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内部资本市场的组织结构、运作模式和配置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霞

  摘 要:M、H型组织结构都是多单位的企业集团的组织形式,分权程度不同、产权特点各异。两种类型的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配置都是控制权在财务方面的体现,其效率如何取决于“剩余财权”的配置效率。关注不同类型企业集团“剩余财权”的配置特点,将为内部资本市场治理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内部资本市场 组织机构 配置效率
  自从20世纪60年代内部资本市场(ICM)这一概念提出以来,众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尽管不同学者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有不同的角度和重点,但我们发现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问题是不可回避的焦点。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外部资本市场资本配置效率受到质疑。学者们发现,在企业组织内部资金的配置行为始终存在,且有一定的优势。内部资本市场可以作为外部资本市场的替代。
  内部资本市场存在于多单位的M、H型企业集团。分权程度不同、产权特点各异,运作模式等方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点。两种类型的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配置都是控制权在财务方面的体现,其效率如何取决于“剩余财权”的配置效率。不同组织结构的企业集团“剩余财权”的配置也各有特点。
  一、内部资本市场运行的微观环境
  (一)U型组织结构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大企业普遍采用的是U型结构,也叫一元结构,是按企业内部生产、销售、开发等职能,划分成若干部门的纵向一体化组织。这种单一企业的组织机构保持了直线制的集中统一指挥的优点。U型结构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组织结构单一,其内部资金流动并未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在此也不做赘述。
  (二)M型组织结构
  20世纪初,通用汽车公司针对U型结构的缺陷,创造了M型组织结构。M型组织结构,又称为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是一种多单位的企业体制,按产品、客户、地区等设立半自主性的经营事业部。较之U型结构,M型组织结构的分权程度高。但各个事业部并不是独立的法人实体,仍然是企业的内部经营机构,如分公司。
  20 世纪中期,美国的联合兼并浪潮造就了一批采用M型组织结构进行多元化经营的联合大企业。随着企业规模的急剧膨胀,企业内部资金的流动规模也随之上升。以 Alchian和 Williamson 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在对联合大企业内部资金流动的研究中,提出了“内部资本市场”(Internal Capital Market)的理念。此后,学者们以联合大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内部资本市场的参与者行为、效率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后续研究。M型组织结构是目前学者研究内部资本市场最多的类型,并以此为基础得出丰硕成果。
  (三)H型组织结构
  H型组织结构即控股公司结构。母公司持有子公司部分或全部股份,以产权为纽带,凭借对子公司的控制权,控制和管理企业集团的资金运动和生产经营活动。较之M型结构,H型结构由于各子公司都是独立法人,独立性较强,因而分权程度高。母公司对子公司实施整体资源战略,尤其是内部资金的整体规划,由于涉及到控制权等诸多问题,无法通过简单的行政命令达到目的。
  早期的研究认为H型组织结构不存在内部资本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学者们开始认识到H型公司也是内部资本市场存在的主要组织形式。与西方国家H型组织的特点不同的是,在我国大股东股权集中的H型企业集团远多于股权分散的企业集团。其中以国有企业集团和民营金字塔式的“系”族企业最为典型,也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二、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模式
  (一)交易类型
  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是指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之间财务资源的交换与分配,这依托于内部资本市场交易行为。
  Triantis(2004)将内部资本市场上的交易分为五种类型:一个项目的现金被用于另一项目;出售一个项目的资产,所得收人用于另一个项目;以一个项目的资产作抵押,为另一个项目进行贷款融资;两个项目共同负担一笔支出;项目之间以内部价格进行产品和服务的交易。魏明海和万良勇(2006)指出内部资本市场运作的9种方式:集团内部的借贷,集团内属于资本配置行为的产品或服务往来,集团内资产、股权转让,集团内担保,集团内委托租赁存款,集团内委托投资、增资,集团内票据贴现融资,集团内部的资产租赁,代垫款项。
  内部资本市场交易既包括交易双方直接进行,不通过第三方中介的直接交易行为,如资产的担保、转让等;也包括依托集团内的中介组织作为资本市场运作的载体,按照特定规则进行的间接交易行为。
  (二)运作载体
  企业集团内的承担内部资本市场运作功能的中介组织主要是指结算中心、内部银行、财务公司等,它们作为内部资本市场运作载体承担了企业集团内部的大部分交易。
  内部结算中心通常设于财务部门内,不具法人资格。以吸收存款的方式集中集团内各企业暂时闲置的分散资金,以发放贷款等形式分配给集团内需要资金的企业,主要承担资金结算、信贷、投资和筹资以及监管和信息反馈功能。同样,内部银行也是集团“总部”的一个职能部门,不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其职能主要体现在集中资金并调剂余缺、加速流动资金周转、疏通内部结算渠道以及实施资金监控等方面。
  由于M型企业集团中,各分部都是单一的法人实体,不具备法人资格,且“总部”集权度一般较高,“总部”对各个分部有较强的权威,控制能力更强,因此“总部”在外部资本市场上以企业集团的名义进行集中融资,再通过结算中心或内部银行分配给各部门或分部。
  最适合H型组织结构的是财务公司模式。财务公司除了一般的存贷款、结算等现金管理服务,也承担为集团公司募集资金,评估和监督业务单位的业绩、评估融资计划并决定资本配置,监控子公司和投资项目资金使用的功能。
  H 型组织结构企业内部多法人,控股企业和子公司都有资格独立地在外部资本市场上以各自的名义进行融资,也可以由“总部”集中融资。各子公司具有完全独立的财权,集团公司“总部”不直接干预子公司的资金取得和使用。财务公司是独立的法人企业,按照市场竞争机制与其他企业等价交换,符合外部法律制度的规范,更容易被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集团成员企业接受。   (三)配置中心
  无论是否通过以上平台进行运作,企业集团均存在一个“总部”作为配置中心对集团资金实施管控。内部资本市场是企业集团内部各部门配置资金的机制,M 型组织结构的集团“总部”及 H 型组织结构的母公司(或控股公司)便是拥有这一配置决策权的机构,在此统称为“总部”。
  无论企业组织处于何种形式,“总部”这一权威在集团企业整个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过程中起着支配性的作用,但控制力度和方式不同。外部资本市场配置资金主要是依靠市场机制,内部资本市场更多的是依赖于“总部”依靠权力或权威、等级制度并配合使用价格机制。
  M 型“总部”对各分部的控制力更强,对各个分部的财务配置进行全局管控,甚至可以通过依靠权力或权威、等级制度以行政命令对资源进行直接配置。H 型组织的子公司对资金配置有高度的分配权,集团“总部”在资金上的控制力度比M型组织弱。由于拥有控制权,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对子公司的财务具有较大配置权,以间接配置形式为主,但配置往往更具隐蔽性,方式更灵活多样,并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以各种方式不断创新和发展。
  三、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
  从交易中资金的流向来看,内部资本市场运作体现为资金的流入流出,具体体现为资本集聚和资本配置。这也是内部资本市场被称之为“资本市场”的原因之一——具有资本集聚和资本配置的功能。资本配置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将集聚的资金配置到各个相互竞争的项目中。
  (一)制度经济学的角度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企业和市场这两种资源配置机制,可以相互替代。内部资本市场就是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种内部资源配置机制。
  市场配置资源需要付出交易成本,包括搜寻交易对手的费用、监督费用等;企业是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形式,当市场交易成本过高时,人们倾向于用企业代替市场来配置资源,交易活动便会从市场转移到企业内部。但企业配置资源需要付出代理成本等内部管理成本,当企业规模过大时,管理成本过高,企业会通过市场交易来购买而不是自己生产。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则是以内部中介组织为载体,用内部市场交易来替代纯粹的市场和单一组织,以降低市场失效和组织失效。一方面,它替代外部资本市场,节约净交易成本,通过统一管理以较低的内部交易成本替代较高的市场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独立法人,受集团行政干预较少,又可以节约管理协调成本。
  (二)内部资本市场运行的有效性是企业财权配置效率的体现
  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历来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如果内部资本市场配置资源是有效率的,就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后果。然而目前的研究结论相悖,内部资本市场有效论与无效论都有大量的数据支持。实际上,内部资本市场并不必然具备经济性,其是否有效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命题。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是企业集团内部治理的内容之一,有效性是企业财权配置效率的体现。
  何进日等(2007)认为企业财权是企业产权的核心权能,是体现财务权责结构的一系列权利束的总和;它是侧重从财务关系方面反映财务本质属性的核心概念。“财权=通用财权+剩余财权”。发轫于不完全财产契约中非完备部分的“剩余财权”就传承了剩余公司治理所强调的企业效率价值观,最大化企业组织租金,以效率价值观为导向。
  内部资本市场是否有效取决于企业集团财权配置的效率如何,是企业“剩余财权”配置效率的体现,也是企业集团控制权在财务方面的体现。如果企业集团的控制权配置是有效率的,那么拥有“剩余财权”的“总部”将以效率为导向,引导内部资本市场将资本配置到最适合的投资项目上,内部资本市场将是有效率的;如果企业集团本身由于代理等问题导致控制权配置无效,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也将失去经济性,甚至成为利益输送的工具。
  M型企业集团“总部”对分部的有绝对的控制权,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不高源于“剩余财权”的配置效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内部人控制导致的代理问题。内部管理者的寻租行为导致企业过分扩大融资规模,资本配置不当、投资缺乏效率的不良后果。
  H型企业集团母子公司之间是以产权为纽带的独立法人,有独立的财权,内部资本市场配置需要较高的协调成本。但由于“剩余财权”的存在,无论财务公司等内部组织如何完善,“总部”总能通过各种不断创新的手段实现对子公司进行财务控制,实现内部资本运作。H型企业集团主要的代理问题是母公司作为大股东与子公司的中小股东之间由于控制权导致的代理问题。
  从形成机制来看,不少H型企业集团在形成之初就是通过企业重组和借壳上市形成的,本身就带有明显的机会主义倾向,母子公司之间代理问题突出、内部资本市场先天不足、沦为母公司利益输送的隧道就不足为奇了。
  综上所述,M型企业集团主要是内部人控制导致的代理问题。H型企业集团主要的代理问题是母公司作为大股东与子公司的中小股东之间由于控制权导致的代理问题。关注不同类型企业集团“剩余财权”的配置特点,将为内部资本市场治理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冯丽霞.内部资本市场:组织载体、交易与租金[J].会计研究,2006(8).
  [2]冯丽霞,孙源.不同组织结构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机制比较[J].财会通讯,2008(2).
  [3]左和平,龚志文.内部资本市场:治理结构、机制与有效性[J].会计研究,2011(3).
  [4]邹薇,钱雪松.融资成本、寻租行为和企业内部资本配置[J].经济研究,2005(5).
  [5]何进日,曹越,黄灿.最优财权配置论纲[J].会计研究,2007(10).
  责任编辑:康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500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