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打造“绿色社区”,构建生态社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谢涵冰

  摘 要:以实现人的持久福利和幸福度提高的绿色经济学为人类的健康发展提出了一条新的路径选择,它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与人的和谐平等,保证社会各要素内在价值的充分实现。城镇化是一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相比传统经济学思维下关注“经济利益、速度规模、工商发展”以实现人自身发展的城镇化路径,绿色经济学视角下的城镇化路径更注重社会各要素的协调,强调各部分价值的充分发挥,打造“绿色社区”,构建生态社会,最终实现人与生态的互利共赢。
  关键词:“绿色社区”;生态社会;绿色经济;城镇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283-02
  引言
  绿色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学学科。它企图突破传统经济学理论,希望通过价值观念和计算指标的改变,革新经济决策、行动的功利特征和伦理道德属性,构建生态社会,最终实现人类的持久福利和幸福度的提高。城镇化则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居民点的建设等物质表象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向城镇型转化并稳定,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实现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改善。
  一国城镇化路径的选择,关系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各要素与人的社会互动,决定城镇化的质量和速度,保障人整体福利的实现,体现国家治理的价值理念。在传统经济学理念的主导下,中国的城镇化路径选择突显经济利益取向,与社会福利实现矛盾突出。针对当下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试图以绿色经济学的理念,为中国现有城镇化路径的优化选择、实现社会各部分关系的协调并进、打造“绿色社区”与构建生态社会提供参考。
  一、绿色经济学在中国
  鉴于绿色经济学在国内的研究较少,笔者对其在国内的发展进行概述。
  (一)绿色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相比传统经济学“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依据,关注经济领域,强调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主张通过自由竞争和全球化的手段追求经济利益,把生态系统当作人类实现财富积累的手段,实现强权政治”的核心思想,绿色经济学则“以生态中心主义为基础,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全面发展,以提高人的幸福度为目标,主张采用适当保护、经济地方化的手段,力图建立生态社会”。
  此外,它更强调社会各部分的互不侵犯、协调互惠,关注各部分内在价值的实现,以最终达到各部分利益平衡和整体的稳定,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为各国和世界治理提供新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
  (二)绿色经济学在中国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些年取得的成就举世共睹。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推进,一方面,民众对民主权力、生活品质和社会福利的要求愈来愈高;另一方面,由于过于注重经济增长而忽略社会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日益凸显,民众对国家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政府需及时转变经营理念,调整政策措施,进而维护自身的合法性与权威性。
  以“科学发展观”为代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宣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它与绿色经济学虽然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如都关注人与生态的和谐相处、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但二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绿色经济学把生态作为人类行动的出发点,倡导关注生态本身的价值,力求在人与生态的互动中实现双向共赢。“科学发展观”仍是以人类为中心,倡导“以人为本”,尽管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但侧重人合理地利用生态来实现单向发展。由此看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仍较难摆脱传统经济学的思维影响。此外,绿色经济学主张“地方化”,落实地方自治、建设社区、实施民主,这与威权统治下的中国政治也产生冲突。
  二、从绿色经济学看中国城镇化路径选择
  城镇化是衡量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在传统经济学观念的倡导下,中国的城镇化在一定时期内规模迅速扩大、城镇人口猛增。有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末,全国共有建制城市655座,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122座,城市市辖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当年全国GDP的62.7% 。从表面上看,中国城镇化成绩斐然。但在这些数据的背后,却是一系列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的凸显,社会发展严重“瘸腿”,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面临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双重挑战。
  笔者试图以绿色经济学的理念,为转变中国城镇化困境、优化城镇化路径选择、打造“绿色社区”和构建生态社会提出几点设想。
  (一)避免过度重视工商,维护农业发展空间
  农业是一国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中国的城镇化追求城镇规模扩张,一方面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大量占用农业土地,导致自然环境失调,农业生存空间被挤占,生产能力受到威胁,不能提供足够的农产品,现代农业的发展却造成土壤、水被腐蚀和污染,生物种群灭绝,生物多样性被破坏,农产品食品安全受挑战,人的健康亦遭损害。另一方面,相比工业、商业,中国农业的发展空间受限,农村失业人口随之上升,他们涌入城市,成为城市难民,影响社会协调。
  绿色经济学强调可持续的农业路径,认为空气、水、土壤、矿石等自然资本以及它们组成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活、生产和幸福的源泉。据此,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应平衡农业、工业、商业的发展比重,合理划分并维护各种类用地空间,尊重农业系统的自身价值,协调农业与工商业的关系,保障农业生存与发展空间。
  (二)避免追求表层形象,注重内部和谐绿色
  中国尚处于转型时期,城镇化为了体现速度,一味追求城镇数量和规模的“硬形式”增长,忽视城镇内部的“软环境”改善:各类环境污染加剧;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不健全,大量进城农民不能在城镇定居,不能享受市民待遇;文化多样性在城镇化进程中被慢慢消磨,不同群体相容度下降,“信任、规则、鼓励、互助”的社会资本急剧减少,进而导致城镇居民与农民的对立,城镇内部各群体对立。城镇化不仅没有为民众带来实惠,反而挤占民众生存空间,破坏民众社会福利,加剧社会结构分化,制约文化生存繁荣,影响生态绿色平衡。   绿色经济学强调地方规模适当,不宜过大,以免挤占社会各要素的生存空间,利于实现人的最大福利。据此,城镇化路径选择应结合当地人文环境与地理环境,尽可能对农村进行就地改造,既节约成本、满足当地民众对生活改善与自身发展的要求,又尊重生态环境,保留文化多样性,使城镇建设独具特色,避免千篇一律和不必要的纠纷与浪费。
  (三)避免中央过多干涉,实现地方充分自治
  有学者把中国的体制总结为“分权式威权制”,主要特点即“中央对政治、人事权的高度集中与在行政、经济控制权方面向地方高度放权相结合”,目的在于保证地方对中央的绝对服从。在这种体制下,一方面,中央政府的指标设定和政策意图更多基于对宏观环境的把握和国家整体需求,在具体实施上缺乏相对弹性;另一方面,中国区域差异巨大,城镇化实现要考虑多种模式,因地制宜,但地方政府为满足自身利益,会盲目落实中央政策,以迎合中央要求,结果导致民众在地方治理议题上没有发言权和决定权;加之目前中国中央与地方在财权与事权的分配非对称,地方承担的社会职能多,但财政融资渠道单一,进而阻碍公共服务的落实,地方政府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和激起社会不满、群体性事件的主体,危及治理安全。
  绿色经济学强调经济发展的“地方化”,鼓励地方生产和地方消费,发行地方货币,发展中小型企业,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实现最大化政治权力的下放、推进民主进程。据此,中国城镇化在选择路径时,应给予地方充分的自治权,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和社会机构团体的优势,扩宽民众公共参与空间;适当发行地方市政债券、建设地方性银行、允许民间融资以拓宽融资渠道,让民众自己决定自己的事,自己发展自己的城镇与社区。
  (四)避免恶性竞争,实现流动共享
  目前,中国地方政府借城镇化建设为名,治理日趋“公司化”以谋求自身利益,国有企业资源与利益垄断严重,中小企业发展空间被挤占;户籍制度限制人才的自由流动和发展空间,造成板层冻结,社会僵化而缺乏活力。
  绿色经济学尽管限制全球化,但并不反对地方竞争与资源流动。相反,它更加注重通过竞争来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鼓励一定地方范围内产品生产尽可能的多样化和高效,由更多的公司分享市场;鼓励技术、信息的全球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地方经济的竞争力的提高;倡导制定法律和制度限制大公司的垄断地位。据此,中国城镇化路径选择上应改进户籍制度,打破地方界限,实现人力资本流动,拓宽人力资源空间;规范政府与市场的界限,打破国有企业地方性垄断,实现社会资源共享,促进良性竞争,增强社会活力。
  结语
  绿色经济学从生态中心主义出发,强调自然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相互融合,维护人的持续福利和行为的共同利益。借鉴其理念指导中国的城镇化,能一定地保证社会各要素内在价值的充分展现,打造和谐安宁的“绿色社区”,构建自然资本与社会资本良性互动的生态社会。
  参考文献:
  [1] Molly S.C.and Miriam K.1999.Green economics:beyond supply and demand to meeting people‘s needs.Aberystwyth:Green Audit Books.p189.
  [2] 沈和.当前中国城镇化的主要问题与破解之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3).
  [3] 许成钢.地方竞争的困境[G]//胡舒立.中国2012:寻找真实的成长.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1.
  [4] 周一星.关于中国城镇化速度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6,(S1).[责任编辑 陈 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271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