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琴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技术进步对现代经济增长,尤其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度投资和制度创新。
  [关键词]制度创新 区域 经济发展
  
  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和国家发展得益于资本、劳务投入以及技术创新。1970年和1971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史专家、新制度派代表人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和美国另外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罗伯特・托马斯合作在《经济时评论》上发表《西方世界成长的经济理论》和《庄园制度的兴衰:一个理论模式》两篇论文,指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制度,这对传统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他们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个人刺激的制度安排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没有制度的保证和提供个人经营的刺激,近代工业就发展不起来。所谓的制度创新,是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它实际上指的是对现有制度安排的变革。因为,有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就有什么样的人类行为,有什么样的人类行为就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果。
  
  一、关于增长因素
  
  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古典经济学家们就试图发现经济进步的根源,并分析经济变化的过程,提出了劳动、资本和土地数量决定一国的总产出。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模型把区域经济增长看作是劳动力(L)、资本(K)和技术进步(T)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通过人力资源(H)概念的引入,把外生的技术进步内化了。新制度经济学继续向前走了一步,把制度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统计资料表明,技术进步对现代经济增长,尤其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度投资和制度创新。通过界定产权,以高效率的经济组织替代低效率的经济组织,建立分担外部性风险的制度,即使在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也能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
  
  二、制度创新的一般分析
  
  所谓制度创新,是指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制度创新主体为获得潜在收益而进行的制度安排。对制度创新研究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成果是道格拉斯・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制度是重要的”。“制度”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最终决定力量。
  诺斯的两大“历史发现”:一个是对1600-1850年世界海洋运输业生产率变化原因的考察;另一个就是对西方世界兴起原因的考察,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并由此确立了自己的理论地位。在1600-1850年的250年间,世界海洋运输业中并没有出现用轮船代替帆船之类的重要技术进步,但是,这期间海洋运输的生产率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也就是说,用生产要素和技术的变化,根本解释不了这种现象。诺斯认为,出现解释不了的“剩余因素”的原因,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忽视了在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发展的情况下,生产要素交易所产生的费用,而这交易费用是制度建立的基础。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发展会降低费用,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差异,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性活动,最终致使经济增长。1973年,他与托马斯合作发表的《西方世界的兴起》则在对欧洲经济史重新考察的基础上,指出了那种把近代欧洲经济增长的原因归结为是产业革命结果的传统观点是错误的,他认为,产业革命所包含的技术创新、规模经济、教育发展和资本积累等等现象,本身就是经济增长,或者说,产业革命并不是近代欧洲经济增长的原因,而恰恰是其结果;而近代欧洲经济增长的真正的决定性的原因,是私有产权制度的确立。
  
  三、经济发展的制度分析
  
  D・诺斯认为,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制度构成了人类进行社会活动的“社会工具”或“社会资本”,这种工具的好坏,这种资本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人类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中进行的制度所建立的基本规则支配着社会中所有公共和私人的行动,即从个人财产权到社会处理公共物品的方式以及影响着收入的分配、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人力资源的发展。从资源开发到资本积累,再到技术创新,无不受制度安排的支配。有效的制度安排,鼓励并促进着社会的资源开发、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因此,制度决定着一种经济的激励结构、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及其运行方式,从而决定着经济变化的走向是增长、停滞还是衰退。
  制度创新之所以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就在于:一个效率较高的制度的建立,能够减少交易成本,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差异,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性活动,使劳动、资本、技术等因素得以发挥其功能,从而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经济增长。
  制度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是因为制度的变化具有改变区域经济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以及改变资源配置的可能性。当引入一种新的制度后,就为每一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规定了约束条件,制度的变迁也意味着约束条件的改变。因此,制度创新正是通过改变交易规则来为区域经济增长创造条件。1873年3月,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鼓励西部草原植树法案》规定,任何人只要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40英亩树并保持10年以上,就可获得160英亩土地:1877年3月颁布的《沙漠土地法》规定,如果移民在产权申请登记后3年内灌溉了土地,即可按每英亩25美分的价格购得640英亩土地。这两项法案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拓荒者的积极性,推进了开发进程。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是非均衡的,由最初的“极化”向“扩散”转化构成了经济增长的过程。正如佩鲁指出的那样,“增长并不是同时在任何地方出现,它以不同强度最先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扩散,而且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
  第一,制度创新可以改变激励机制。制度创新通过改变激励机制促进经济增长。激励机制一方面反映了个人工作努力程度和报酬的关系,另一方面反映了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关系。不同制度安排形成不同的激励机制,好的激励机制能够把个体的努力程度与报酬、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紧密结合,在增进个体福利的同时增进社会福利;而差的激励机制要么使报酬与努力程度脱节,要么使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脱节。经济增长绩效的差异就来自于不同制度设定的不同的激励机制。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指出,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确定产权以便成一种激励,使得个人收益率接近于社会收益率。刘易斯说,“制度促进或者限制经济增长取决于制度对努力的保护,为专业所提供的机会,以及所允许的活动的自由”,指出制度对经济努力所起的激励作用。
  第二,制度创新可以提高资源配置。制度创新把资源从非生产性或生产效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性或生产效率高的部门。制度创新的意义在于通过设定新规则,把人们的努力及资源引导到生产性的创造财富的部门,这种创新虽然不能改变资

源禀赋的状态,但却能向外移动生产可能性曲线,在不改变资源总量的情况下,增加产出与积累。创新的作用是把人们的努力从争夺既定财富分配的斗争引领到争相创造财富的有序竞争中,这种过程可以看成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制度创新孕育出新的社会生活秩序。通过制度创新可以挖掘制度的效率潜能,使社会制度体系不断接纳新的变化,从而使其更具有弹性和活力,促进社会各领域的共同进步和经济的增长。
  第三,制度创新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制度创新可以减少交易风险,提高交易效率,优化交易行为来提高产出增长率。新制度经济学修正了新古典理论关于理性经济人和零交易费用的假定:一是采用了西蒙“有限理性人”的假定,有限理性人的行为特征是主观上追求理性,但客观上只能有限地做到这一点;二是提出了正交易费用的假定,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由于信息的不完全,现实交易活动中获得信息的成本是巨大的,因此交易费用不可能为零。交易成本包括事前发生的为达成一项合同而发生的成本和事后发生的监督该合同而发生的成本,它们区别于生产成本为执行合同本身而发生的成本,交易成本由于经济体制的不同而会随之不同。通过制度创新可以降低交易的不确定性,节省交易费用,降低交易成本,有效地促进产出和经济增长,即交易费用是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由于交易费用主要用于交易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交易行为的协调,不用于直接生产过程,因而在产出既定的条件下,交易费用的大小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的效率。落后国家法律制度不健全,政治制度不稳定,交易风险增加,机会主义盛行,无形中增加交易费用,使人们没有动力去寻求有效的产出。因此,对于落后国家来说,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减少交易风险和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能够有效地促进产出和增长。
  
  四、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
  
  知识和技术存量规定了人们活动的上限,但它们本身并不能决定在这种限度内人类如何取得成功。政治和经济组织的结构决定着+经济的实绩及知识和技术存量的增长率。人类发展中的合作与竞争形式以及组织人类活动的规则引导和确定了经济活动的激励与非激励。17世纪欧洲各国出现不同的经济增长率,从每个国家建立的产权性质中可以找到答案。
  区域开发的制度结构包括三个内容:一是区域开发的法律制度;二是区域开发的激励制度;三是区域开展的约束制度。法律制度涵盖了区域开发的目标、程序、路径、产权保护、市场秩序、交易规则等;激励制度则包含了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的机制;约束制度包括了区域开发中的一些限制性行为和开发的条件。
  一种制度的确立并非永恒不变的,制度能刺激经济发展,也能阻碍经济发展。因此,经济要不断发展,就必须不断地促进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诺斯和托马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建立了一个制度变迁模式的分析框架,即在现行制度结构下,当外部性、规模经济、不确定性等因素使得收入的潜在增加不能内在化时,一种新的制度创新可能应运而生。所以,区域经济发展是在创造性破坏中推进的。
  
  [参考文献]
  [1]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2]R・科斯、A・阿尔钦、D・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2003.
  [3]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郭熙保: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胡冬梅)
  
  浅析中国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黄乐
  
  [摘要]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 力。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已成为各国促进经 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 献,以及目前我国人力资本发展的现状,针对目前人力资本投 资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化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经济增 长的政策与措施。
  [关键词]人力资本 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投资
  
  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一直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 题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所面临和关注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第二 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十分关注经济增 长,并将其作为优先研究的问题。在理论界,经济学者对影响经 济增长因素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最初的资本 决定论到技术进步决定论再到现在的人力资本决定论。通过这 一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一、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有效的人力资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投入产出率
  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不同国 家经济增长的差异本质上体现为劳动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 贡献度的差异。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 变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先决条件。在物质 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更熟练的生产技能可以提高物质资本的有 效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有效的人力资本能够发现更合适 的工艺流程,提高资本的产出;能够建立和适应新的管理模式 和生产组织形式,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2、有效的人力资本推动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促进科 技的进步。人力资本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源泉,是技术扩散的必 要条件,也是技术应用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因此,在知识经济与 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本既是引进吸收和消化先进科学 技术成果的中坚力量,又是自主创新、进行研究与开发的主体, 更是增强技术应用效率的关键。有效的人力资本形成与积累是 持续推动技术进步、形成技术优势的主力军。
  3、有效的人力资本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人力资本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实践证明,总投资与GDP的比值与 以教育成就和健康为形式的人力资本具有正相关性。因此,有 效的人力资本积累将会形成对物质资本的聚集效应,使人力资 本与物质资本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趋于和谐;二是有助于增强产 业转换弹性。产业结构的调整意味着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 份额的改变,以及劳动者在各产业中的流动与重新配置。有效 的人力资本因其“合适”、“有效”的知识技能而具备较大的就业 弹性和较强的产业转换与适应能力,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 行提供保证。
  4、有效的人力资本有助于减缓经济波动
  理论界和实务界大都认为经济波动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 有着明显的负面影响。人力资本在减缓经济波动、延长经济周期 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挥要素生产作用,利 用其边际报酬递增的特性使经济增长得以延续,防止经济的大 起大落;另一方面,以消费为基本表现形式的人力资本生产和再 生产过程有助于改善总量需求结构,从而减弱经济波动。
  
  二、人力资本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已被 逐步认识。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人力资 本投资的实际收益低于其潜在的收益,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较 大差距。
  1、人力资本投资总量呈上升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 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人力资本投入的主渠道教育作考察对 象,自1978年以来,我国教育支出在绝对数上有了较大幅度的 提高。在教育方面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教育规 模,教育投入、产出能力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 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迅速发展,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一直保持在 97%以上;中、高等教育发展较快,每万人口的大学生数量由 1978年的1.7上升到2009年的21.2;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 种社会办学迅速崛起,私立学校、民办学校及各种研讨班、技术 培训班为广大民众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与社会智力投资 有关的图书、杂志、报纸的印刷数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2、地区差距明显
  (1)人力资本存量存在差异。人力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主 要有未来收益法、累积存量法和教育收益法。由于人们一般认 为,教育形成的知识是构成人力资本的核心内容,人们受教育 的程度越高,人力资本的存量就越大。教育收益法正是基于这 种观点,因此,本文采用利用教育收益法计算出的人力资本存 量进行比较。2009年我国广东省人力资本存量(81036.53)高于 我国其他省的人力资本存量,其中,主要是由于广东省6岁及6 岁以上人口数量高于其他省份。河南省和山东省人力资本总量 略少于广东省,其人力资本总量分别为75096.42和75958.37。 而西藏地区在人力资本总量和人口数量上都远远小于其他省 份,分别只有1558.87和278.88万人。
  (2)人力资本质量存在差异。人力资本的质量差异主要体 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我国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8年, 但仍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2009年美国和日本的平均 受教育年限均比我国高出5年左右。但是,除西藏地区平均受 教育年限较少之外,我国其他省份平均受教育年限基本都在8 年左右。其中,我国北京、天津、上海地区已经远远超过全国平 均水平。二是平均受教育年限较高的省份大专及以上人口所占 比重也高于其他省份。北京、天津、上海的大专以上人口比全国 要高出10个百分点,而与其他比重较低的省份相比,高出15 个百分点以上。三是我国高中(含中专)人口所占比重差异较 大,平均比重约为6.7%,比重最高的北京与最低的贵州、云南高 出近25个百分点。
  (3)人力资本积累能力存在差异。影响资本积累能力的因 素很多,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投入、医疗卫生设施等。从经 济发展水平来看,现阶段,东部的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 低。北京、天津、上海的人均GDP均已超过6000元,而中部人 均GDP只有3850元,西部的人均GDP还不到北京的三分之 一,只有1880元。从政府和人民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来看,东 部地区的人均教育经费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人均教育经费最高 的上海是西部城市中最低省份西藏的5.6倍。从医疗保健支出 来看,除了北京、天津、上海的医疗费用明显高于其他省市,其 他省市的医疗保健费用支出相差不大。
  
  三、强化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
  
  据测算,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占35%,而发达 国家占到75%,这表明我国还未能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发挥人力, 资源的作用,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还很大。研究和制定加大人 力资本投资的政策与措施也就显得较为重要。
  1、加大资本落后地区对人力资奉的投资,尤其国家教育经 费的支出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对经济的影响。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面是教育投资,而教育投资,尤其是基 础教育投资在相当程度上与国防、科研一样具有公共产品的性 质,因此,在教育投资中政府的公共教育经费支出是一个重要 方面。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由于一直以来都是比较重视物质 资本的投入,相对而言忽略了人力资本的投入。虽然我国近年 来对教育较为重视,并且也尽量提高了我国居民的教育水平投 入,但是,相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来说,教育的提高速度是 远远不够的。如何改变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源方面的整 体劳动力素质低、人口众多等问题,即如何使“人口”变为“人 手”的延长和“人脑”的扩大,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功能与任务,而 这些又依赖于教育投资的积蓄即人力资源的资本化的过程。
  2、加速人力资本市场的建立
  在市场经济中,人力资本的配置同其他任何资源的配置一 样,都是通过市场进行。人力资本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力资本优化配置的有效基础。首 先,健全人力资本市场机制。人力资本市场是直接进行人力资 源配置的手段和途径,它通过人力资本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 工资机制等的相互作用,促进入力资本的合理流动,实现人力 资源配置的动态平衡。其次,推进人力资本市场的信息化建设。 积极发展网上人力资本市场。创造条件开展网上招聘,应聘人 才推荐远程面试等活动;鼓励和促进人力资本中介服务机构建 立信息共享的机制;制定统一的人力资本市场信息指数体系, 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预测,定期发布人力资本市场供 求等方面的信息,发挥信息在人力资本供求机制中的导向性作 用,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本信息服务。再次,加强人力资本市场的 法律法规建设和监督。有效的人力资本市场必须有一整套有关 人力资本投资、开发、使用、流动等方面的组织规范和管理体制, 市场运作设计须能保证资本的投资者、所有者、需求者迅速公平 地参与交易,他们的正当权益受到法律保护,并且保障人力资本 的供应者和需求者两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创造一个公开、公 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实现人力资本市场的规范有序运作。
  3、健全多种培训体制,打造人才成长通道
  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要求劳动者必须及 时进行相应的培训,有针对性地积累人力资本,大力发展多元 化的职业培训机制,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使人力资本水平与 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相适应。一方面,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 和新技术的发展,企业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培养在职员工学习新 的技能和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受教育水平 较低的农村人口较多,需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 训。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农村劳动力 逐步转移到第二和第三产业上来。
  
  [参考文献]
  [1]匡素勋:人力资本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J],当代经济研究, 2005(4).
  [2]赵兴兰: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中国 商界,2009(5).
  [3]中国统计年鉴[Z]2009.
  [4]张斌:济南和青岛市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比较研究[J], 管理观察,2009(8).
  [5]李孟秋: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09(14).
  (责任编辑:胡冬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06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