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特点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付翔 曾银慧

  【摘要】 高职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较普通本科学生非正式群体而言,更具普遍性、复杂性、开放性和独特性的特点,相对于本科院校非正式群体的缓慢发展,高职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发展日益呈现壮大、繁多且持久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非正式群体 特点
  
  非正式群体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E・梅耶在著名的霍桑实验中提出的。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管理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也对企业、学校等正式群体中的非正式群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指在学生群体中,由于兴趣、爱好、思想观念相同等原因而自发地结合在一起的无形组织,又称小团体。如业余球队、老乡会、联谊会等。高职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指在高职高专院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大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学习和交际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是一种独特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既有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正式群体的共性,又有独树一帜而风格鲜明的个性。
  一、高职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主要特点
  笔者结合调查问卷和座谈会的方式发现,高职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呈现一种无序性和无意识性。调查显示,积极型群体、中间型群体和后进型群体在高职院校所占比例分别为25%、45%和30%,中间型和后进型非正式群体在高职院校所占的比例,充分说明了高职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更具有无序性和涣散性的特点。通过考察我们发现,由于自身的教育背景和成长环境等原因,中间型和后进型非正式群体并不是与积极型相对立的反面群体。作为学习型较弱势的高职高专学生群体更多地把中间型和后进型非正式群体看成是真我个性的再现和对学习无力的宣泄,与传统观点相反,他们不仅不具破坏性,反而热心于智力开发,动手动脑。如男人BBS,由一群学习成绩一般,热爱生活,具有英雄主义情节的愤青们组成,没事时他们针砭时弊,但一遇大事,他们必先挺身而出,如汶川大地震、抗洪抢险等都有他们矫健的身影。这些无一例外地说明高职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较普通本科学生非正式群体而言,更具普遍性、复杂性、开放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1、自发趋群性更加明显。社会心理学认为,趋群性是人类的本性之一,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趋向于合群。社会生产方式越发达,生活方式越先进,各类人员的趋群意识和结群倾向就越强烈。青年时期的趋群倾向性更加明显。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群体而言,他们边缘化社会角色的存在更加呈现出自发性、散漫性、情绪性、无责任性等特点。调查表明,上世纪90年代初参加非正式群体的学生比例在被调查大学生中最少达40%,而这一比例在不断升高。目前,本科院校非正式群体在校园群体中约占55%;高职院校在校生的非正式群体保守数据为75%,对于新生而言,数据一路飙升为90%。这意味着,高职高专的大学生在经历了高考后,失落纠结好奇的内心更需要轻松无压和新鲜的非正式团体予以慰藉,这个时期的他们自发结群的主动性更高,更加容易在交往中主动了解,相互认同,结成对自身具有不同意义的群体。
  2、社会助长作用更加明显。所谓社会助长作用,又称社会促进现象,是指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时,个体行为效率有提高的倾向。也就是说,在做某一项工作时,个体和他人一起做往往做得又快又好,比一个人单独做时效率高。大学阶段,学生对自身和他人的关注度都比较高,由于进步的动力之一在于意识到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都有欠缺,他们更容易相互影响、相互模仿和学习,彼此之间容易产生共同的感受,相互激发情绪。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更能突显这一特征。害怕孤独的大专生更喜欢群居生活,而集体生活使他们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更愿接受非正式群体成员尤其是群体领袖的刺激,这为他们叛逆而孤独的内心找到一个支点,从而融入其中,成为团体中的一分子。如联谊舞会,在新生中尤为受欢迎,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人热衷于此,正因为这个自发团体不仅能展现各自的魅力,而且能自由选择交流榜样,从而模仿学习,客观上利于自身能力提高。
  3、从众行为倾向更为突出。所谓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社会心理学证实,人们具有从众心理(conformity),当决策者行动时,常常考虑他人的判断和行为,即使知道其他人是一种从众行为,完全理性的人也会参与其中并采取类似的行为。如果脱离了大众,会让人产生不安感,尤其是对自己缺乏自信的时候,这种心理效应会更加显著。人的从众行为倾向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情绪的稳定性、自尊心强弱、社会认可需求以及对他人的依赖性几个因素。高职院校学生处于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对自我认识较不完善,较本科生而言,这个时期的他们情绪稳定性较差,自我维护的欲望强烈,对他人的评价敏感也容易接受暗示,因此他们对群体的依赖更加强烈,从众行为倾向也更加明显,包括表面和内心都从众的行为和表面从众内心抗拒的行为。
  同时,高职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从众性还表现在对团体领导者的从众上。非正式群体中没有法定的领导者,其核心成员是在群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为成员公认而自然产生的,完全依靠自身的威信来领导并影响群体,是所谓的“天然领导”,在非正式群体中有很强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因此,自信不足的高职院校学生更能相信并依赖他们团体中的“头头”,且跟随团队的意愿十足。调查显示,80%的学生都非常欣赏并听从领导;个案回访更让我们惊异发现,“比起班主任,更愿听团队领导的话”大有人在。我们不得不惊叹,高职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4、情感约束力更大。情感约束力主要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受到外界的压力影响而造成感情上的自我被约束力。情感约束力是高职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普遍而突出的特点。非正式群体本身可能没有明确的行为准则,而是以情感来维系其成员之间的联系。密切积极的交往、相互信任、相互依赖被默认为群体接纳的信号;相反,则会产生被群体排除在外的感觉。这种软性约束力影响着成员的行为。
  普遍而言,高职院校学生更讲义气、重友情,这往往是他们有意无意渲染与信守的规范。这种群体一般不带有政治色彩,多以兴趣相投或情感、友谊为基础。如内蒙古老乡会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这个群体的理性联系大多不够深刻、稳定,但其感情强烈而真挚,因其很强的凝聚力与行为的一致性使其一直生存至今,日趋欣欣向荣。
  5、信息沟通更加频繁。这是高职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与本科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共通之处。由于非正式群体积聚力强,群体意识强烈,成员之间感情融洽,活动名目多,思想交流特别顺畅,因此凭借人际沟通网络,交流更加频繁,沟通更加便利,成员间更加相互依赖。
  另外,我们要着重提出的就是在互联网盛行的时代,网络文化的盛行对高职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发展影响深远。调查数据显示,高职高专学生把80%的业余时间都花在网络世界里。网络中他们做的最多的三件事从高到底依次为:QQ聊天、网游和网页浏览(如看小说、八卦杂志和灌水等)。在更深入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传达交流已突破了传统的口口相传的交流方式,他们在彼此熟识之后的更长岁月里用一种更便捷、更随性、更深入的交往工具来代替,那就是――网络,如QQ群,这是每个非正式群体几乎必备的交流武器。

  同样,网络及网络文化亦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播种进步和文明的同时也负载了倒退和糟粕。网络带给这些非正式群体成员的不仅是具体事物,更多的是一个世界、一种思想、多元文化。更让人咋舌的是,因网络的介入,自由开放的高职校园里,曾掀起一股股网络联盟,如寂寞哥联盟、恶搞帮等等。网络非正式群体的兴起在繁荣高职院校非正式群体的同时,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担忧。担心的是懵懂的大学生如何经受得起网络花花世界的诱惑和考验,并能理性应对;忧愁的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学一线的老师如何帮助无助的大学生渡过重重危难,最终自由徜徉网络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完美接轨。这无疑加重了高职院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错综复杂的新情况面前,如何正确而妥善地解决这些棘手的新问题,对高职院校来说至关重要。
  二、加强对高职院校群体组织的管理和建设
  1、高职院校应当加强正式群体组织的建设。面对高职院校非正式群体的现状,高校的党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加以教育和引导,应重视并加强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分析。虽然高职院校非正式群体自身特点和情况错综复杂,但问题却出在高职院校正式群体上。正因为正式群体的弱化和淡化,才有了非正式群体的泛化和强化。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大学生文化社团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合理有计划地建设正式群体以满足大学生的各种发展需要,使正式群体真正被个人接纳,成为个人全面发展的依托,减少对非正式群体的依赖。同时,加强正式群体内涵建设,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最终使其真正成为校园团体生活的龙头老大。
  2、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组织的教育和指导。对于积极有益的非正式群体,我们应该支持鼓励并保护其存在。一方面,可以通过正式群体的认可,赋予非正式群体更高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对非正式群体权威个人的表扬认可,积极吸纳他们,使之带有双重身份,这样无形中使这些非正式群体向正式群体转化,同时对其他非正式群体也提供了参照与榜样。
  另外,我们应积极引导高职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除加强正式群体建设外,立足于非正式群体自身建设才是有效良方。不仅鼓励支持积极有益的非正式群体,而且踊跃建立其他有益的非正式群体,以完善充实非正式群体队伍。其中,有效方法之一是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工作。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弱势群体,更易受多方面的压力和困惑,这使他们的心理问题会越来越严重,而最正面积极高效的办法就是请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工作能有效缓解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压力,而且能正面解决他们的各种心理问题,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从内心上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迎得他们感情的一票,客观上减少了他们对非正式群体的依赖,也避免了其消极影响,最终使他们形成这样的共识:遇事去找专业咨询师,而不再是小团体。
  (注: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2008d159)。)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60.
  [2]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81.
  [3] 卢六清:加强高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J].江西教育,2007(7).
  (责任编辑:胡冬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04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