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牡丹江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崔姝泊

  摘 要:牡丹江市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其农村人口比重大,农业生产力水平层次多,平原、山区等多样化的自然区域并存,与中国的基本国情非常相似。牡丹江市对阻碍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土地制度、金融制度、投资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城乡行政体制、规划体制、基层组织体制、干部体制进行改革,而且初见成效,这些措施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影响,也具有典型意义和示范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规律。
  关键词:转移;政策;牡丹江市;劳动力;农村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149-02
  三农问题是当前中国政策、经济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增强劳动力就业的竞争能力,扩大就业的规模和提高效益之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在于对劳动者进行高效的培训。为了扩大转移规模,提高转移效率,各地都加大了对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转移培训工作出现培训主题多元化、培训基地网络化、培训要求层次化、职前职中一体化的格局。当前对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的研究,多为基于国家现行制度安排条件下的理论思考,从宏观层面着重研究全国总体情况,部分以局部地区研究样本,但示范作用有限。面对新的形势,特别是国家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需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得出相关评价,探讨今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的发展方向。
  一、牡丹江市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牡丹江市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结构,牡丹江市是中国黑龙江省政府直属的一个地级市,中国大陆最大的边贸城市之一,亦是北方的一个著名旅游城市,享有“中国雪城”、“鱼米之乡”、“塞北江南”等美誉。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与吉林省交界地区,与俄罗斯接壤,境内的绥芬河和东宁等四个口岸是中国与俄罗斯进行贸易的重要口岸。因松花江上最大支流之一的牡丹江横跨市区因而得名。亦是黑龙江省东部和吉林省东部最大的城市和政治、文化、交通、科技、经济、旅游中心。总面积4.06万平方公里,人口280万,其中市区人口92万。其农村人口比重大,农业生产力水平层次多,平原、山区等多样化的自然区域并存,与中国的基本国情非常相似。牡丹江市针对造成城乡分隔和不平等的户籍、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制度、财政制度,阻碍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土地制度、金融制度、投资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城乡行政体制、规划体制、基层组织体制、干部体制进行改革,而且初见成效,这些措施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影响,也具有典型意义和示范作用。
  牡丹江市劳动力转移特点表现为“六多六少”。一是城边转移多,非城边转移少。市区的城郊、宁安市的宁安镇、东京城镇、海林市的柴河镇等靠近中心城镇的乡镇,大力发展城边经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较快,从事非农产业人员比重高出全市平均水平的24%以上。二是口岸区转移多,内陆区转移少。绥芬河市、东宁县面向国外市场,大力发展边贸和加工业,转移农村劳动力能力明显增强。三是鲜族村转移多,汉族村转移少。许多鲜族农民发挥自身优势,到南韩、日本等国出劳务,收入较高。如东宁县三岔口镇有8 000多鲜族人口,其中3 000多人走出国门搞创收。四是土地流转的转移多,土地不流转的转移少。通过适度的土地流转,一部分农民脱离土地的束缚,从事非农产业。五是集体组织的转移多,自发行动的转移少。从各地转移的情况看,有边贸公司组织出劳务、搞贸易,协会或其他部门组织的贩运销售队伍,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多。六是兼营多,专营少。单纯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很少,只占25%,大部分农民忙时种地,闲时务工,对土地的依赖性仍很强。
  就牡丹江“六多六少”的问题,政府应集体组织,把零散的劳动力集合起来,集体培训。因为这些劳动力可选工作有限,而且培训的时间不长,可以很快把这些劳动力用在所需岗位,就近安置。还可以把工业区散放,集体回笼,比如把服装作坊建在村里,按时将成品回收。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规律。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看,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美国从和我们大致相同的城镇化水平到基本解决这一问题用了四十年时间,日本用了大约三十年时间。我们要彻底解决这一经济发展中的难题,也需要一段较长时期的努力。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不外乎农业部门本身、农村内部非农产业和城市集镇等三大渠道。此外,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及转移的相关机构制度也需要着力加强和完善。
  二、牡丹江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1.加强领导,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出台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意见,市、县、乡三级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机构,并纳入市政府督办事项专题推进。应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流动市场。实行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就业管理体制,科学、规范地建立劳动力市场管理机构,并建立健全到达乡镇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为外来和本地劳动力提供就业、培训、代理等服务。改变目前农村劳动力自发松散的劳务输出形式,有组织地开展劳动力转移,促进劳动力有序高效转移。建立地区间劳务协作和交流,开展各种劳务交流活动,要重点定期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流动信息进行交流。积极推进劳务输出产业化建设,逐步实现市场化运作、一体化服务的劳动力转移管理模式,在扩大劳动力输出规模的同时,提高输出效益和质量。
  2.加快小城镇建设,培育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载体。优先选择一批基础较好、有发展潜力的小城镇进行重点建设,制定有利于城镇二三产业发展政策,在基础设施、城镇饮水、市场建设等方面给予项目和资金上的支持。依托小城镇重点培育城镇发展的主导产业,繁荣小城镇经济。引导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中,积极发展观光旅游型、加工型、加工贸易型、边贸型、专业批发型为主的新型小城镇,增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   3.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内部载体。以现有的国家级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搞好农产品深度开发和多层次增值,发展农业产业化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尽可能创造就业机会,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要努力加快农村民营经济发展,增强其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特别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劳动力就业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乡镇企业发展面临一些新的困难。要因地制宜发挥农产品集中产地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同时,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实现成本较低的农村就地转移。农村民营企业应树立市场主体观念,以市场经济主体的身份敢于创新、敢于竞争;在经营中体现农民、农业的特色和利益,依靠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取得发展的源动力;产品要面向农业、农民和农村,质量要高档次、高水平,销售服务要追求正规化、制度化,就能最终赢得市场,取得发展。
  4.大力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容量。扶持壮大一批技术型乡镇企业集团,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交通、建筑、通讯、保险、农村金融、信息服务、技术服务、旅游等服务产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速形成县级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平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地区的就地转移。如新安县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已形成以发电、电解铝为主要产品并具备一定规模的骨干企业,近期又引进资金80亿元建设钢铁基地及铅氧粉生产企业。目前,该县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县内高中以上的毕业生均进厂就业,为农村剩余劳动转移提供了有效途径。
  5.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空间。开辟域外劳务市场,畅通农民就业信息渠道,引导农民向域外的建筑业、商业、加工业等各业转移,创造条件,提高劳务输出档次,扩大规模。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科学技术进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洛阳地处豫西山区,山区县乡几年来发展种植了40余万亩山萸肉、杜仲、天麻等中药材。但近一时期由于市场需求和产品质量问题销售不畅,价格偏低。如在种植管理技术上提高水平,加强集约经营,延长产业链条,在产品晾晒、烘干等加工技术方面提高档次,改进药性,就能打开市场。不仅能增加药农收入,也能为本地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还应利用畜牧业生产水平低、潜力大的优势,扩大牧畜养殖规模,在县域和乡镇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市场,组建农业销售龙头公司和各类专业服务公司,降低养殖风险,进一步提高农业的边际收益,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部转化,增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为彻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地域和行业转移赢得时间和空间。
  6.实行制度创新,制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措施。取消针对农民的用工歧视政策,打破产业、非农业户口管理的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凡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根据本人申请可办理户口迁移,免收入城增容费。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用市场经济方式实现土地流转。
  7.加强农村教育和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一是通过文化知识学习,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二是加强市场经济和法律知识教育,增强法制观念;三是根据市场和劳动者就业需要,建立有关长年性、专业性的职业学校、培训中心,举办有关行业技术培训班,提高劳动技能,增强农民生产和谋职的能力;四是政府制订有关农民教育培训规划,明确目标、任务,积极动员城市职业学校、中等技术学校到农村开办学校。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必须改革造成城乡隔离的户籍管理制度,给进城进镇农民以市民待遇。包括在就业、上学、医疗、养老等方面,不能再出台人为的歧视性政策。逐步根除造成城镇水平明显低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度根源。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并举的路子,促进小城镇建设,着力发展和提高大中城市的就业容量。
  [责任编辑 陈凤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934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