为,如退缩等。
  二、引诱
  教师的这种教育行为主要针对幼儿的说谎行为,教师容易把说谎看成是道德问题,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六岁以下的幼儿,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完善,输入系统和输出系统经常会出错,发生“迷路”现象,使幼儿记忆和认知发生歪曲,容易混淆想象和现实的区别,导致大人眼中“说谎现象” 的发生,这是假性谎言;除假性谎言外,另外一种情况便是真实谎言,幼儿可能会因为害怕惩罚、不良榜样习得等原因而说谎。教师面对说谎的孩子,经常的做法便是以各种条件引诱孩子说出真话,然后施以惩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使他们认为以后不能说真话,说真话老师还是会批评的,只好说假话以自卫,同时教师事后的翻脸会强化孩子的说谎行为,使孩子的说谎行为不但没有得到消退,反而为以后形成健康的人格埋下祸根。
  三、向家长告状
  主要针对的是幼儿的违纪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等外向型问题行为,相比其它问题行为而言,违纪和攻击性行为最易激起教师的愤怒感,教师认为她的权威受到了挑战,除了运用较为普遍的呵斥、惩罚外,教师还会选择向家长诉说,家长会当着教师的面数落孩子的不是,这会挫伤孩子的自尊感,还容易造成幼儿对教师的愤恨,认为教师不喜欢他,从而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另外幼儿会感觉自己在别的小朋友面前丢了脸、抬不起头来,特别是中大班的幼儿,特别在意家长或老师拿他和别的幼儿做横向比较,会降低幼儿的自尊感。
  四、变相体罚
  主要针对存在进餐困难的幼儿,常用的做法有罚饿和罚站,当前体罚由于对孩子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和明确禁止,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钻法律与道德的空子,对幼儿施以变相体罚。教师经常统一规定进餐完毕的时间,对于进餐较慢的幼儿如不能在规定时间内进餐完毕,要么教师就没收食物,要么就让幼儿去教室后排站着吃,这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一方面罚饿会影响幼儿的能量摄入,不能够保证正常活动所需要的体力,降低其活动积极性,而罚站则会引起幼儿的慢性胃炎,站立饮食极易引起幼儿出现胃下垂等不适症状;另一方面,罚饿和罚站也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降低幼儿在集体面前的自尊水平。
  五、漠然忽视
  主要针对的是幼儿的告状行为,有部分幼儿的频繁告状行为是为了获得教师的关注,这种情况下采取忽视的教育方式有较好效果,但大多数幼儿是为了向教师诉说心中的不满与委屈,以期得到合理的解决,这时如果教师仍采取忽视的做法,会使幼儿心中的不满情绪得不到发泄,郁积在心,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另外一种情况主要是发生在幼儿向教师提供成果展示情境中,当幼儿满心喜悦地告诉老师他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时候,很多教师只是简单的应付式回答,如“嗯”“知道了”等,甚至有的教师忙于手头的工作或与其它教师交谈,没有空理乎孩子,使孩子的成功体验得不到大人的肯定,会逐步降低幼儿的成功感的渴望,甚至有可能会降低幼儿的学习与游戏欲望。
  六、讥讽
  主要针对的是存在学习困难、语言障碍或感统失调的幼儿,“这件事我已讲了许多次了,你就是听不进去,真是笨透了”我们也常听到老师这样的冷嘲热讽。这些讥讽会严重地危害孩子的精神健康,不但会引起孩子内心世界的强烈反应,而且更会激起孩子的报复心理,从而封锁了双方沟通感情的渠道。尖刻的讥讽及刻薄的言语无论是有意或无意的,都是不能用于对孩子的教育的。学前期是幼儿自我意识初步形成的阶段,幼儿对自我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对他的评价,所以教师要慎用评价性的语言,对能力弱的孩子评价过低,态度过激,将会使幼儿在做事情时缺乏自信,对幼儿自信心的形成极为不利。
  由此可见,幼儿教师由于心理学知识的欠缺,在教育教学上作中,不太注重研究幼儿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仍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这些教育行为可能一时会制止幼儿的问题行为,但却忽视对幼儿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层面的调整,使幼儿的自我认识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得不到提高,自律水平很低,使伴随着幼儿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疏通和指导,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赵红利,王成全.教师不良教育行为的类型及矫正[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2]宋文娟.教师不良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及对策[J].早期教育,200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348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