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方式不断城镇化,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虽然,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开展了一系列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但是,总体上来说,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成效并不明显,农村环境质量状况与群众的期望值尚有很大差距。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对策
  中图分类号: DF413.6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环境现状
  1、农村生活污染
  据《中国环境年鉴2008》数据显示,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8000Mt,生活垃圾120Mt。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初步建立了一套村、镇、区(县)、市分工合作的垃圾处理模式,但受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在大多数农村,尤其是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生活垃圾污染问题仍较为严重,存在随意倾倒、就地焚烧等现象。据统计[1],全国只有不到25%的农业家庭的垃圾能得到统一收集处理,其余都丢弃到附近河沟、房屋周围。由于不少乡镇没有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人畜粪便等直接排入附近河道,除造成地表水污染外,也影响到地下水水质,对已村内水井为水源的村,影响尤为严重。
  2、农业面源污染
  在现代农业中,为提高作物产量,化肥、农药、农用地膜被大量应用。2009年,我国化肥、农药、地膜使用量分别为5.40 (折纯)、0.17、0.11Mt,地膜覆盖面积达到1.55万hm2。[2]而施用的农药仅有30%左右能被作物吸收,其它大部分都流失到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尤其是对土壤的污染,形势已经十分严峻。
  3、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
  在国家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大力扶持下,我国畜禽养殖业规模越来越大。2009年,全国大牲畜中牛、马、猪、羊和家禽的存栏量分别为4602万只、145万匹、64539万头、26733万只、106亿只。[3]畜禽每年排放粪便总量达到2500Mt。虽然近几年来环保部门高度重视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推广了沼气池、干湿分离和肥料化处置等技术,但限于农户认识不到位、政府监管不到位等因素,仍有部分畜禽粪便、污水直接排放到周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在畜禽养殖业发达的地区,养殖污染已成为当地村庄环境尤其是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4、农林废弃物污染
  农业生产每年产生大量废弃物,其中,农作物秸杆700Mt,蔬菜废弃物100Mt,肉类、农作物加工场产生的废180弃物50Mt。这些废弃物仅有一小部分被再利用。据统计,我国的秸秆还田率还不到30%,大部分地区采取直接焚烧的方式处理秸秆,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随着,秸秆禁烧力度的逐渐加大,秸秆焚烧现象有所减少,但在村内大量堆放,被雨水淋湿腐烂后,又对周边水体造成较大污染。
  5、周边企业污染
  在许多环境恶劣的村庄,除受以上几种污染外,更为明显的是受到周边企业,尤其是土小企业的污染。受城市环境监管力度的加大,许多重污染企业逐步向农村迁移,尤其是一些非法的土小企业,由于门槛低、上马快、位置较为隐蔽,往往成为环境监管的漏网之鱼,而其几乎没有任何治污设施的特点,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二、成因分析
  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1、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市和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上的差异。这是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在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的调控下,我国对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环境实行差别化管理,致使农村地区的环保标准和资金投入均低于城市,农民的合法环境权益受到漠视,在城市环境逐步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却日趋恶化。在城乡二元模式下,农民合法环境权益被漠视,农民环境知情权、参与权、请求保护权得不到保障,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地位缺失,致使农村环境保护标准降低、农村环境保护投入不足,甚至在个别地区出现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2、对面源污染等重视度不够。与全国不少地区一样,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长期被排除在环境污染控制范围之外。多年来农民逐渐丢弃了精耕细作的传统技术,农业增产增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随着用工成本的增加,农民往往不愿意利用秸秆、人畜粪便等生物资源,带来面源污染加剧。
  3、农村环保科技支撑薄弱。在农村污染治理上,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末端治理,存在技术、经济障碍,从而出现“想治但治不起”、 “建起来转不动”等情况。
  4、农村环境管理机制及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农村环保涉及行业及管理部门众多,但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尚不够完善,同时,缺乏有针对性的农村环保法律制度,有法不依、执法不力的现象在农村还普遍存在。
  三、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
  1、统筹城乡环保一体化。要彻底解决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就必须要实现国家对农村、城市环境的一体化考虑和同等保护。具体来说,对于农村地区的点源性环境问题,要严格执行现有的环境保护法规,真正发挥法律的调控作用,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环境权益。而对于农村地区的面源性环境问题,则要增强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主导性作用,增加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通过政策扶持和财政激励等物质引导措施向农村引入“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生产生活方式,从经济上鼓励农民采取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利用财政支持在农业生产领域大力推广生态有机农业和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并减少废物向农村环境中的排放,只有如此,才能彻底解决农村地区的面源性环境问题。
  2、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发与推广。[4]
  一是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把工业污染防治中的清洁生产理念应用于农业。如,对面源污染,应组织制定并实施化肥、农药的减量化计划,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农药合理使用技术,以行政或经济手段介入,对化肥使用量实行全面的有计划削减。如以“三品”基地建设为抓手,积极推动农业、农村生态化发展。
  二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很多,有直接还田、堆沤发酵还田、作气化原料、制造有机肥等,各地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利用方式。如如皋市正重点推行秸秆打捆回收、秸秆机械还田、推广秸秆造粒,利用生物质发电等,使秸秆综合利用多样化。
  三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应完善和强化畜禽养殖面源污染的源头控制。按照生态养殖、循环经济的理念,在当前十分成熟的沼气技术上,进一步完善、整合,形成适应各地不同情况的粪便综合利用技术。
  四是适合农村社区的污水、垃圾处置系统。当前,农村治污技术和设施基本上移植自城市,往往导致水土不服,处理效果不好。只有高效率、低投入、低运行成本的处理技术,才符合中国国情。水污染治理方面,可根据情况,采用分散式污水处理、沼气化、人工湿地等技术或多种技术的综合。生活垃圾方面,除纳入政府统一的处置系统之外,可通过推广垃圾分类、资源化等,实现源头减量,降低处置成本。
  3、从严打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环保部门要立足工业企业,尤其是重污染的企业,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现象,及时调整思路,将环境监管的重心向乡镇、农村偏移,对违法排污行为,要从严打击。要拓展环境信访举报渠道,发挥群众作用,扩大环境监管覆盖面,使隐藏在农村偏僻角落的违法排污行为无处遁形。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中国报告.民生201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中国环境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环境年鉴2010[M ].北京:中国环境年鉴社.2010.
  [3] 中国畜牧业年鉴编辑委员会.2010中国畜牧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4] 杨春和,乔启成,顾卫兵.新形势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对策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1):366-36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786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