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农业风险的变化趋势及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对农业风险分类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按照成本收益的定义构建了新的农业风险分类,将农业风险分为产量风险、价格风险和成本风险。在此基础上,运用5年移动平均法计算各类风险的变异系数,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风险的纵向和横向变化进行了对比。从纵向来看,3种农业风险均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从横向来看,我国农业生产主要是价格风险,其次是成本风险,最后才是产量风险。依据农业风险管理主体的分类,建议从微观、中观和宏观方面构建农业风险管理体系。
  关键词:农业风险;变化趋势:风险管理
  
  1 农业风险的分类
  
  国内外学者对农业风险的分类主要是按照风险的来源进行划分的。由于对农业风险来源认识不同,农业风险的分类在国内外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主要可以分为两派。
  一派对农业风险采取两分类法,即分为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自然风险是由于在农业生产中,受气候条件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造成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是不确定的;市场风险包括投入品价格风险和产出品价格风险。其中产出品价格风险是由于农产品市场的典型特征(大量的竞争性生产者、同质的产品、缺乏弹性的需求),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
  另一派对农业风险采取了多分类法。他们认为农业风险除了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外,还存在其他风险。Baquet et al(1997)和Hardaker et al(1997)对农业风险的分类最为典型和系统。他们将农业风险归为7类:生产风险(Production Risk)、价格/市场风险(Price/Market Risk)、货币风险(CurrencyRisk)、制度风险(Institutional Risk)、融资风险fi-nancial Risk)、法律风险(Legal Risk)和人生风险(Personal Risk)。一些学者认为农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农业中出现了新的风险,因此需要采用新的方法对农业风险进行划分。Boehlje(2002)认为,随着农业部门的巨大变化,农业产业越来越具有制造业的特点,因此,农业中出现了新风险。一个可供选择的和可能更有用的分类方法是将风险分为战术(或操作)风险和战略风险。另外,随着农业的发展,资源、环境等因素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环境污染风险、资源风险等相继引入农业风险之中。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因素出现,导致了国内外对农业风险的分类难以形成有效标准。本文认为,虽然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无法预料的因素很多,有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人文的、政治的等等,由此农业遇到的风险也会很多,但这些因素最终会体现在农民的农业收入变化上,而农民的农业收入由农产品产量、价格和成本决定。因此,本文将农业风险分为3类,即价格风险、产量风险和成本风险。
  
  2 我国农业风险的变化趋势
  
  2.1 产量风险的纵向比较
  2.1.1 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不断提高,重大自然灾害发生趋于频繁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五千年的农耕文化史中,农业生产曾遭受了各种各样自然灾害的侵袭,囊括了世界上所有自然灾害的类型,其自然灾害的灾史之长、灾域之广、灾种之多、灾情之重也是世界罕见的。据史料统计,从公元前206年一1949年的2155年中,共发生水灾1029次,较大的旱灾1056次,死亡万人以上的灾害平均10~20年出现一次。因而素有“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之说。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灾害的频率不断提高,到80年代灾害发生频率已达到70%,90年代灾害发生频率达到了最高点90%,进入21世纪灾害发生频率仍然很高,频率达77.8%。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也在不断提高。50年代出现大灾1次;60年代上半期出现中灾1次,特大灾2次;70年代出现中灾4次,大灾2次;80年代出现中灾3次,大灾4次;90年代出现中灾1次,大灾5次,更大灾2次,特大灾1次。进入21世纪,2000―2008年出现中灾2次,大灾4次,更大灾1次,见图1。
  
   建国近60年来,出现自然灾害的频率不仅在加快,而且出现大灾害以上的频率也在提高。
  2.1.2 灾害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损失程度趋于严重
  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范围越来越广。从全国农作物平均每年受灾面积来看,由50年代的24998千公顷增加到21世纪的46817千公顷,增加了0.87倍。从受灾率来看,由50年代的16.7%增加到21世纪的30.3%,增加了近1倍。从全国农作物平均每年成灾面积来看,由50年代的10466千公顷增加到21世纪的26495千公顷,增加了1.53倍。从成灾率来看,由50年代的41.9%增加到21世纪的56.0%,增加了约14百分点。另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受灾率和成灾率居高不下,一直分别维持30%和50%左右,见图1。尽管人们抗拒自然灾害的技术和物质手段不断增多,能力不断增加,但由于灾害事故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加剧的趋势,同时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风险不仅较以前增大了而且更加集中,从而导致灾害事故的破坏力和造成的经济损失愈来愈大。建国50多年来,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总计25 000多亿元,年度损失逐年增加。20世纪50年代为480亿元,60年代为570亿元,70年代为590亿元,80年代为690亿元;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1990年以后,年均已经超过1000亿元;2001―2006年间,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1784.67亿元。
  
  2.2 价格风险的纵向比较
  2.2.1 农产品价格波幅大,周期性波动特征明显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我国实行一整套封闭式的购销与价格管理体制,农产品价格比较稳定。1978年开始,我国在农产品购销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价格逐步放开,市场调节成分越来越高,相应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者面临的价格风险在不断增加,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明显。从80年代中期开始,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变动趋势开始明显;90年代初期开始,变动尤为突出,如1995年农产品价格比上一年涨了近20%,但从此价格是连续下跌,到2000年价格下跌了近25.6%;进入21世纪,变动仍然显著,如2007年农产品价格比上一年上涨了近18.4%。农产品价格波动周期特征明显。徐雪高(2008)运用HP滤波法,对1978―2006年农产品价格波动周期进行了划分,可以分为5个波动周期。第一个波动周期为1978―1986年;第二个波动周期为1987―1992年;第三个波动周期为1993―2000年;第四个波动周期为2001―2002年;第五个波动周期为2003―2006年。各个价格波动周期具有不可重复性和非对称性,价格波动周

期的类型也不尽相同。
  2.2.2 农产品价格易受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市场风险日趋复杂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农产品市场逐步与国际农产品市场接轨,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通过传导效应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对于我国大量进口的农产品而言,传导效应更为明显。以大豆为例,我国约70%的大豆依赖进口,大量进口导致国内价格易受国际价格的影响。从期货市场看,全球三大期货市场中,美国大豆期货市场在全球大豆期货定价中处于主导地位,美国和日本大豆期货市场价格都是我国大豆期货市场价格变化的原因。同时,我国农业市场风险日趋复杂。我国农业政策必将更多地向WTO主流政策靠拢,以符合国际规范,政策的变动将使农业生产经营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挑战。国与国之间基于农产品保护政策的技术壁垒和贸易壁垒,都有可能引发市场波动,加剧市场风险。此外,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农业国际化,又对我国农业的经营规模、产业化水平、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必然带来新的农业市场化风险。
  
  2.3 成本风险的纵向比较
  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给农业生产带来的风险越来越大。由于农业需要持续不断追加投入才能确保一定的产品质量和数量,如果肥料、农膜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户就不得不增加生产成本,因而存在追加投入的不确定性。从1984开始,我国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整体趋势是国家连年上涨,特别在经济过热的1988年、1995年,环比增速分别为18.89%和27.40%。经过治理整顿后,农资价格在1997―2001年间出现短暂回落。从2001年开始,农资价格又开始连续较大幅度上涨,2007年比2001年价格上涨33%。虽然从2006年开始,我国出台了农资综合直贴政策,但还是赶不上农资价格的上涨速度。农资上涨的原因很多,既有市场供求关系和成本上涨推动的合理部分,也有治理机制不完善,受国际国内市场原油、煤炭能源紧缺,供给紧张以及生产、运输成本上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从供给来看,农资的主要生产原料如天然气、煤、石油等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储量有限;从需求来看,随着种养技术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资消费量仍然在不断增加。供求两方面共同作用,必然会拉动农资价格的上涨。“我国商品市场波动与对策研究课题组”(2005)对生产资料市场波动进行研究,也发现改革之前生产资料市场波动幅度大,稳定性差;改革以来生产资料市场波动幅度进一步加大,稳定性进一步减弱。另外,随着农业经营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增加了现代农业的经营风险。例如以果园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和水稻为代表的传统农业相比,每亩果园在挂果前,经营者的成本投入平均为10000~15000元(其中包括供水、供电、排水、交通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费用1000元;产出前占据的土地、劳力所产生的机会成本12000元;购买果苗、肥料、农药、水电等费用支出2000元),而一亩水稻产出前生产者付出的经营成本平均只有500元。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每亩果园可能给经营者造成的经济损失要远高于种植水稻。
  
  2.4 3种农业风险的横向比较
  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采取每5年移动平均计算的方法,得到我国粮食自然风险、价格风险和成本风险值及其变化的时间序列数据,见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粮食自然风险值在0.02~0.09之间波动;价格风险值在0.04~0.32之间波动;成本风险值在0.02~0.24之间波动。从3种农业风险的横向数据比较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主要是价格风险,其次是成本风险,最后才是自然风险。这从侧面印证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信息已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发挥了明显的调节作用,价格风险正在增大;种粮成本飞涨正抵消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成本风险正在增大;同时,农民收入波动在整体上已基本摆脱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主要受制于农产品市场价格和成本的不确定性。3我国农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世界银行(2000)将农业风险管理策略分为“正规”和“非正规”机制,并且处理策略具有不同的层次,一般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正规机制是指基于市场的行为和政府提供的机制,非正规机制是指包括个人或家庭或诸如社区或村庄这样的团体的安排。微观指个人或家庭,中观是指以组群为基础的行为者(社区/地方政府)或以市场为基础的行为者(保险/金融公司),宏观是指公共机构行为者(中央政府/国际组织)。
  
  3.1 从微观层面增强风险管理意识,丰富风险管理策略集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者的风险管理意识普遍不强,不会主动分析风险,也不愿主动参与农业产业化,或采用农业保险等风险管理措施,农业生产存在较大风险。因此,农业生产者应当提升自身素质,增加风险意识及风险管理的意识,主动地关注国内和当地农产品市场变化趋势,把握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并据此进行合理的农业生产决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使家庭农业生产适应于市场变化。同时,农户还应该积极主动了解并运用先进的农业风险管理手段,弱化农业风险。对于产量风险,农户要不断学习、探索新的农业生产技术,采取更好的农业生产技术,积极参与农业保险等。对于价格风险,农户要积极主动运用各种方法收集价格信息,并根据数据进行分析预测,保证农产品在一个比较高的价位出售。农户可以利用各种正规机制,如参与订单农业。当然,参与订单农业的形式有很多,如“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等许多模式,关键是要选择一种能保证履约的适合自身的模式。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有条件的农户可以通过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分散的功能指导种粮,规避风险。对于生产成本,农民可以通过参与合作组织,统一购买生产资料,降低成本。另外,也可以通过参与产业化经营,由龙头企业事先提供生产资料。
  
  3.2 从中观层面增强社区生产能力,积极培育农业合作组织
  农户的许多风险管理手段是基于整个社区的(例如村)。实证研究表明,农户的消费波动小于其收入波动而与整个社区的消费波动一致。只有在整个社区生产系统被破坏,大多数农户风险处理策略失效,农户才会面临严重的风险后果。这意味着增强整个社区的生产能力和收入稳定对于个体规避农业风险至关重要。其中一个很有效的措施是在社区层面上培育农业合作组织。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自然性和分散性等特点,决定了农民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组织起来,以“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提高农户集体应对风险的能力。从农业合作组织结构来看,开展农业的水平合作,把分散的农民联合起来,可以增强农户对市场的影响能力;开展农业的垂直合作,把农业生产资料供给、农产品生产、储藏、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整合起来,形成纵向一体化经营,可以提高农户农业生产的竞争力水平。
  
  3.3 从宏观层面完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编织安全保护网
  鉴于农户和社区在应对农业风险能力上的有限性,政府应该在宏观层面上完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首先,要从硬件和软件上帮助农民规避产量风险。从硬件来看,政府应该增加对农业的基础设施投入,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从软件来看,要在总结试点经验及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多层级的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的、多种保险形式共存的农业保险体系。其次,完善价格保护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降低农产品价格风险。从各种农业风险的变化趋势来看,价格风险是最重要的风险,因此,价格风险管理是农业风险管理的重中之中。国外通常实行以价格保护为核心的农业保护体系,包括最低价格、缓冲价格、风险基金和补贴等一系列互相配套措施。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价格保护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把分散的农户组织到主导产业系统中,形成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产出大批量和标准化的农产品,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再次,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强化农资补贴制度,化解生产成本风险。政府要加强农资生产和销售的管理,完善监管体系,简化流通环节,减少农民为此而支付的不必要成本。尤其是要加大对生产和经营伪劣农资行为的惩处力度,杜绝由于农资质量问题给农民造成的直接经营损失。要继续对农民实行农资补贴,使农民得到实惠,减少高价化肥对农民的冲击。最后,要建立健全信息传播网络,对农业风险进行全方位管理。从信息网络的建设上来看,很多国家的农业信息都已经全面地加入了本国的信息网和互联网,这些信息包括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市场价格、农业灾害、农业科技及农业的环境资源等等。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信息化投入,使农业信息得到及时传播,帮助农民在产前、产中、产后进行正确决策,避免风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84895.htm