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就业认知消极评价因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卢琰

  摘要:通过对当前高校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调查,将大学生就业消极心理进行科学分类,分析产生就业认知消极评价的主客观因素,为高校有针对性的进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干预,建立全程化健康职业心理的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关键词:就业认知;消极评价;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3014202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压力巨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方面是社会因素导致的,另一方面是大学生本身的就业观念、求职不良心理等因素所造成的。由于他们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出现一系列的就业消极心理,从而影响了正常择业、就业。分析大学生就业认知消极心理,对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健康的职业心理,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1大学生就业认知消极状况
  大学生因学校性质、学历层次、知识技能、心理素质等因素,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就业消极心理。调查结果分析,大学生就业消极认知可分为消极就业心理、消极就业态度、消极就业行为三个方面。
  1.1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消极就业心理
  就业焦虑心理。大学生这种不良心理在毕业前一般都会出现,面对用人单位一系列考核内心感到担心和恐慌;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和生理有缺陷的学生,或成绩不佳、能力一般的学生,表现更为紧张和烦躁。据相关媒体调查显示:大约70%以上的毕业生对未来就业不乐观,感到忧虑。如果这种焦虑心理不能得到及时化解,很大程度就会影响到学生潜能的发挥,从而造成择业失败。
  就业自卑心理。自卑心理就是自我贬低、自我否定,自己看不起自己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择业中,有自卑感的人对自己缺乏信心,面对就业机会表现出犹豫、退缩,充满顾虑,不敢向前。造成自卑的主要是因为自我认识不清,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以及自身专业知识储备不够、学历层次不高、学校知名度低、心理素质薄弱、学校性质等因素。
  就业自负心理。在重点院校或一些一本、二本院校中,不少大学生优越感很强,自认为就读名牌大学、热门专业、成绩优秀,就业期望值高,过高评价自己,认为找份好工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择业过程中过分挑剔,盲目地追求一些脱离自身实际的高工资、高待遇的工作岗位,导致自己的择业目标和现实反差巨大,从而影响就业成功。
  1.2大学生不正确的就业态度
  盲目攀高。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希望把求职地点选在国内经济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如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地,或纷纷参加各地的公务员考试,造成一个岗位几千人竞争的现象,还有的学生为拿高薪水选择进外企工作。同学之间的相互攀比、吹嘘,导致毕业生对就业期望目标越来越高。这种现象是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虚荣心引发的,他们不从实际出发,挑肥拣瘦,一味攀高,结果就业机会一次次错过。
  过分依赖。“90后”大学生大多生活在舒适的家庭,在家长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其独立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沟通能力相对较差。他们从校门进校门,社会经验少,缺乏实践锻炼。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依赖性很强,使他们不会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他们更多是等和靠的思想,寄希望于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推荐,以及人才市场等就业部门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四处找关系,自己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这些学生一般心理素质较差,就业希望一旦落空时,内心就会产生极大地失落感,有时会出现偏激的行为。
  懈怠、冷漠态度。近年来在大学毕业生中出现了“不就业一族”,既有“无业可就”,也有“有业不就”的现象。一些毕业生对工作岗位挑三拣四,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放弃不少就业机会;有的学生找不到满意岗位就继续待在家里靠父母生活。还有的学生由于找不到理想工作,索性当成“赖校族”,采取考研深造、出国留学等方式回避就业问题。
  1.3就业行为表现为从众与退缩
  从众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大众社会心理现象。这种现象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比较突出。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格形成和完善的关键时期,其思想和心理表现得不太成熟和稳定,很容易受社会思潮、他人观念的影响,而忽略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在就业中选择大众的择业趋势,人云亦云。比如很多同学将就业地选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有相当人数的毕业生加入了国家公务员考试,据了解有一个毕业班90%的学生选择到一家公司应聘。这些学生受大众整体价值取向的影响比较大,缺乏个人主见,具有严重的从众心理,导致从众行为,从而丢失了自己的就业优势。
  大学生在择业中的退缩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希望竞争又害怕竞争的叶公好龙思想。他们都能认识到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及就业形势,清楚自己所处在竞争年代,也希望在竞争中展现自身的能力和优势,但往往面对竞争的时候又寻找各种理由回避或逃避;二是害怕吃苦,缺乏历练。很多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里经济条件好,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缺乏生活磨炼。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差,喜欢追求舒适安逸的环境,不愿去条件相对差些的边远地区或农村、中小型企业去创业。这种怕吃苦、讲实惠的心理使他们错失许多历练和发展自己的时机。
  2就业认知消极评价相关因素分析
  2.1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就业人口多而相对岗位少是社会就业难的最根本原因。作为就业大军中重要一支——大学生也显得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很多大学生还未毕业就有一种紧迫感,担心自己还没毕业就要面临失业。不少学生反映,有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过于苛刻和教条,不给他们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尤其对一些名气不大的高校,或民办高校,不能做到一视同仁,明显带有一种歧视的眼光,这让很多毕业生感到不公平,内心充满了不平衡。此外,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要找一份好工作必须要拉关系、走后门,对于没有过硬社会关系和家境一般的学生来说,只有望而却步。这些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就业的公平竞争,同时,也给他们心理带来一定阴影。   2.2学校因素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巨大的就业压力给学校的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提出新挑战。有些高校在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计划方面与市场脱节,造成“供”大于“求”的现象,市场出现饱和,毕业生无法安置。通过用人单位反映,很多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差,很长时间不能独立担任工作。另外,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流于形式,效果不好,没有发挥其指导就业的作用。比如就业指导功能单一,内容过于狭窄,多数高校注重的是实用、见效的应聘“招数”指点,所以就业指导课大多停留在就业政策宣讲、就业形势分析、应聘技巧传授等方面,忽视了就业指导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择业心态、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和训练。还有些高校为了教学任务完成,采用大班上课,缺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甚至有的学校把就业指导课安排在毕业前夕,学生整天忙于准备毕业论文、找工作,根本无心听就业课,到课率还达不到一半。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没有统一规划,缺少全程化的辅导,是大学生产生就业不良心理很重要的原因。
  2.3家庭因素
  很多家庭仍然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望子成龙”的家长为孩子设计美好未来。从上小学开始到毕业工作,孩子每个阶段父母都费尽心力,全力以赴,“一定要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这一个个的目标给孩子带来无形压力。大学毕业找工作,家长又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安排孩子一切,往往不考虑子女的意见。父母希望孩子留在身边并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孩子则期望能按自己的目标去实现梦想,现实存在的代沟和想法使家长与孩子很难达成一致,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左右为难,不能两全,因而出现了心理矛盾。此外,还有一些家庭由于家境不好,或家庭不和谐,或单亲家庭等原因也多少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问题。
  2.4自身因素
  首先,个人综合素质较低。高校大众化教育趋势,使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进入高校学习。他们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低,对知识的领悟能力有限,几年下来综合考核很不理想。有些学习更差的学生干脆在大学不思进取、混日子。这些学生在就业竞争中便会处于劣势,就业范围缩小。其次,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有些学生自认为家境殷实、成绩优秀,充满着优越感,面对择业“东挑西拣”,“高不成、低不就”错失一个个就业机会。还有一些学生受家庭环境、个人生理条件的限制,自卑使他们忽略了自我的专业优势、个人的兴趣爱好,过低的评价自己、否定自我,对就业抱有悲观的态度。再次,挫折承受力较差。在择业中,一些毕业生去用人单位应聘,由于种种原因被拒绝几次,就变得心情低落、意志消沉,不敢正视失败,而采取逃避的方式,对就业不再去努力。受自身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是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3大学生消极认知导致择业误区
  3.1盲目追求社会地位高的职业满足其虚荣心
  具有较好社会地位的职业是大学生求职的主要目标,如事业单位公务员、学校教师、医生,国内外知名度高的公司企业等。他们认为在这些单位上班很风光体面,待遇又好,是最佳选择。
  3.2片面追求专业对口而错失就业机会
  不少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能审时度势,一味要求专业与岗位匹配,守株待兔,使得一些不错的岗位擦肩而过。
  3.3追求稳定职业缺乏创业精神
  在我国,传统的就业观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特别是来自农村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生,他们深知上大学奋斗的结果得来不易,迫切希望改变现状,更想通过它实现“鲤鱼跳龙门”的梦想,所以在选择职业时非常谨慎,希望到一个稳定、收入又高旱涝保收的单位工作。他们身上缺乏一种开创、奋斗的精神。
  3.4追求经济利益功利思想严重
  “90后”大学生受当前社会各种思潮影响,其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出现了较大差距,价值标准不同,他们往往以挣钱多少进行衡量判断,选择职业讲究实惠,注重经济回报,而缺乏对自己未来发展的长远考虑。
  4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民族的振兴。他们能否顺利就业离不开健康职业心理培养,这是一项综合而又长期的工程,需要通过社会、高校、家庭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障碍,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良好的心态走上工作岗位,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陶华蕾.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775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